我今天被踢出微信家長群,過程令我很氣憤,該怎麼辦?

文蘊

做一個對中小學教育非常瞭解的人,我可以理解你的氣憤。

現在學校,家長有特殊需要,都要涉及掏錢,具體多少,就看你找的人在校是否說話有分量?自己提的理由是否強人所難。

例如小學生剛入學分班,有的家長信息靈通,就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一個認真負責的班主任,這時你要找到校長,或者和校長關係密切的人,你要給校長擇班費,得幾千元吧。這個工作必須經過校長。你的孩子從別的學校轉到這個學校,即使這個學校不是名校,你也要花費一筆錢。擇校費也要交給校長一部分。

據我所知,學生入學分班後,是按身高排座位,大個在後,小個在前。班級穩定以後,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座位不滿意,就會找老師調座位,有的老師不願意調,家長就找到校長送禮,多數目的達到。

如果你孩子的身高,在班級確是最矮的,老師又沒有其它特殊原因給他安排在最後一排座位,你可以先向校長反映,教師歧視虐待學生。如果學校不解決,你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教育主管部門不解決,你可以申請行政複議或起訴,一般都能解決。

建議找學校協商解決。


429方寸世界

仔細看了這位家長的提問,應該說,“孩子身高很矮,卻一直坐在最後排”就這個事實來說,對孩子而言,是不公正的。

學校裡的座位排列,是一件很微妙的事,說大可大——它意味著一種權力,甚至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說小也可小,心大的孩子和家長可能就忽略過去。總體來說,學習好、表現好和老師關係好的三好學生,通常會被安排到比較舒適、靠前的位置上。

網絡上有著名的一張圖:“學霸區、學渣區”可謂是真相了。

沒錯,學渣常常會被安排在第一排或最後一排,被重點關照或徹底忽視。這樣的安排,對孩子來說肯定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會造成長期的身心傷害的,家長的爆發也可以理解。只是,從孩子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必須從長計議。

家長髮了一個沒指名道姓的文章,雖然沒指名道姓,很顯然是有所指的,而老師安排座位真的是無心的嗎?如果是無心的,就不會發這麼大的火了。老師顯然是被點穴到了,才會用生硬的手段處理此事。

簡單地說,平時你在生活中不會說的話,可能隔著網絡會說。

平時你在生活中是個溫和的人,隔著網絡可能讓人覺得你很尖刻。

而在孩子的班級群裡,真的是要惜字如金,也要從長計議啊!

我也是有孩子的,也在某個班級群,公允地說,我的孩子也會遇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有時和個別科任老師有關,有時和某些家長或同學有關,也有想爆發的時候,但是心裡都是再三給自己說:慎重!慎重!

甚至有些話,也無關矛盾,就是怕別人聽了多心,也不能說。比如你今天不能去接孩子,讓司機去接了,你絕對不能在群裡說,XX老師,今天我來不了,我的司機去接——喝,合著顯擺你有司機對吧?慎重!慎重!小心別的家長聽了不開心。

你的任何一句話,產生的後果,都可能是孩子來背。

而孩子,那小小的肩膀,能背得起許多愁嗎?

所以,就事論事,這個家長要分析的是,一,孩子平時在班級的表現,咱學習不行,但是不是不惹麻煩?以及有其他優點?二、學習不行的原因是啥?該補課補課,家長該輔導輔導。咱學習實在不行,就發展其他特長,並取得老師的理解。三、老師如果不待見咱,咱就和老師開誠佈公,好好談談。大多數的誤解,都是因為溝通不暢。四、和老師談談以後,商議一個解決辦法。

現在已經成了僵局了,還得家長自己去解決。該解釋解釋,該裝慫裝慫。為了孩子,啥也得忍啊!忍完了,再慢慢解決座位問題。

如果這個老師實在不講理,那就撕開臉,走正常渠道,該申訴申訴,該轉學就申請轉學吧。

孩子今天的處境,不是一個突發事件,應該是很多原因的積累,咱們要見招拆招。平時就要看到問題發生,然後及時溝通解決。

另外要說一件事的是,班級的家長群,已經成了一個小社會,有些群很好,並不離譜。主要用於說事,發佈信息。有些群,則常常見到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恨不得三跪九磕把老師供起來的現象。這樣的風氣,對老師成長不利,對孩子成長也不利。


陳嵐的女拳

在給你具體建議之前,我想先送你一句話: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老師和家長應該是親密的合作伙伴,家校溝通永遠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

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可以通過彼此的有效溝通來解決的,家長和老師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是因誤會而產生的問題,及時溝通就能化解雙方的誤會;如果確實是老師做得不對,通過溝通就能幫助老師改進自己;如果是客觀因素引起的,通過家校協作就能找到解決辦法。

接下來就給你幾點如何跟老師溝通的建議:

首先,在跟老師溝通問題之前,肯定老師對孩子的付出,讚賞老師做得好的地方。畢竟任何人都樂意接受別人的溢美之詞。這樣可以融洽交流的氛圍,減少老師的防備心理,舒緩雙方的情緒,為後面的溝通做好鋪墊。

其次,需要注意溝通的技巧,以免產生更大的誤會。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言辭,帶來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可以採用比較委婉的方式跟老師溝通,很多問題點到為止即可,老師都是聰明人,很容易明白家長的想法。如果把最後一層窗戶紙戳破,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最後,還需要注意選取合適的溝通時間。一般來說,老師白天的工作時間都比較忙,沒有太多空餘時間跟家長細聊。如果事情並不緊急的話,建議家長選在晚上八點以後或者週末給老師打電話或發短信等。當老師時間充裕時,也會更願意與家長深入交流。


付小平

做過教師,也是家長,所以我能理解雙方的痛點。媽媽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學習環境與老師的關照;老師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信任與支持,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在這個事件中,家長與教師都出現了不冷靜的言行表現,這一點上來說,不利於家校合作,兒童在家長與教師間處在了極為尷尬的位置。如果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可能會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問題。

1、教育權威性的問題。從孩子上小學之後,教育權威角色從父母向教師過渡。家長需要維護教師的權威形象,幫助教師實現家校合作。在這個事件中,孩子媽媽最後採取了和老師對抗的方式,顯然是過激的表現,因為孩子還要在班級學習。教師的角色特徵是需要得到大眾的認可與尊重,在群裡面的公開發言一定要慎重。

2、教師在社群管理方面缺乏經驗。打開校門辦教育,教育工作者不再埋頭教書,而開始利用社交軟件進行家校合作,打造開放式的教學系統。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老師們並沒有太多社群管理經驗,面對群裡的突發事件,並不知道如何妥善處理,所以才去了“踢走”的戰略。

3、尊重孩子與民主管理。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之下開展教育活動。所以我一直強調家長不要過多的去代表孩子“發言”,而應該通過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意願與需要,讓孩子主動去找老師解決問題,無論是否如意,這個過程亦是培養孩子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常坐在一個位置上,對於一個人定式思維的形成與視野都有影響,所以也建議老師要按時更換座位。

家校民主管理離不開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參與,而這個民主管理的過程,一定是揹著孩子進行的,屬於教育舞臺的“後臺”,當我們商量好了統一意見之後在拿到孩子面前,這同樣也是對所有孩子的尊重。(via“親子游戲大王”、暢銷書作家劉勇赫)


劉勇赫ROY

好了,接下來我們回到原點,來討論一下這位家長的解決方法。文中的孩子遇到的問題,是存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這就是“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們認為,有幾個原則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態度平靜,就事論事”,很多家長在出現了這種情況之後,往往會憤怒、大吼大叫、甚至忍不住要訴諸武力,這些情緒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將事態推向反方向發展。在和老師溝通的時候,要放下情緒,陳述客觀事實,比如,為什麼孩子需要調整座位(身材矮小,影響學習效果),擺出事實,告訴老師孩子在現在這個座位上已經坐了多久,實際受到了哪些影響,誠懇地提出要求,是否可以考慮輪流坐座位?如果不能馬上調換座位,是否有一些折中的方法?

第二:“堅持溝通,誠懇平和”,首先是找直接導致這件事情的當事人,比如文中的班主任老師,如果老師不肯承認、解決問題,那就按照規章制度,去找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甚至是教育局等上級部門,在此之前要注意保存證據,讓溝通更有效、有力。教師這個職業群體和任何其他職業群體一樣是良莠不齊的,素質有好有差,但是我們要相信,老師仍然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行業,教育仍然是公平的,說句話大白話,總有說理的地方,總有正直的人。文中的家長,在找班主任老師溝通無效之後,並沒有繼續去找老師的上級溝通解決問題,而是採用了直接在班級群裡發文章的做法,是欠妥當的。如果老師沒有收受禮品,會覺得受到了誣陷和侮辱,如果事實存在,老師又會惱羞成怒,最終問題沒有解決,甚至一些素質低下的老師會遷怒於孩子,所以我們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第三,“關注孩子,樹立榜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還要正常上學,家長要格外關心孩子的情緒,如果發生問題,要及時撫慰,並且表明態度: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會和孩子一起面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告訴孩子,為了維護公平,家長正在做些什麼,並且會堅持到底。社會規則需要大家一起去維護。我們不能一方面教育孩子要遵守規則,另一方面又去破壞規則。

最後,如果上述方法都不管用,那麼可以考慮給孩子換一個班級或者學校,這並不是逃避問題,而恰恰是因為,我們是堅持原則的,勇敢的,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友愛互助的教育生態環境。

綜上,遇到孩子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我們鼓勵家長勇敢地站出來,講究方式方法地應對,保護自己的孩子,維護正當利益,呵護孩子的心靈和自尊,促進校園教育生態環境的優化,一己之力會讓很多人收益。家長的進步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成長也需要家長的促進。

最後,跑題一下,說一下關於家長給老師送禮的問題。我們不鼓勵為了讓自己孩子受到特殊照顧而給孩子送禮,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但是,如果一位受到孩子喜愛和尊重的老師,家長出於送上一份感謝的心意,也並不是一種十惡不赦的行為,總之,送禮不能簡單的扣上好或者壞的帽子,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壹父母

老師做的沒毛病,家長完全是無理取鬧,自取其辱,活該,這個孩子攤上這樣的媽也是倒了八輩子血黴了。

首先我們看這位家長錯在哪了?根據家長的言論分析:

1、撒謊,兒子上小學二年級,從一年級開始就一直做牆角里,最常做的那個位置就是最後一排牆角里。

學校的座位都是輪換制,只要念過書的都知道在班級裡,根本就沒有特殊座位,也沒有什麼好座位,輪換坐主要從近視眼防控角度和公平角度,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一個孩子始終坐在班級的角落裡,要不然就較較真,看看這個家長敢不敢。

2、汙衊,兒子身材在班級最矮。也找老師溝通過,過後還是坐牆角里。知情人士告訴我說坐中間的人家家長都送禮了。

送禮這個說法是激怒老師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明晃晃的汙衊,而且還是道聽途說,這個母親如果有證據可以說出來,這個班哪個同學是因為送禮得到的座位?相信她是說不出來的。

這篇文章不知道寫的什麼水平,感覺這個母親有點缺心眼,在事實不清證據不明的情況下,寫文章指控老師,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如果真有證據,那麼不用寫文章指控,直接去教育局舉報多好呢?所以這個家長也是很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事媽?

4、失職,結果立馬受到語文老師(班主任)的言語攻擊,數學老師黃某也發兩張試卷,並電腦打印醒目名字(我兒名)隨後我被踢出了群。如此師德,令人乍舌!

老師們的反應是正常的,可能這也是最佳的選擇了,這個家長群也只是老師建的,而不是學校的教學必須,更不是任務,所以老師有權利拉人和踢人。

整個事件,我們能從言論中發現問題,老師們,注意是老師們,他們被激起眾怒了,老師回擊有理有據,第一,說明情況,座位不是固定,而是前後左右輪換坐的,只要當過學生都會知道,第二,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失職,這個家長就是典型的拉不下屎怪地球沒有吸引力的,第三,踢出群,惹不起躲得起,眼不見心不煩。老師的回覆真是有理有利有節的。


這個家長對老師是極其不滿意的,建議轉學吧,當然,這樣家長轉到哪都這樣的德行,真的如老師所說的,與其每天無事生非,不如把時間用在孩子的成績上。

現在的老師也都是年輕人,是很講道理的,作為家長來說,你需要證據,為你之前所說的一切提供證據,這樣你說的才有力量,惡人先告狀那一套不好用了,需要證據,你需要證據,比如,你兒子一直被安排坐那個角落,比如誰給老師送禮了,比如老師說話撒謊了,永遠不要想當然,說話是要負責任的。

真是可憐這個孩子了。


韓東言

看完你的敘述,我是一聲長嘆。

既有對當今師德的悲嘆,也有對你的憐憫,更有對孩子的擔憂。


正因為座位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難免那些心機家長通過請客送禮,與老師打得火熱,達到自家孩子排在前排或者中間的位置,有利於聽課,與老師互動。相反,那些學習不認真紀律又不好的學生會被老師安排在後排或者角落裡。儘管,每月或每季度互換座位是規定,但畢竟班主任有權利在調整座位時,搞局部微調呀!這事,你懂的呀!

這就說到你這位家長了。你家孩子個子矮,卻一直被老師安排在後排角落裡,這說明你家孩子要麼成績不好或者紀律不好,成為老師眼裡的邊緣人物。要麼就是你這個家長沒眼色。

班級也是小社會,也需要處理好與手握資源和權力的老師的關係,為孩子成長鋪平道路。別的家長給老師請客送禮有不正之風之嫌,但在當今社會風氣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不願這樣做,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給孩子做好心理疏導或者請人補課,促進孩子進步明顯,讓老師產生好感。二是,主動跟老師溝通交流,達到默契和信賴。如對老師教學藝術,管理水平的推崇,對老師家人孩子恰如其分地褒獎,與老師某項愛好的契合,一起交流提高。甚至可以請班主任喝茶吃飯看劇等,花錢不多,略表寸心。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的真誠班主任不會看不到。

也許你是個耿直人,不屑於伏低做小拉攏巴結。相反,你抑制不住內心的鬱悶,在家長群裡發出文章。你還以為不點名班主任就看不出來,誰也不是傻子。

俗話說,在人屋簷下,焉敢不低頭,孩子就是我們的軟肋。別人為了孩子都成孫子了,你卻在這裡充好漢,你自己可以鐵皮銅骨,可孩子經得起風吹雨打嗎?

你的做法大大錯了。錯在有問題不去找老師私下溝通協調,卻在群裡發聲。看是匿文章,實則宣戰書。你看老師的反應,人家已經應戰了。先發卷子,然後踢你出群,明著告訴你,我就給你家孩子小鞋穿了,怎麼樣?

你自己把自己架在了火上,不應戰也得應戰。

要麼你就硬到底,跟老師講道理,找到校長反應情況。即便校領導答應跟老師溝通,老師表面上給你孩子調了座位,後來呢?在一個絕對權力的環境中,打壓一個弱小的孩子,方法千萬個,你還找不出毛病。這就是在人屋簷下的境遇。

要麼打一架就轉學吧。

這件事本來老師做得不對,因為你的不冷靜不策略,反而你成了不懂規則的那個,無論跟老師交惡還是轉學,吃虧的都是自己。


親子溝通如何說



第二,你採用的溝通方法不妥。既然知道孩子會跟老師一直跟班學下去,就應該考慮到和老師相處好與壞對自己孩子的影響。不計後果的何老師作對,最終吃虧的是你自己。把你踢出去就是很好的教訓和見證。



第三,你屬於做事衝動型,有點小文化就氣盛,不計後果!為了你的孩子,今後要好好改改吧!


西城雜事





今天發了其中試卷。雖然只考了94.5分,但卻是全年級第一,我己知足。


通o少o

首先,說說家長:我因為兒子座位的問題找老師溝通過,沒管用。還聽說得送禮,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老師沒給兒子調個好座位是我沒送禮的緣故。也就很委屈的往家長群裡發了一片文章,本想述說委屈博得大家的同情,卻不想被老師認為是在指責自己。

其次,說說老師:認為班裡的座位是按前後左右循環原則來的,是公平、公正的。而家長一而再再而三要求調換位置就是在無理取鬧,孩子的成績那樣也不說問問,現在竟然在家長群裡發文公然向老師挑戰,自己理應決戰到底。最後氣不過,就將家長踢出了家長群。

最後,說說孩子:也許孩子壓根也沒特別在意座位的問題,都是家長“孩子沒穿棉襖,媽媽感覺冷”的心態,認為孩子受委屈了,孩子不應該還繼續坐在角落裡。也許孩子真的想換換其他位置坐坐,因為人多,老師忘記給排亂了,卻不敢跟老師說,只好憋在心裡。

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捋順整件事情後,其實這件事也很好解決。家長、老師都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家長和老師之間真誠的交流溝通後,事情也不難解決。下面是留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和忠告:

給老師的建議和忠告:顯然,老師們的做法也很欠妥。況且班裡人那麼多,真有可能幾次都把孩子調到了同一個位置,對於有的家長几次三番要求調位置,的確很煩惱。但身為教書育人的教育者,真的不必跟那些無理取鬧的家長一般見識。自己的氣急敗壞會顯得自己很沒修養,也和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不符。對家長進行言語上的攻擊並將家長踢出群,表面上老師勝利了,其實卻輸了,輸在了大家心裡了。輸在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度量和姿態。一切為了孩子,都放低姿態真誠的去好好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吧!

大家期待家長和老師重拾相互之間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