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馬尾的羅星塔為什麼被叫做“中國塔”?

令如歡

羅星塔公園依馬尾羅星山而建,南靠閩江,西望馬限山,東臨一號船塢,是福州船政文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羅星原系孤立在水中的島嶼,這裡回瀾砥柱,水勢洶湧,旋渦往復,宛若“磨心”,所以也稱磨心島。後來閩江北岸淤積,磨心島與北側馬尾陸地相連,成為一座臨江的小山。這裡居高臨下,地勢險要,《福建通紀》形容它“重山環抱,層層鎖鑰,固七省形勢最勝之區”,而宋時羅星塔選址於此,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古代閩江口的建築地標,乃至被來往船員視作導航燈塔。羅星塔下的閩江江段還是歷史上多次著名戰爭的發生地。1559年,戚繼光部下參將尹風把守馬尾、痛擊倭寇;1656年,鄭成功北上抗清,在羅星塔修築堡壘,訓練水師;1884年,這裡發生了著名的“中法馬江海戰”,海戰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八百將士在此壯烈殉國。

羅星塔最早為宋代柳七娘所建。據《閩都記》載,柳七娘是嶺南人,其夫柳七郎謫戍福建時死去,七娘聞訊變賣家產,在磨心島建此石塔,為丈夫祈求冥福。也有第二種說法,石塔是柳七娘為盼望其出海的丈夫迴歸而造,因此又叫“望夫塔”。明萬曆年間,羅星塔毀於海風。明末天啟年間,在著名學者徐渤等人的倡議下復建。重建後的羅星塔高七級八面,高31.5米,每層均建有拱門,可入塔登高。塔第二層有一方塔銘,銘中將羅星塔的地勢和作用概括為“中流砥柱,險要絕倫,以靖海疆,以御外侮”。而在明代葉向高筆下,羅星塔更是“冶城東望誨天遙,誰遣中流二柱標”。從那時起,這座石塔就被看作是鎮守一方的閩江門戶了。

羅星塔所在的羅星山,在世界郵政地名中有著“塔錨地(Pagoda Anchorage)”的叫法,塔本身也被冠以“中國塔”之名。據說明代之後的幾百年中,從世界各地郵到馬尾的信,只要寫上“中國塔”就可寄達。至清末,羅星塔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之一,甚至外籍船舶航行到馬尾外海時,只要遠遠望見羅星塔,就能確信已經到達中國。羅星塔從其構造上來說,也更像是一座燈塔,塔頂原有的一方小窗,就是用來供守塔人點燈導航,頗為實用。不擺神佛,不依風水,這是一座給船員以方向和溫暖的歸屬之塔。


司圖博行

據說,一兩百年前,老外船舶到福州馬尾外海遠遠望見羅星塔,歡呼道:“China Tower”(中國塔)。 以前,國際公認的譯音(Amoy)是福州話音。——這又說明了福州與西方的接觸為時甚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