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旗袍開衩為何越來越高,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旗袍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女性服裝。現代旗袍一般具有單片衣料、立領盤紐、擺側開衩等特徵。大家注意到,在眾多的旗袍款式中,擺側一般都是要開衩的。很多人大惑不解,旗袍為什麼非要開衩呢?難道是為了行走方便嗎?

辛亥革命後,旗袍開衩為何越來越高,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我們現在看到的旗袍主要源自民國時期的改良版本。根據《辭海》註釋,我們對改良旗袍有大致的瞭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辛亥革命後,旗袍開衩為何越來越高,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由此可見,旗袍兩邊開衩是辛亥革命後的產物。不僅開衩,在二十世紀初期,傳統旗袍在顯著發生著改變。

辛亥革命後,旗袍開衩為何越來越高,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根據辭海的解釋,我們姑且認為傳統旗袍其實就是清代滿足女子的服裝。這種服裝,上下不分,腰線較高,裙襬寬長。辛亥革命後,旗袍腰身變窄,裙襬也變得平直,而且長度很短,甚至可以裸露小腿;到了二十世紀初期,下襬可以低至膝蓋;過了沒幾年,裙襬收緊,長度加長,但開叉卻越來越高;到了三十年代,低開衩再次流行,抗戰爆發後,裙襬逐漸變短,開衩也逐漸升高……這種趨勢一致延續到今天。

綜合來看,旗袍在風雲變幻的大時代中,裙襬越來越短,開叉越來越高,這是為何呢?

辛亥革命後,旗袍開衩為何越來越高,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關鍵事件--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女性的自主意識開始覺醒,社會地位逐步提高,並得到認可。加之,隨著女學堂和女子出國留學人數的增加,近代知識女性群體逐步形成,她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以一種更加開放和獨立的眼光來審視自身。在她們的推動下,天足運動、天乳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既然要解放女性身體,更應該顯示女性獨特的一面,旗袍也開始向緊身、短擺、開衩等方向發展。

辛亥革命後,旗袍開衩為何越來越高,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女性地位和思想開放程度越高,旗袍就會開衩越高、裙襬則越短。到了戰爭年代,國家倡導簡樸生活,旗袍又有所改良,短裙襬、高開衩則進一步流行起來。現在我看到的旗袍開衩自然也是延續了這一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