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農村裡的溫馨記憶 男女老少一起打義工辦酒席的熱鬧景象

又到五月結婚季,看到同學微信群裡又發了通知,一家吃生日飯,另一家結婚喜酒。益陽的農村,提前一天要吃慶壽晚宴,結婚是吃陪媒飯。過去一般初八、初十、十一日等是“黃道吉日”,現在部分年輕人選擇五月一日、五月四日、十月一日等黃金節假日,俗話說得好“選親不如擇日”。現在的農村辦喜事是越來越講排場,越來越擺闊氣。


那些年,农村里的温馨记忆 男女老少一起打义工办酒席的热闹景象 回想過去,既溫馨,又熱鬧。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物質還比較匱乏,可以說缺衣少食。但無論誰家辦“紅事”,還是“白事”,那是全組或二、三個組的高興事。一家有事,全組出力,甚至二、三個組,大家都來義務幫忙。現場雖然人多手雜,但忙而不亂。所有人員都有詳細的分工,有負責煮飯的,有負責招呼客人的,有負責端茶的,有負責洗菜、洗碗的,有負責採買的,有負責借東西的;掌勺的大廚,是全村或是幾個村公認最好的,還有負總責的,在益陽農村,紅喜事叫“支客司”,白事叫“都管”,這個名稱可千萬不能叫錯,主家會信奉禁忌的。負總責的人,一般是主家的至親或是村裡德高望重的人。

那些年,农村里的温馨记忆 男女老少一起打义工办酒席的热闹景象
那些年,农村里的温馨记忆 男女老少一起打义工办酒席的热闹景象​那時,辦理宴席的桌椅板凳、鍋碗瓢盆、筷子等都是東家借,西家湊,桌子是四方桌,凳子是長條板凳。是紅喜事要分高親席,還要分大邊(尊貴的座位),那是喜宴天,安排給女方父母坐的。
那些年,农村里的温馨记忆 男女老少一起打义工办酒席的热闹景象 那時,拿出全部家當,殺豬、雞、鴨、魚等,我們當地的風俗是,最先上桌的是黃炸滾煎,然後是膀子肉,那個時候是尊貴的一道菜,再是扣肉等,最後一道菜是蒸全魚,整齊有序的排列著。每一種菜都意味深長,比如:蒸全魚,年年有餘;肉圓子,象徵團團圓圓。吃著這些菜,便是吃一種祝福,一種希望。個個臉上喜氣洋洋,比自家辦,還要高興;那場面是鞭炮齊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那些年,农村里的温馨记忆 男女老少一起打义工办酒席的热闹景象​ 而現在,益陽農村辦理酒席,有了專門一條龍服務的流動酒席出租。再也不用到處借東西,再也不用左鄰右舍或村組人幫忙。再回憶,那種熱情的氛圍,那種親密無間的鄰里互助關係,其樂融融,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