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便便的8種狀態,讀懂了就不用把醫院當家跑

寶寶便便的8種狀態,讀懂了就不用把醫院當家跑

根據便便的形態,和寶寶的狀態,找準原因就能在家裡緩解寶寶的痛苦。

1.便便狀態:每日數次至10餘次,放屁多,常帶出少量糞便在尿布上。大便多為黃色或青綠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湯樣,泡沫多,有奶塊,少數寶寶有回奶或嘔吐。

乳糖不耐受腹瀉——寶寶先天乳糖酶缺乏,或在嚴重腹瀉之後腸黏膜損傷後引起。

家庭處理:如果腹瀉前就使用配方奶粉餵養,則可換成沒有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一般建議雀巢的腹瀉奶粉。如果是母乳餵養,能夠堅持則繼續母乳餵養,若一週後沒有好轉,則改為不含乳糖的配方奶餵養。

2.便便狀態: 大便次數增多,每日 3~4 次,其他無異常,早晨必有一次,其大便量多且幹,以後幾次大便或稀薄或黏稠。

學步嬰兒腹瀉——多見於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因忌油而引起腹瀉。

3.便便狀態: 其便稀如水,一日數次,黃色無味,寶寶驚懼不安,睡中容易驚醒。

驚嚇性腹瀉——因寶寶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受驚後容易造成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而腹瀉。

4.便便狀態:寶寶排便次數多而量少,為黃綠色或棕色黏液便,便中主要成分為無氣味的腸液。

飢餓性腹瀉——寶寶因吃太少,飢餓狀態下腸道蠕動增加,腸道消化液增多,於是形成腹瀉。

5.便便狀態:糞便量多成堆狀或糊狀,伴有很多泡沫,有酸臭味,顏色黃綠,一日數次,並且常有有肚子脹、放屁多。

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為寶寶進食澱粉、糖類食品過多,不消化引起的腹瀉。

家庭處理:寶寶應少吃糖,多喝水,減輕腸道負擔。也可以吃母生、胰澱粉酶、多酶片助消化,一般在 1~2 天內即可恢復。

6.便便狀態:大便次數不多,呈黃褐色稀水便,有奇特的臭雞蛋氣味,寶寶可有腹脹、噁心、嘔吐症狀。

蛋白質消化不良——由於輔食過量攝入雞蛋、魚、肉等動物蛋白質所致。

家庭處理:控制寶寶動物蛋白質的攝入,多添加蔬菜或菜湯,還可服用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助消化的藥物。

7.便便狀態:大便次數不多,顏色灰白,形狀稀如粥,帶泡沫,含有較多的奶瓣,甚至外觀呈油乳糜狀,粘在手上有油膩之感。

脂肪消化不良——又稱脂肪瀉,是寶寶油類食物吃多了導致的。

家庭處理:寶寶必須吃得清淡,倘若因母乳餵養引起的腹瀉,而小兒生長髮育並未受到影響,則餵乳可照常,待寶寶添加輔食後腹瀉會自然好轉。

8.便便狀態:便便偏爛,偶爾也有暴發性水樣瀉,常帶粘液和血絲,常伴有溼疹、鼻炎、哮喘等過敏症狀。

過敏性腹瀉——寶寶消化道粘膜屏障作用減弱或喪失,過敏原進入體內,引起的腹瀉。

家庭處理:檢查過敏原食物,從食譜中剔除,就會連同其他症狀一起好轉。

寶寶腹瀉家庭備藥推薦

腹瀉是寶寶的常見病,提早準備一些安全的對症藥品,能夠避免媽咪手忙腳亂。

1.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是在家裡預防寶寶腹瀉脫水的最好選擇。建議購買時詢問一下口味,難吃的補液鹽寶寶會拒絕。

2.蒙脫石散

3.腸道益生菌

有助於恢復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控制腹瀉。藥品可在 4℃ 環境下保存,飯後 1 小時後服用,喂藥時要用溫水沖服,不要用太燙的水, 不要與抗菌素同時服用。

必須找醫生的情況

細菌、病毒、寄生蟲引起的腹瀉,以及在家護理不能緩解的腹瀉,都必須求助專業醫生處理。

發燒;

腹瀉劇烈,次數和量都特別大;

不能正常飲食;

頻繁嘔吐;

脫水體徵,如眼窩凹陷、淚少、黏膜乾燥或尿量減少等;

糞便帶膿血或較多鮮血;

年齡 < 6 個月、早產兒,且腹瀉不能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