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蜀道修繕保護工作有序推進

劍門蜀道(金牛道劍閣段)以劍閣古城為中心,向北至劍門關高峰村與昭化區交界,南至綿陽市梓潼縣演武鎮,劍閣縣境內全程77.68公里,途經劍門關鎮、漢陽鎮、城北鎮等9個鄉鎮27個村,全長77.68公里。為加快蜀道申遺進程,劍閣縣經報省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先試點普安至垂泉段蜀道修繕工程。目前,劍門蜀道(金牛道劍閣段)修繕保護工作正有序推進。

開展前期調查。成立劍門蜀道(金牛道劍閣段)道路保護情況調查小組,通過多次實地踏勘調查,明確縣內現存古石板道保存較好路段長約11.8公里;保存較差路段長約11公里;路面和路基完全損毀路段長約28.21公里。蜀道沿線場鎮和108國道公路侵佔路段長約17公里;農村改建水泥道佔道3.2公里;機耕道3公里;蜀道穿劍門關、翠雲廊景區長度約3.3公里。

開展修繕分析。縣境內現存古驛道主要為石道,路面為石磴、石板或天然山石打鑿修建而成。據實測,路幅寬2.1米至3.4米不等,梯步寬0.4米至1.3米不均,梯步高0.05米至0.25米不等。個別險要地段沿建有護險碥(又名攔馬牆)、門檻石等交通保護設施,整個驛道修建雖按“以石鋪路,幅席丈餘”等固定格式和修建規範,但修建中則根據自然環境、地理條件就勢而建。

開展勘察設計。通過政府採購、公開招標方式,評選出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擔任劍門蜀道保護修繕工程勘察設計單位,並委託其編制《劍門蜀道保護修繕工程勘察設計方案》。該研究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歷時50天,完成金牛道文物本體的勘察設計工作。勘察設計方案將劍門蜀道分為四段進行修繕設計形成彙報文本,其中“普安鐘樓-柳溝驛段”修繕設計部分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

開展試點保護。根據蜀道前期調查結果,鑑於自然石鋪裝沒有定額標準,組織相關鄉鎮和縣文管所現場記賬實施,2017年在垂泉、涼山鄉蜀道沿線選擇兩處既沒有石板路面且路基已嚴重損毀的路段,開展蜀道修繕試點工作。且按照文物“修舊如舊”原則,收集與古道相近的石板石材,採取原工藝進行重新鋪設。現已恢復路基、石板道路共計2.78公里。     

(趙中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