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汪勁武教授:有沒有一種熱愛,讓你一生堅守

北京大學有一位老教授,90歲高齡,還時不時騎著老式“28”自行車,到生物標本館講課,或者帶著一幫年輕人,在北大校園裡認植物,頭腦清晰,精神矍鑠,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汪勁武教授,被稱為中國的“林奈”。

北大汪勁武教授:有沒有一種熱愛,讓你一生堅守

5.27日是汪老師的生日,5.17日,北大劉華傑教授、北師大劉全儒教授,北師大二附中房淑琴老師,北大附中於璇老師、倪一農老師,北大標本館孟世勇老師,中科院植物所李敏老師,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楊虛傑老師等植物分類學和博物屆的幾位老朋友,提前在北大勺園給老先生準備了一個簡樸、簡單的生日會,除了蛋糕和長壽麵,討論植物、鑑定植物,植物標本當然也是必須的。為了弘揚汪先生的植物文化傳播,植物科普普及,傳承先生的精神,一些同道倡議在先生九十壽辰之際成立"汪勁武博物學校”,並在當天宣佈了這一消息,還聘請汪先生為終身名譽校長,劉全儒、劉華傑老師為汪老師頒發了聘書。

汪老師從小喜愛植物,對動物是不喜歡的,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大二時清華大學生物系植物部分和北大合併,就到了北大。1954年北大本科畢業後,留下來做教員,一直工作到現在。即使退休了,講課、植物科普文章和編書,從沒停止。至今,已經出版了十多本植物分類學方面的專著。

汪老師講植物分類學,風趣幽默,旁徵博引,底蘊深厚,不論北大師生還是校外植物愛好者,粉絲眾多。

汪老師和植物分類學

植物分類學科屬眾多,內容龐雜,科名、屬名、拉丁名、主要特徵……本科生剛開始學時,會覺得枯燥、難記,汪老師雖然自己熱愛植物,一開始教學的時候,由於經驗不夠,問題也很多。

第一次上講臺,學生遞條子,說他的課水平不夠。教植物分類學,首先教師要儘可能熟悉多認識本地區的植物,做到講時應付自如,這樣學生聽起來才能入神。汪老師為了講好課,利用暑假組織教研室同仁去京郊百花山去採集植物標本,同時多認識植物各類。住在山區農民家裡,上野外採集野花野草。平常我也喜歡在校園裡認植物,做好標本。這樣搞了好多次,提高不少,野外實習也好,教學也好,慢慢能夠應付了。

這一講,就是六十多年。

不管植物分類學科是否熱門,好像從來沒有熱門過,不管能否掙錢,不管領導是否重視,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鑽研吃透,把課上好,讓學生願意聽。只因為熱愛。

從照本宣科,到融會貫通,拉丁名隨手寫來,準確又流暢;唐詩宋詞引經據典和各種有趣的小故事,恰當準確,引人入勝。植物分類不再是枯燥難學的學科。

30年河東,30年河西,雷軍說,在風口上,豬也會飛起來。好多年輕人爭先恐後地做風口上的豬。追趕風口和潮流,追上了,歡呼雀躍、沾沾自喜;沒追上的,失落悔恨、捶胸頓足。倒不如像汪先生,只追隨內心的熱愛,專心致志,無問西東,心安自在。

汪老師的自行車

汪老師的“28”自行車,1960年產於荷蘭,至今雖有鏽跡,但性能完好。汪老師每天推著車到北大給老伴買午餐,人不多的路上騎上一段,輕鬆不少。買上了午餐,爬四樓,帶回家給老伴。汪老師家裡,除了簡單的傢俱,全是書。地板還是水泥地,上世紀80年代簡單的裝修,但乾淨整潔。

人向外對物質的佔有,是一種侵略和破壞,是有限度的;而向內精神世界的探索、充實和豐富,是一種創造,是無窮無盡的。

汪老師和植物學愛好者

汪老師講植物分類學,從不會因為是不是北大學生、是不是本專業的、是聰慧還是愚鈍等,而區別對待。只要對植物感興趣的,他都會熱心講解,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

他的粉絲中,有北大、林大相關專業的學生,也有外語系、中文系、物理系的學生,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孩子。

馮唐在2014年母校協和醫學院本科生的畢業典禮上,《我在協和學到的十件事》中講道:“第一,系統的關於天、地、人的知識。第三點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東西都需要有用。比如當時學植物,我還記得汪勁武教授帶著我們上躥下跳,在燕園裡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種,後來我讀過一句詩,'在一個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訴我它的名字'。”多麼浪漫和美好,沒有用處,但淨化心靈,讓內心寧靜安詳。

北大汪勁武教授:有沒有一種熱愛,讓你一生堅守

“第七,項目管理。所謂項目管理,就是在有限的時間、人力、物力下,把事情做成。協和八年,儘管功課很忙,又忍不住看小說,我還是做了北大生物系的學生會副主席和協和的學生會主席。寒暑假基本沒閒著,看小說之外,都用來完成一個個“項目”。比如,在北大的第一個暑假,同四個同學一起,和植物學汪勁武教授去四川和甘肅,尋找一種非常少見的山竹。我完全忘了那種山竹的重要性在哪兒,似乎找到之後可以改寫被子植物史或者呼喚神龍。我記得的是,師徒五人,漫遊二十天,每天住旅店,每頓有葷有素,最後在有限的預算之內,找到了那種山竹。”

誰說學植物分類沒有用?除了作為基礎科學研究外,它淨化心靈,訓練思維,鍛鍊品質。

北大附中生物特級教師於璇老師說,汪老師除了教她認植物外,還教會了她,如何當一名合格的教師。還真是。

汪老師對植物愛好者的深遠影響,難以統計。

與植物為友,與自然為伴,健康長壽

今天,在北大勺園南邊,大家又發現了一種比較少見的植物,汪老師一直拿著這個大葉子植物回家,晚上給劉華傑老師打電話,說這是是鈍葉酸模(Rumex obtusifolius),劉華傑老師、劉全儒老師,反覆讀植物誌的描述,一項一項地比較,發現確實是 鈍葉酸模。

汪老師說今天特別開心。

與植物為友,與自然為伴,健康長壽。


照片:楊虛傑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