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海灣戰爭,伊拉克為什麼敢和聯軍開戰?

彭曉楓

在薩達姆入侵科威特後,美國通過聯合國組織了聯合國軍共計60多萬人,發動海灣戰爭。而在戰前,不斷要求薩達姆撤出科威特,但是薩達姆到嘴的肥肉哪能說吐就吐呢?因此,薩達姆準備戰鬥到底。而當時伊拉克以一己之力,為何敢於對抗聯合國軍呢?主要是薩達姆有充足的底氣。在兩伊戰爭時期,薩達姆跟伊朗打了8年,實實在在的戰役,可以說錘鍊出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作戰經驗豐富。



而且,當時伊拉克軍事實力可謂是達到頂峰,有120萬軍隊,14萬共和國衛隊,擁有3000多輛蘇聯先進坦克,4000多輛裝甲車,還有導彈,火炮不計其數。組建了龐大的機械化部隊,這在當時絕對是最強的配置。因為二戰後,蘇聯式的的鋼鐵洪流,機械化部隊備受青睞,是戰鬥力的體現。而當時的伊拉克已經是這方面的強者,而且還打敗了伊朗,薩達姆才有底氣說伊拉克軍隊是世界第三。

而且,在科威特戰場薩達姆投入了50多萬大軍,組織了三道防線,一道比一道堅固,這也被稱為薩達姆防線按照當時的戰爭技術,要突破這三道防線本身就很難了。如果美國跟自己硬碰硬,即使取勝,也將付出巨大的傷亡,這一點美國國內絕對不會接受。到時勝利還是屬於自己。因此,薩達姆是很有信心的,而且在國內的60多萬大軍,隨時待命,隨時支援。因此,薩達姆認為還是有勝利的可能的。

因此,其才敢於跟聯合國軍對抗。除此之外,薩達姆還有自己的算盤,其認為只要自己在戰時攻擊以色列,那麼一旦以色列參戰,美國搞得聯合國軍必然直接解體,到時候美國軍隊必然撤退。而薩達姆沒想到的是,其接連向以色列發射了29枚導彈,以色列就是不上當。而且,美國戰爭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摒棄了面對面接觸的對戰,而是精確的信息化,制導武器,在軍艦上,在海外軍事基地就直接摧毀了薩達姆的幾道防線。薩達姆幾十萬軍隊,瞬間遭受滅頂之災,引以為豪的武器成了廢鐵,而且在美國的貧鈾彈面前,薩達姆的軍隊毫無招架之力。薩達姆兵敗如山倒,如果薩達姆知道美國軍隊已經強到這種程度,估計打死也不敢對抗的。


歷史真相背後

這是1987年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見到最多的一張壁畫,圖中薩達姆手拿AK47向敵人開火,背後則是婦女兒童和城市,據悉,當年伊拉克共引發超過4000張薩達姆畫像,兩千萬伊拉克人家裡都有這樣的壁畫。

薩達姆為慶祝自己56歲生日,在老家舉辦大型閱兵,西方國家評論道:這是一個絕對專制主義的獨裁者,必須剷除!

薩達姆的野心絕非一個伊拉克總統這麼簡單,他是想成為整個阿拉伯國家的臨頭羊。上圖是1988年在巴格達召開的阿拉伯國家會議,圖中從左到右分別是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薩達姆、巴勒斯坦解放運動領導人阿拉法特,整個八十年代,薩達姆其實獲得了阿拉伯很多大國的支持。

海灣戰爭爆發之前有導火線,伊拉克為統一阿拉伯世界領導權,他認為必須先把波斯人趕出去,這也就發生了1980年9月的兩伊戰爭,這是薩達姆霸權主義的第一步。

薩達姆的洗腦能力絕對是阿拉伯國家中最厲害的了,不得不服其核心領導力,兩伊戰爭結束後,其實沒有絕對的贏家,戰爭中兩國傷亡總數超過一百萬人。

1988年9月,伊拉克一所學校組織兒童參觀兩伊戰爭中被俘獲的伊朗坦克。兩伊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約100萬,雙方邊界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戰爭中,伊拉克軍隊人數從24萬上升至120萬,軍力號稱世界第四。

1990年伊拉克決定入侵科威特,一天就佔領了整個科威特,這也讓本就十分膨脹的伊拉克更加自負,這也是薩達姆為何對西方國家毫無畏懼的原因。


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也成為伊拉克噩夢的開始,兩伊戰爭已經欠了900億美元外債,入侵科威特讓伊拉克國內負債累累,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給出的解釋是石油資源分配問題不合理,要求控制石油價格,這也觸動了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神經!

入侵科威特不到5個月,美國就覺得組織軍隊將伊拉克剷除。1991年初,美國號航母通過蘇伊士預運河準備前往波斯灣對伊拉克進行包圍打擊,北約也開始準備聯合武力解放科威特,此時的美國聯軍已經組織超過50萬兵力。

美國總共集結34個國家參加對伊拉克的打擊行動,這次行動被命名為——沙漠風暴。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敘利亞、伊朗這些現在的美國對立國家也在美國聯軍中,站在了薩達姆的對立面。

戰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伊拉克軍隊就決定開始戰略撤退到國內,駐紮在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在80號公路上遭到美軍的集中打擊,主要是空中打擊,一天內讓伊拉克軍隊喪失全部戰鬥力,裝甲車殘骸蔓延三十多公里,這段公里從此被稱為“死亡之路”,至今仍然荒無人煙。

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也成為現代軍事理論的重要典範,美國用一次快速、高效的信息化現代戰爭讓強大的薩達姆軍隊瞬間破產,這樣的結果在當時其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對現代軍事力量發展造成重要影響。


迷彩先生

1980年9月,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一打就是8年。戰爭拖垮了伊拉克經濟,伊拉克從戰前擁有300億美元外匯儲備,到戰後揹負800億美元外債。經濟上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經過8年戰火洗禮,擁有120萬正規軍的伊拉克,成為名符其實的中東第一軍事強國。

這時的薩達姆,就好像是一個攢了一身超豪華裝備的超人,但也是兜裡連一分錢都拿不出來的窮鬼,還欠了一屁股債。他有兩個選擇,一,是賣掉裝備還債,二,是穿上超豪華裝備打劫。

薩達姆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

打劫誰呢?看來看去,鄰居科威特就不錯,近,很方便下手。

那時候,科威特肥得流油,軍力很弱,就是一隻標準的肥羊。關鍵是,你有錢就算了,偏偏還是伊拉克的債主,伊拉克眼下正欠著科威特140億美元。

老薩不服,我花血本打伊朗,那不都是為了保衛我們共同的阿拉伯世界,你們理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老大我,都豁出去了。欠你點錢怎麼啦,都是阿拉伯人,這些錢理應你們主動奉上才對。

可是,科威特不識時務,堅決要求薩達姆還債。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共和國衛隊3個師,在空軍、海軍、特種部隊、兩棲作戰部隊的支援和配合下,突襲科威特,5點半,三個師在科威特市郊外會師,轉而進攻科威特首都。

僅僅14個小時,到傍晚7點,科威特軍隊就被推平,整個科威特市被佔領。

接著,伊拉克軍隊源源不絕地開進,20萬大軍,2000輛坦克,很快佔領了整個科威特。

那時的美軍,新軍事變革剛剛完成,“三非”作戰理念已經成形,正好拿薩達姆練練手,試試這些變革,這些理念到底行不行。

所謂“三非”軍事理念,就是非接觸作戰,非對稱作戰和非線性作戰。

美軍進駐海灣地區

這麼高大上的名詞,伊拉克聽都沒聽過,所以感覺可以和聯軍一戰,結果當然是杯具了。


麻辣戰爭

薩達姆犯了個現在還有很多人愛犯的錯誤:低估美國的膽量與決心。在薩達姆眼中,早已穿上了鞋的美國人是無力承受大規模戰爭的,只要時間一長,死傷數目一大,浪潮般的反戰遊行就會席捲全美,民主國家的民意只會逼得政府退兵言和。只要伊拉克軍隊能給美國人造成一定的傷亡,伊軍自身損失多少無所謂,丟掉多少國土也不在乎,可美國人脆弱的心臟能承受得起一萬條人命的代價嗎?當然薩達姆也有自信的本錢,畢竟所謂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規模龐大的坦克和二代機群,這些都是實打實的,至今都有網民執著地認為彼時的伊軍強過解放軍,其曾經氣勢之盛可見一斑。更何況翻開地圖看,伊拉克也是個面積不小的國家,越南打得,我為何打不得?相比取勝而言,消滅美軍萬餘人好像難度小了很多,何況薩達姆手裡還是有幾把傢伙的。

然而坊間傳言美國開戰前光裹屍袋就準備好了一萬個,給傷病預留好的床位也以幾萬計。這畫風完全不一樣啊。說白了,美國不慫,只要打你就是有心理準備來硬槓的,損失這麼少是你們菜,和人美國沒關係。扯遠點說,認為美國不敢打仗,怕死人,是很天真的看法。美國能有今天,發的不是兩次大戰的戰爭財,那可是亡命財,是用人命堆出來的。為了援助中國,駝峰航線墜毀的飛機之多,以至於喜馬拉雅山脈上的飛機鋁片殘骸在陽光下宛若銀河;著名的孟菲斯美女號,只因為完成了25次轟炸任務就被搬上了熒幕,可見派去轟炸德國的機組能熬過24次任務的數量之少。“美國兵命金貴,美國人怕死,美國承受不起損失。”這種坊間傳言看似有理而無害,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慣性思維,進一步很可能導致危險的戰略決策,薩達姆信了,薩達姆被抽的七葷八素。類似的一廂情願,還有堅信某皇家海軍無力越洋作戰的阿根廷,堅信俄羅斯不會反擊的格魯吉亞,小國玩火還玩的自以為是,下場都很慘。
扯了這麼多,最後就想夾點私貨:現在有些人言必稱戰,堅信美國不會為東南某島、南海某國出頭,這些都是一廂情願。有些事情看似小,可事關美國的信譽與霸權,美帝不出來晃悠噁心你,我是不信的。對於大國來說,一切要看國家利益,去考量對方願意付出的代價,來預測或判斷其動作,不要低估任何大國保衛自身利益的膽識和承受力。都是爹生娘養先生教的,都是兩次大戰打過來的,都爆揍過小國,這裡面哪個慫過啊?


落葉168704159

之所以敢和美英聯軍開展,主要原因還是薩達姆對於自己的軍隊迷之自信以外,還沒有意識到美軍的真正實力。

越戰以後的美軍,不斷的在尋找革新之路。

在二戰以後,美國對外發動了不少的戰爭,比如朝鮮戰爭、越戰、入侵格林納達等等,但是在這些戰爭中,比較大規模的不如朝鮮戰爭和越戰中,美國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而且傷亡慘重。

因此,70年代以後的美國痛定思痛,下定決心研究新型的戰爭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針對原蘇軍的“ 大縱深戰役理論”,美軍則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理論”。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以高科技技術為手段打擊手段的“不對稱戰爭”。

“不對稱戰爭”理論的主要思想就是仰仗先進的武器裝備,形成一套技術制勝的軍事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技術制勝論。

越戰以後的美軍的軍事實力,被世界各國嚴重低估。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這個理論還沒有典型的戰爭案例,因此並不廣為人知,所以在7~80年代的世界上普遍的觀點是:“美國軍事實力雖然很強,但是強的也很有限,除了對付那些小國打打不對稱戰爭以外,基本上動不了大一些的國家”。

基於這種心理,薩達姆從一開始就低估了美軍的軍事實力,事實上,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認為,美軍攻打伊拉克必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一方面伊拉克是當時的中東最強軍事國家,總軍隊正規軍加民兵超過120萬,同時伊拉克與蘇聯關係緊密,凡是蘇聯有的軍事武器,伊拉克就都有,軍事裝備非常先進。

同時伊拉克還與伊朗打了超過八年的戰爭,因此軍隊的軍事訓練和戰鬥素質還比較強悍。

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美軍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失敗,讓世界各國嚴重低估了美軍的真正實力,相信如果美軍一旦對伊拉克開戰,那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伊拉克就將會變成第二個越南,將美國拉入深淵,所以根本就不相信美軍會真的對伊拉克動武。

經濟瀕臨崩潰的伊拉克必須要挺過美國的軍事進攻。

美國之所以決定對伊拉克動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當時的伊拉克佔領了科威特,對美國的石油戰略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保護美國的石油戰略的穩固。而伊拉克之所以要堅持下去,其主要原因:

1、當時的科威特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伊拉克最主要的債主,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向科威特借了大量的債務。當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又無錢可,最後薩達姆狠下一條心直接佔領科威特,這樣的話不僅僅過去的債務不用還了,而且還可以獲得科威特國庫裡大量的美元救急,讓自己鬆一口氣。

2、科威特堵住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入海口,佔領科威特,對於伊拉克把實力觸角深入波斯灣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不得不去做。

3、科威特是中東地區最主要的產油國之一,也是美國在中東的一個重要合作伙伴,伊拉克佔領科威特就是在打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這對於配合蘇聯在中東地區的行動非常重要。

當然了,講這麼多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當時的薩達姆內心已經非常膨脹,過於相信自己的實力。曾經公開的宣稱伊拉克是中東第一強國,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俗話說“天狂有雨、人狂有禍”,膨脹的野心讓薩達姆忘乎所以,最終撞到了美國這塊鐵板上,頭破血流。也為後來美國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讓其身死國滅埋下了伏筆。


落下m

提問有錯誤,伊拉克並不願意與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隊開戰。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薩達姆敢主動挑釁美國為首的聯軍。

薩達姆不是想做阿拉伯世界的老大,而是想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可以說,薩達姆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但是,他的能力和野心並不匹配,統一阿拉伯世界,絕對有違世界文明潮流,薩達姆註定要失敗。薩達姆為了實現野心,第一步就是要以武功立威,當時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伊拉克的老百姓生活的非常滋潤,這不是薩達姆的功勞,而是拜石油資源所賜予。薩達姆為了在阿拉伯世界立威,也為了穩固自己在伊拉克的統戰,就要尋找一個戰爭的機會,而波斯人的後裔伊朗,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不好,於是薩達姆就窮兵黷武的強行去進攻伊朗,這是一種侵略。為了打仗,薩達姆向科威特借了一筆鉅款。後來,薩達姆在“兩伊戰爭”中損兵折將,再也耗不下去了,只好撤兵。在撤兵的過程中,薩達姆想起來自己還欠科威特一筆鉅款,就說,我替阿拉伯人出力,這個錢就不要還了。科威特拒絕了薩達姆的提議,薩達姆惱羞成怒,指揮大軍半道入侵科威特,打死了科威特的幾個親王。這下子,美國怒了,發動一幫戰友火速撲向薩達姆的軍隊,一轉眼就把薩達姆的大軍揍的丟盔卸甲,找不著駱駝了。

在與聯軍開戰之前,薩達姆就傻了眼,急忙向俄羅斯蘇俄求助,但是這個時候俄國人正處於極度虛弱之中,口頭答應可以讓薩達姆到莫斯科去避避,薩達姆當然不願意。之後,大家都清楚他的結局,第一次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的完勝為結束,薩達姆為了洩憤,點燃了科威特的油井,給科威特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最後,薩達姆本人也沒有好的下場。


懷疑探索者

薩達姆的百萬大軍當時也是號稱中東第一強國久經戰陣的,在斷糧前意志夠頑強(所以可能薩達姆自信了吧)。轟炸一個月,斷糧了,什麼意志都抵不上肚皮咕咕叫。而且,薩達姆軍隊組成很多不同的族的人呢,心未必齊。



1991年布什心不夠大,合圍了在科威特的40萬伊軍,就停火了,沒有直搗巴格達,其實直搗巴格達也不是什麼難事。(沒有看到血戰到底,當年一波推,把薩達姆弄下去不是什麼難事)當時18軍在左翼作戰,納西里耶8號公路就一屠殺場,阿帕奇見到移動的東西就打。怎麼著都是死,當時伊軍早日接受各項條件停火是唯一出路。比如停火後,漢莫拉比師企圖突圍,遭24師全殲就是例子。(86重型師都沒興趣跟你對等對抗)



其實薩達姆真的不太理智(也許是為了團結內部各力量所以發動戰爭),2場大規模戰爭,接連發動。本來跟伊朗打了8年,就該休養生息。科威特那些債務可以慢慢談,這傢伙非要玩土地擴張。 剛剛打好兩伊戰爭,又打海灣戰爭,而且都是在本國國內的,這個誰受得了。(難道想玩當年古代的秦掃六國?)



他連國際局勢都不關心,以為後面有蘇聯人保他,結果蘇聯眼睛都不眨就把他賣了。(蘇聯那個時候很忙的樣子,啊不,是俄羅斯)所以,可能是當年自信過頭了,其實當時巴格達的夜空,居然還沒有二線城市的年夜絢爛。伊拉克的軍人,也並未抵抗到底,巴格達並沒有看到激烈的魚死網破。 只希望現在的伊拉克人民越過越好些吧。


李三萬的三萬裡

當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波斯灣集結了包括9艘航母及兩艘現代化改裝後的戰列艦以及大規模的先進戰機、裝甲部隊,總兵力達到了60多萬,而薩達姆在得知聯合國軍集結的消息後,才認清了事情的嚴重性,但是他不想就此罷手,因此,快速集結了120萬人的地面部隊,另有駐紮在科威特的54萬兵力,但空軍方面只有蘇制的米格-29可以與西方抗衡。而戰爭的過程則是薩達姆所始料未及的~短短的42天,伊拉克的地面裝甲部隊及空軍、地面雷達系統被全面打癱。隨著自己的所有重武器的損失殆盡,薩達姆被迫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


所以說伊拉克不是想與聯合國軍開戰,而且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聯合國軍已經在波斯灣集結重兵,這說明要進攻,或者是威懾。而美國一家就在此集結了6艘大型航母,這一數字說明不是威懾而是開戰。正是基於此,薩達姆才臨時組建地面部隊,做好開戰的準備。也是出於無奈,但是,這些也是薩達姆咎由自取的~如果他不入侵科威特或許不會發生(至少不給美國以藉口)。


縱橫捭闔2011

首先,薩達姆當時其實和美國關係並不差。薩達姆政權曾經問過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如果他們出兵科威特,美國會作何反應?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當時打了個馬虎眼,並沒有明確說會制止伊拉克,這使得伊拉克自信心膨脹,認為美國不會干涉,他們對科威特的戰爭,於是他們就放心大膽的出兵科威特。誰料在出兵科威特之後,美國因此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徑,最終派軍隊戰勝了伊拉克。


其次,當時的伊拉克也沒有什麼辦法,他們在兩伊戰爭中欠下了鉅額債務,而債主就是科威特,如果不出兵科威特,他們恐怕還不清這大筆債務,而且伊拉克對科威特境內的油田也是垂涎已久。


更何況,伊拉克此時掌握著一支巨大的軍隊,而軍費又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如果不以戰養戰打下科威特獲取財富,恐怕這支軍隊就能把伊拉克拖垮。


最後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倒是很順利,只不過他們相信了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的話,卻發現美國人居然在,他們出兵之後還是譴責了他們,並且準備開戰,伊拉克在此之前對此毫無準備。伊拉克也並不想惹美國,美國想要維護科威特的決心已下,聯軍就這樣打敗了伊拉克軍隊。


葉子評論

第一,是伊拉克主動向聯軍開戰嗎?第二,伊拉克有和聯軍開戰的準備嗎?第三,伊拉克有信心打退聯軍嗎?

綜上三點,海灣戰爭伊拉克是被攻擊方,何來的敢和聯軍開戰;其次,伊拉克打的是科威特並沒有和聯軍開戰的充足把握準備;最後,伊拉克只是希望儘可能拖住聯軍,打一場消耗戰,結果戰略誤判,由此可見,伊拉克並沒有打退聯軍的信心。

伊拉克做了一個很多國家想做的事,那就是成為地區的統治者或者盟主,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所做的行動。但是這個行為出動西方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利益,才會發生連鎖反應,從入侵科威特一場小戰役演化出與聯軍對峙的海灣戰爭。

如果伊拉克有後面的判斷就不會入侵科威特,歷史不可能往復。這裡面的“敢”是無奈被動,不得不去作為的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