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為什麼200年不摘?

用戶59822164121

在故宮靠近皇帝寢宮養心殿的東邊,有一個門叫“隆宗門”,在這個門的牌匾上,有一個箭頭,赫然嵌入其中,位置在“宗”字的左側下部,如下圖所示:


那麼,這個箭頭為何會出現在這裡呢?我們來看一下皇宮的地圖,隆宗門後面就是養心殿,很明顯,這裡曾出現過廝殺的場面,而目標就是刺殺皇帝。

嘉慶18年,即1813年,清朝有一個農民起義隊伍,名曰“天理教”,是一個反對清朝統治的起義。起義軍頭目叫林清,為了推翻清朝統治,他們準備刺殺嘉慶皇帝。在宮中,他們有太監接應。經過周密計劃,他們順利攻進紫禁城,並殺到了隆宗門附近,但是趕來的清兵裝備精良,很快就與起義軍展開了搏鬥,打鬥中,有許多支箭射到門上。

很快,農民起義軍就被鎮壓了,在清理宮內門上的箭時,有一支射在門匾上的,十分深。嘉慶皇帝就下令,不準拔下此箭,只把箭折斷,留著箭頭,以作警示。同時,嘉慶向天下人發佈“罪己詔”,並命令宮中加強戒備,以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歷史密探

我滴個神吶!故宮的某一匾額上竟然有根200年都不摘下的箭頭?

小夥伴你們發現了嗎?就在這裡:

故宮一個灰常灰常重要的大門——隆宗門上。

“這是個重要的大門!”

上圖是故宮的平面圖,小夥伴們可以看到,這隆宗門位於故宮內廷和外朝的交界處,它內裡是皇帝住的養心殿,外面離太后住的慈寧宮也很近。

那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大門上會留下一個醜醜的還生了鏽的箭頭呢?

“箭頭在哪裡?”

首先看看這個箭頭的位置:

來,再拉近一點,這次清楚了吧。是不是覺得非常奇怪呢?!

“這個箭頭有點奇!”

至於為什麼這裡會有個箭頭,幾乎在所有的故宮簡介和導遊員口中都有著這麼兩個版本的“據說”:

據說1:這是當年李自成打進紫禁城後為了顯示自己NB,自己推翻了大明王朝,故意射上去的。

據說2:這是嘉慶年時,在北京的天理教教主林清等人趁皇帝去木蘭圍場圍獵時,率教眾攻入紫禁城留下的。

這事正史有記載,說是當年林清等人在內廷太監的指引下,一度從西華門和東華門攻入紫禁城,而這隻箭頭就是當年天理教教徒攻隆宗門時射中的,畢竟隆宗門位置險要,只要把它攻下,那進入故宮內廷就易如反掌了。不過這次起義最後失敗了,在總結經驗教訓時,嘉慶大大覺得這隻箭必須保留,以警示後人和自己。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可以說都很令人“相信”,不過細細品起來就有問題了,比如第一個版本,李自成攻入紫禁城,那是明末的事,而隆宗門的牌匾明顯是滿漢雙文書寫,當時,滿族人還沒打下北京呢,怎麼可能會有這塊牌匾呢!

那似乎第二個版本是不是比較可信呢?

也不太可信。

首先,天理教教徒當年攻打紫禁城都是喬裝打扮混進去的,請問身上揹著弓箭能混進去嗎,那麼大的東西,早被守衛發現了,而史料也記載,當年這些教徒基本都是藏著短刀在衣服裡,武器沒有弓箭。

其次,小君遍查了一些資料,其中有一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吳空先生的文章,他遍訪單士元、朱家溍等有關專家,查證了隆宗門匾額的箭頭一事在史料裡並無記載,也沒法認定這是嘉慶年間的東西。

再者,這隻箭的箭頭杆是朝上的,即箭是自上而下射的,大家不覺得奇怪嗎,難道天理教教徒是站在匾額上往下射箭?

那麼,這隻箭到底怎麼回事呢?

小君翻閱到了兩位學者的考證,一個是吳空先生的,他尋訪了50年代修繕隆宗門的老師傅,得到的信息是,當年隆宗門上其實有很多箭頭,在清理修繕時,把所有的箭頭都拔掉了,因為當時匾額上有拔箭頭留下的小坑不太好看,於是順手插了一隻箭上去,補上了這個小坑。

另一位學者薩蘇推測到,這些箭頭可能是晚清時,有皇族子弟用隆宗門作為箭靶,玩射箭遊戲射上去的。

小君還是比較同意兩位學者的觀點,不過如今因為沒有確實的文獻資料做支撐,所以到底這個箭頭是誰弄上去的,啥時候射的,還真就成了故宮最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宮殿君

到故宮參觀的遊客中,常常跑到隆宗門,去尋找匾額上那根生了鏽的箭頭,為什麼這傢伙200年沒被摘掉,確實讓人覺得好奇。只要瞭解這根箭頭背後的歷史故事後,答案自然揭曉。

關於這個剪頭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就是明末清初時期,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進入故宮前,為了顯示自己的牛氣沖天和豪情壯志,特意射上去的。

不過這一說法現已被闢謠。雖然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宮殿,但這塊匾額使用的是滿漢兩種文字,屬於清代作品。

箭頭又是典型的清代破甲重箭,為八旗軍使用的戰場利器,據說此箭可以射穿重甲。由此可見,匾額和箭頭都是清朝的物件,而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除非穿越到清代,才能射下此箭。

另一版本出自故宮博物院的《故宮簡介》。

嘉慶十六年,天上出現彗星,以林清和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認為此天象是除舊佈新,改朝換代的徵兆,因此,他們在中原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天理教起義。

1813年9月14日,嘉慶皇帝帶人到承德狩獵,紫禁城內空虛。在內應太監劉金、閻進喜的裡應外合幫助下,起義軍在頭領陳壤、陳文魁的率領下農民軍分別從東華門、西華門打到了景運門、隆宗門的門外。

隆宗門是進入內廷的第一道禁門,可直取皇帝居住的養心殿。幾十名農民軍在隆宗門前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臨危受命的二皇子綿寧用火槍向攀上高牆的起義軍射擊,當場擊斃兩名天理教徒。

經過激烈的戰爭,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被清軍用火槍鎮壓,起義宣告失敗。在激戰中,農民軍將一利箭射在了隆宗門的匾額之上。

據說起義軍只有200來人進攻紫禁城,平均幾十人攻打一個大門。那麼多紫禁城守衛,都攔不住這一點人,可見,當時清王朝的戒備多麼鬆懈。難怪嘉慶帝狩獵回來後龍顏大怒!

這件事給嘉慶皇帝以很大的震懾,自乾隆盛世之後不到二十年,宮內出現這樣的醜聞,可謂奇恥大辱。嘉慶帝為了警醒自己,也為了警示清兵今後不能掉以輕心,宣旨不得拔下匾額上的箭頭。

就這樣,這支充滿傳奇色彩的箭頭一直保存至今,整整維持了二百多年,成為供人瞻仰的文物。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嚴格來講這不是一根箭,而是一支射到牌匾上的箭鏃(箭頭),因為太小太不起眼,很多人沒有注意這個箭鏃背後有一個精彩絕倫又哭笑不得的故事,跟神秘的白蓮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白蓮教歷史十分悠久,大概在南宋時期就有了嚴密的組織,明末清初,他們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後來在嘉慶年間製造了一起震驚天下的大事件——險些攻佔紫禁城!

嘉慶十八年(1813年8月13日),嘉慶皇帝率文武大臣到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狩獵,此時京城一片空虛,潛伏在北京的天理教(白蓮教的一個分支)頭目林清窺準空檔,準備抓住機會大幹一票,直接拿下滿清皇帝的紫禁城!

10月8日,林清集結了200餘人(膽子可真大)正式對紫禁城發動攻擊,他們兵分兩路(200人居然還分兵,真實藝高人膽大),東路攻打東華門,西路攻打西華門。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林清在宮內居然還有內應,他們在幾個太監的接應下順利攻佔西華門(防守空虛得很),而當宮門外的清軍跑過來準備緝拿反賊時,總管太監更搞笑,他當機立斷,攔住清軍士兵,警告說內廷裡住的是皇后、嬪妃,其他人嚴禁入內,否則就是死罪!

這個總管太監也是一員猛將,他告訴清軍宮內裡的賊我們自己捉拿,然後召集一大幫娘娘腔的太監,手持棍棒前去捉拿亂賊。

進攻東華門的人出了點意外,只進來了5個人,給他們帶路的太監一看到只進來這麼幾個人,這事肯定辦不成,說不定自己的命也要搭進去,乾脆臨陣倒戈,火線造反,喊來其他太監把這5人可憐的傢伙一頓亂棍打死了(太不靠譜)。

關鍵時刻,留守的王公大臣拍馬趕到,智親王(後來的道光皇帝)和總管太監一人一槍,打死了爬牆的兩個人,駐紮在京城的火器營也趕來增援,一頓亂箭亂槍過後,這幫烏合之眾如鳥獸散,隆宗門上的箭鏃就是雙方交戰時留下的。

嘉慶皇帝返回紫禁城後深以為恥辱,命令這支箭鏃不要拔,專門留在那裡警示後人,於是匾額和門柱上的兩個箭鏃就這樣一直保留了近200多年,成為供後人瞻仰的文物。

這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足以證明紫禁城的守衛是多麼空虛,承平日久的滿清朝廷是如何缺乏警醒,後來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也不足為怪了。


狄飛驚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它是明清兩朝中國的統治中樞。北京故宮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更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極其壯觀。
眾所周知,故宮雖然宮殿群很多,但是真正對外開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對外面開放的。然而故宮雖然宏偉壯觀,但是也流傳著很多傳說,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故宮裡的一個未解之謎。
故宮一個灰常灰常重要的大門——隆宗門上。
“這是個重要的大門!”
上圖是故宮的平面圖,小夥伴們可以看到,這隆宗門位於故宮內廷和外朝的交界處,它內裡是皇帝住的養心殿,外面離太后住的慈寧宮也很近。
那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大門上會留下一個醜醜的還生了鏽的箭頭呢?
“箭頭在哪裡?”
首先看看這個箭頭的位置:
來,再拉近一點,這次清楚了吧。是不是覺得非常奇怪呢?!
“這個箭頭有點奇!”
至於為什麼這裡會有個箭頭,幾乎在所有的故宮簡介和導遊員口中都有著這麼兩個版本的“據說”:
據說1:這是當年李自成打進紫禁城後為了顯示自己NB,自己推翻了大明王朝,故意射上去的。
據說2:這是嘉慶年時,在北京的天理教教主林清等人趁皇帝去木蘭圍場圍獵時,率教眾攻入紫禁城留下的。
這事正史有記載,說是當年林清等人在內廷太監的指引下,一度從西華門和東華門攻入紫禁城,而這隻箭頭就是當年天理教教徒攻隆宗門時射中的,畢竟隆宗門位置險要,只要把它攻下,那進入故宮內廷就易如反掌了。不過這次起義最後失敗了,在總結經驗教訓時,嘉慶大大覺得這隻箭必須保留,以警示後人和自己。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可以說都很令人“相信”,不過細細品起來就有問題了,比如第一個版本,李自成攻入紫禁城,那是明末的事,而隆宗門的牌匾明顯是滿漢雙文書寫,當時,滿族人還沒打下北京呢,怎麼可能會有這塊牌匾呢!
那似乎第二個版本是不是比較可信呢?
也不太可信。
首先,天理教教徒當年攻打紫禁城都是喬裝打扮混進去的,請問身上揹著弓箭能混進去嗎,那麼大的東西,早被守衛發現了,而史料也記載,當年這些教徒基本都是藏著短刀在衣服裡,武器沒有弓箭。
其次,小君遍查了一些資料,其中有一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吳空先生的文章,他遍訪單士元、朱家溍等有關專家,查證了隆宗門匾額的箭頭一事在史料裡並無記載,也沒法認定這是嘉慶年間的東西。
再者,這隻箭的箭頭杆是朝上的,即箭是自上而下射的,大家不覺得奇怪嗎,難道天理教教徒是站在匾額上往下射箭?
那麼,這隻箭到底怎麼回事呢?
小君翻閱到了兩位學者的考證,一個是吳空先生的,他尋訪了50年代修繕隆宗門的老師傅,得到的信息是,當年隆宗門上其實有很多箭頭,在清理修繕時,把所有的箭頭都拔掉了,因為當時匾額上有拔箭頭留下的小坑不太好看,於是順手插了一隻箭上去,補上了這個小坑。
另一位學者薩蘇推測到,這些箭頭可能是晚清時,有皇族子弟用隆宗門作為箭靶,玩射箭遊戲射上去的。
小君還是比較同意兩位學者的觀點,不過如今因為沒有確實的文獻資料做支撐,所以到底這個箭頭是誰弄上去的,啥時候射的,還真就成了故宮最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還有一個說法!
這還要回到清朝早期的起義軍,白蓮教是中國最為神秘的宗教結社之一,相傳它的前身——白蓮社從東晉時期就已經形成,南宋時期正式成為“白蓮教”,成為半僧半俗的一種組織。由於教義通俗,很容易被群眾接受,所以它曾經有非常強大的勢力及群眾基礎,元、明時期曾經多次組織起義,到了清朝則有一部分教徒將“反清復明”作為他們的畢生追求。而今天就是白蓮教的一個分支——天理教在嘉慶年間組織的一場起義。
嘉慶十八年(1813年8月13日),嘉慶皇帝一行前往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行獵。滿族尚武,從康熙帝起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此事京城空虛,北京的天理教頭目林清看到了機會,林清是北京豐臺宋家莊人,在北京人脈寬廣,街坊鄰居都知道他是天理教徒,與當地官員也都熟識。所以根本沒有人去抓他,可見當時之腐敗。
在10月8日,天理教徒集結了200餘人正式發動了對紫禁城的攻擊。兵分兩路,東路攻打東華門,西路攻打西華門。在幾名太監的接應下西華門順利攻佔,當門外的清軍氣喘吁吁追過來時,總管太監攔住他們,說內廷裡住的是皇后、嬪妃,除了皇帝、皇子和太監能進,其餘人踏進一步就是死罪!內裡的賊我們自行捉拿,你們儘管放心!然後號召大批太監手持木棍前去捉賊。
▲西華門、東華門和隆宗門的位置
進攻東華門的起義軍因為一些意外,在關閉大門之前只衝進入了5人,東華門給起義軍帶路的太監看到只進來這麼幾個人,怕洩露身份結果賊喊捉賊,臨陣倒戈喊來其他太監將這五人亂棍打死。
而西華門衝進來的60多人悶頭闖進內務府一頓搶砸,殺了尚衣監(其實就是個裁縫),順路洗劫了文穎館,殺死幾名在裡面校書的編修,等跑到距離太和殿一牆之隔的隆宗門時,大門已經關閉了。
他們又是砸又是罵就是打不開門。起義軍找來幾根大木頭想把大門撞開。於是喊著號子抬著圓木撞向大門,多次撞擊大門紋絲未動,反倒把起義軍累得夠嗆。他們知道隆宗門是進入內廷的關鍵,一旦打開內廷就任其出入了,所以一定要打開這道門。起義軍見撞不開門,於是決定翻牆入內開門。
在宮裡的王公大臣也匆忙趕來,其中智親王(道光皇帝)和總管太監用鳥槍打死了爬上牆的兩名起義軍。這時援軍終於趕到,來的是北京最精銳的部隊——火器營。頓時槍聲響徹紫禁城。起義軍四散逃跑,最後在皇宮中躲藏了兩天一夜才全部被消滅。
而隆宗門上的箭鏃就是那個時候留下的,嘉慶皇帝要求不要拔,留在那裡以此示警。就這樣,匾額和門柱上的兩個箭鏃一直保留了近200多年。而當時王朝腐敗到連個大門也看不住的程度,如果東華門、西華門的官兵居然連幾十名起義軍都無法阻擊在紫禁城之外,可見那時候清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聽文化發聲音

去故宮遊玩的夥伴們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地方,這裡和旁邊的太和殿比起來太不起眼了,但是它的匾額上有個射出的箭鏃不知道你們看到沒?

嘉慶十八年(1813年8月13日),嘉慶皇帝一行前往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行獵。滿族尚武,從康熙帝起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此事京城空虛,北京的天理教頭目林清看到了機會。在10月8日,天理教徒集結了200餘人正式發動了對紫禁城的攻擊。兵分兩路,東路攻打東華門,西路攻打西華門。在幾名太監的接應下西華門順利攻佔。

西華門衝進來的60多人悶頭闖進內務府一頓搶砸,殺了尚衣監(其實就是個裁縫),順路洗劫了文穎館,殺死幾名在裡面校書的編修,等跑到距離太和殿一牆之隔的隆宗門時,大門已經關閉了。他們又是砸又是罵就是打不開門。起義軍找來幾根大木頭想把大門撞開。於是喊著號子抬著圓木撞向大門,多次撞擊大門紋絲未動,反倒把起義軍累得夠嗆。

這時援軍終於趕到,來的是北京最精銳的部隊——火器營。頓時槍聲響徹紫禁城。起義軍四散逃跑,最後在皇宮中躲藏了兩天一夜才全部被消滅。

而隆宗門上的箭鏃就是那個時候留下的,嘉慶皇帝要求不要拔,留在那裡以此示警。


翡翠原石丁香花

隆宗門位於北京故宮乾清門前廣場西側,與東側景運門相對而立,形制相同。隆宗門內北側為軍機處值房,門外正西為慈寧宮。此門是內廷與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是緊靠皇帝住所的一處重要禁門。除非皇帝御旨宣召,否則即便是皇親國戚也不得通過此門。

不過隆宗門最出名的地方不在於它隔絕了內廷與外朝,而是在隆宗門匾額的左邊插著一隻箭頭。如今我們去故宮遊玩,還是可以在隆宗門匾額上看到這個箭頭。為什麼在皇宮禁地,如此重要的位置,會插著一隻箭頭呢?事情還要從兩百多年前說起。

嘉慶年間,清朝已經從巔峰時期逐漸開始衰落。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農民領袖林清策劃並領導了一支由200人組成的起義軍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

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扮,兵分兩路向紫禁城進發。在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等人的引導下,起義軍順利從西華門進入紫禁城,並在皇宮中和守衛發生激戰。起義軍一直攻打到了隆宗門,在皇城守衛和太監們的奮力抵抗下,隆宗門總算是沒有被攻破,但在戰鬥中,起義軍的一隻箭正好射在隆宗門的匾額上。

沒過多久,起義軍就被鎮壓下來了。嘉慶皇帝和他的后妃們總算是有驚無險,但此事讓整個清廷都大為震驚。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同時他還下令,誰也不準拔掉隆宗門匾額上的那隻箭,作為給整個大清王朝的警醒。

就這樣,這隻充滿傳奇色彩的箭頭歷經了兩百多年,至今還留在隆宗門匾額的右側。


Ease清風

戒備森嚴的皇宮為何會有一隻箭插在門額上,在故宮的隆宗門,其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這座象徵帝王權威的為何會有一隻箭在門額上,這在當時不是皇權的挑釁麼?這隻箭究竟有何來歷?
我們知道,清朝時期動盪不安,嘉慶年間,在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中原一帶發生"天理教"農民起義,農民領袖林清策劃並領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
於當年的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扮,兵分兩路,計劃從東、西華門進入宮城。西華門一支在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等人引領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展開激戰。如今在隆宗門額上的這支斷箭就是當時留下的,對於門額上的那支斷箭,嘉慶在當時在這支箭要被人拔下來的時候,執意留下,並說,誰要是將這支斷箭拔下來誰就得死。
為何當時的嘉慶帝不讓人將這隻箭拔下來呢,按理說,這支箭正位於門額上,這不是對皇帝是一種恥辱麼,再加上當時的起義更是清朝的一次動盪,對此,有關人員表示,這應該是嘉慶想要給自己提個醒,以防止之後在發生這種事。此次紫禁城之變也"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

補景裝樣nk995599

【揭秘:故宮宮門匾額上藏暗箭頭的真相】

這支暗箭藏在故宮的隆宗門,規模不是很大,參觀的遊客從內側進入一般是看不到到的,退回幾步,從外側來看,你會發現正中間的匾額上確實存在著一枚箭鏃。

這支箭鑲嵌在匾額側面,箭桿已經不知去向了,但是箭鏃保存的非常完好。

據瞭解,隆宗門上的這個箭頭是清代破甲重箭,主要是八旗軍善於騎射,官方配發的。雖然這種箭射程不是很遠,但是可以射穿重甲,是清軍的戰場利器。

無疑,對於是誰射了這個箭,成為一大懸案。有官方說法是1813年天理教的起義軍進攻皇宮留下了這支暗箭。但是有史學家考證,天理教起義軍是化裝進宮的,根本不攜帶弓箭這種不能藏匿的武器,所以匾額更不可能留下暗箭。

在專家吳空先生的考證下,也沒有解釋出這暗箭的來例,但是這個說法好像極為可能。

據說清朝滅亡後,有人拿隆宗門的大門和匾額練箭。曾經有官方透露,清朝滅亡後,皇宮中的孩子還是呆在宮裡,這些紈絝子弟嬌生慣養,整日瞎搗亂,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所以他們中對著大門射箭還是極為可能的。

其實在《故宮簡介》中會發現,原來的箭頭和現在的箭頭位置不一樣,這說明官方保護文物,工人修繕匾額的時候挪動了箭的位置,原來是從下向上射入的,現在是從上向下射入的。對於故宮的修復,多少有些不拘小節,隆宗門的這支暗箭被人改了地方,也應該理解


幾張圖看天下

即使在紫禁城是這樣一個地方,也曾遭到了尋常百姓的侵入,甚至還在宮殿的牌匾之上留下了一道頗具譏諷意義的標誌。


具體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往下看吧。

瞭解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座隆宗門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到了後來又曾在萬曆以及清代順治年間兩度重修。

在今天,隆宗門西面的區域目前還未對遊客開放,僅僅只是門內的空間被改造為向遊客提供餐飲休息的場所。

在隆宗門內頂端朝西處掛有一面門額,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那麼你就會發現門額上“宗”字的左側金線位置有一個小黑點,事實上這是一枚深深釘入門額的箭頭。

古代皇宮守衛森嚴,能夠在這種地方使用冷兵器甚至還射中牌匾,對於皇室來說難道不算一個侮辱嗎?

那麼這支箭矢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和什麼情況下留在這裡的呢?時間大約要追溯到200多年前。

嘉慶年間,當時中原一代出現了一個名為天理教的教會,事實上這是明末時期白蓮教的一個分支。

天理教頭領林清在看到隊伍日漸壯大後謀劃了一次起義活動,而這次活動的目的地就是紫禁城。

嘉慶十八年,林清根據之前天上出現的彗星奇相,推算出這是將要改朝換代的跡象。

同年九月十四日,兩百名天理教教徒分兩隊同時潛入北京。

次日中午,一百人攻入東華門,在內應太監的引路下來到了東華門外。

這時教眾們無意與運煤人爭道引起矛盾,在吵鬧中甚至拔刀爭鬥,守門的禁軍發現後想關閉東華門,但忙亂之中仍然幾十人衝入。

這幾十人十人一路拼殺到了景運門,被堵截在門外。

另一方面,潛伏在西華門的這隻百人隊伍則在內應太監的引領下迅速順利的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與皇宮禁軍展開激戰。

天理教教眾與紫禁城內守軍展開了械鬥,但無奈禁軍隊伍人數眾多且武器優良,沒過多久,天理教眾大敗,倖存的部分教眾分散躲在了皇宮之中,但最後仍被消滅。

隆宗門上的那支斷箭便就是當時留下的,當時有人提議拔下來,但嘉慶皇帝卻斷然拒絕,誰敢拔就要將其處死。


在後世看來,這是嘉慶皇帝想借此起到一個警戒的作用,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同樣的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