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為什麼會出軍東北閃擊日本關東軍?

歷史講經

二戰進行到了1945年5月,德國宣佈投降,此時的法西斯軸心國只剩下了日本還在負隅頑抗,蘇聯打掃完畢歐洲戰場後,8月8日晚對日宣戰,次日零點10分,一百五十萬蘇聯士兵分三路進入東北,在一個星期之內擊斃關東軍八萬三千人,俘虜五十九萬四千人,而蘇聯軍隊陣亡三萬人。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那麼,為什麼到二戰末期了,蘇聯才出軍東北閃擊日本關東軍呢?首先是在德國投降前夕的雅爾塔會議上,英美請求蘇聯出兵東北,斯大林提出了一系列的條件,如維持蒙古的現狀,把庫頁島和千葉群島等全部給蘇聯,大連、旅順都要租借給蘇聯,東北的南滿鐵路、中東鐵路,蘇聯要有經營權,以及美國要提供援助150萬蘇軍的全部武器裝備等,而英美全答應了。

結果德國都投降快三個月了,美國援助已經到位了120萬人的武器裝備,但斯大林就是不出兵,還想再提出些新要求,後來整的美國人沒脾氣了,8月6號扔了顆原子彈“小男孩”,斯大林一看再不出兵日本就得被原子彈轟投降了,之前的條件就要作廢了,這才於8月8號趕緊對日宣戰,出兵東北。結果美國人沒慣著斯大林,就在蘇聯出兵的9號,美國人又扔了一顆原子彈“胖子”。

出兵東北,蘇聯雖然陣亡了三萬人,但也獲得了超出想象的好處,如上文說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提出的利益訴求全部被滿足,還有戰後蘇聯人將東北的所有日本企業,以及很大一部分中國企業內的機器,甚至就連一些鐵路鐵軌,全部拆下來運回國內。

除此之外,蘇聯還發行蘇軍貨幣,大量收購東北的農副產品,運回蘇聯,但這些蘇軍貨幣對當地人來說根本沒用啊,但在蘇軍強逼之下,又不得不接受這種交易。

二戰結束後,蘇聯戰死了數千萬人,國內人口極度缺乏,於是蘇軍將近60萬的日軍俘虜全部押運到西伯利亞,用作礦洞、工廠、農田裡的勞工,為蘇聯戰後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結果就是這60萬人被蘇聯人用死了20萬人。


漁樵侃史

美國從羅斯福開始,逐步復甦了經濟,他們避免了通過戰爭來減輕經濟危機,但是德國,日本深受經濟危機之害,希特勒上臺後,大肆發展軍工,發展軍隊,之後二戰開始,日本也宣佈進行戰爭,在美國,蘇聯的打擊下,日本已經奄奄一息。

從當時的態勢看,日本的大部分兵力在中國別拖住,蘇聯出兵東北一下子殲滅了80萬日軍,而且把大部分的日軍都運回國內參加開礦工作,美國人從太平洋發起戰爭,已經快打到家門口了。

此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停止攻擊,以往的進攻是以一個島嶼一個島嶼的進攻,很費時間和人力,原來美國的原子彈已經研製出來了,以美國人的實力如果說要一步步的拿下日本,需要半年的時間,損失兵力需要50萬,但是蘇聯已經把東北拿下了,甚至是北方四島都在蘇聯人的手中,為了防止蘇聯搶奪日本的更多資源。

美國人決定提前下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放了兩個原子彈,先後有20萬人被當場炸死,之後有100多萬人先後死於核輻射。日本也迅速的投降了美國。

杜魯門為什麼要著急投放兩個原子彈呢?除了搶奪日本的戰後資源外,還有一點就是在柏林戰役中大放光彩的蘇聯紅軍不但戰鬥力不減,反而增長很快,而且此時美國的霸主地位以及岌岌可危,蘇聯人在世界各國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美國儘管有最先進的武器,但是沒有蘇聯人那麼能打硬仗。如果原子彈一旦出手,不但是蘇聯,甚至是世界各國都是被震驚的,美國人的霸主地位會牢牢的把握住的,還有一點就是為了遏制斯大林的控制野心。但是斯大林呢,他們首先是被原子彈的威力鎮住了,本來蘇軍在柏林戰役結束後,計劃好好休整,但是斯大林很著急,如果按照美國您的事態發展,那麼蘇聯在亞洲將會失去大部分利益,他們必須搶在日本向美國投降之前奪取更多的資源。儘管進攻東北付出了不少的傷亡,但是他們的回報遠遠大於付出,軍事是為政治利益服務的。


歷史大家

問得好。這個問題有三個層次:蘇聯為何對日開戰,為何率先對佔據中國東北的日軍開戰,以及為何以閃電戰的形式對日本關東軍開戰。

首先,蘇聯對日開戰,是履行蘇聯在德黑蘭會議及雅爾塔會議期間的承諾,即在對德戰爭結束後,參加盟軍的對日作戰。當然,這是有條件的。在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提出的條件是獲得整個庫頁島;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提出的條件更多,包括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等等。

其次,蘇聯的對日作戰方案是有輕重緩急的,即先進軍中國東北,再進軍朝鮮半島,最後進軍日本北方列島。根據這一方案,只有先殲滅日本關東軍,才能實現後兩個階段的作戰目標。此外,蘇聯人對日本長期獨霸中國東北早就耿耿於懷,必欲除之而後快。關東軍之得名,源於日本1905年戰勝俄國之後在旅順設置的“關東都督府”。俄國人在日俄戰爭的失利之後,一直伺機報仇。斯大林在動員蘇聯紅軍對日作戰時,曾經說道:“我們老一輩等待這一天已經等待了四十年。”

最後,蘇聯選擇在1945年8月9日凌晨零點十分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突襲,也是大有玄機。1941年4月,日蘇曾經締結為期五年的《互不侵犯條約》。1943和1945年,斯大林先後在德黑蘭和雅爾塔對英美承諾參加對日作戰的消息,皆對外保密,日本並不知情。1945年8月6日,美軍對日本發動核彈攻擊且收效顯著,蘇聯料定日本將會很快投降,於是加快了出兵的步伐,以便在戰後東亞國際格局中最大限度地攫取資本。8月8日,蘇聯宣佈加入美、英、中三國簽署的旨在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以使其出兵名正言順。當夜,蘇軍發起閃電式襲擊,卻遭到嚴陣以待的日軍的拼死抵抗,進展並不順利。至日本於8月15日宣佈投降時,蘇軍才推進到吉林一帶。8月19日,日本關東軍總司令奉命停止抵抗,並於次日在長春向蘇軍正式繳械投降。此後,蘇軍以空降形式迅速進駐大連和旅順等戰略要地,於8月22日在形式上控制了中國東北全境。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在出兵中國東北之後,於8月14日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東北攫取了許多特權,包括在旅順駐軍。不過,長期以來飽受日本奴役的東北人民終於迎來了解放,這一點還是可喜可賀的。東北同胞當年的心情,可從下面的圖中略見一斑。

東北同胞歡迎蘇軍到來(一)

東北同胞歡迎蘇軍到來(二)


國際關係學者張善鵬

首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相關協議,蘇聯在歐洲戰場結束三個月後,對日宣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結束。8月8日,蘇聯履行雅爾塔協議,對日宣戰,8月9號,150萬蘇聯紅軍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從三個方向上向70萬關東軍發起進攻。



當然,雅爾塔會議上,英法為了爭取蘇聯對日宣戰,犧牲了中國的很多利益,這也是眾所周知的,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蘇聯在我國東北的一系列特權,但是外蒙古還是永久的獨立了,這塊戰略意義極為重要的地區最終分裂出去。所以說,雅爾塔會議深深的打著大國霸權的烙印,也是弱國無外交的典型案例。提醒著中國人民,一定要好好發展國力,只有自身強大,國家才會穩定,領土才不會被侵犯。



而德國投降之時,英美蘇等國在波茨坦也發表了聯合公告,敦促日本儘快無條件投降,並且按照《開羅宣言》中的相關規定,歸還佔領中國的一切領土。



其次,蘇聯並非真的不想進攻日本,只是利用英美急於結束戰爭,儘可能減少傷亡的心態,勒索英美以及中國。其實斯大林這個經歷過日俄戰爭的老一代俄國人早就等著報復日本的機會了。德國投降後,蘇聯很快就調集重兵,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包圍了關東軍,武器裝備和兵力都處於劣勢的日軍早已是甕中之鱉。蘇聯深知英美的心思,英美也並非不瞭解蘇聯的心態,雙方都希望對方把日本打到最後一口氣,再由自己出面摘最大的桃子。



最後,再不出兵就撈不到好處了。蘇聯人的算盤最終還是沒打好,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美國人很快就研製出原子彈,而且一顆放出去沒幾天,就放出去了第二顆。明白人都知道,美國扔出原子彈,一方面是儘快逼降日本,一方面也是恐嚇蘇聯。本來還想和美國一起佔領日本的蘇聯基本上放棄了這個想法,但是東北還是要搶下來的。因而蘇軍對關東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強弩之末的日軍已經毫無還手之力,絕大多數被俘虜。

美蘇在二戰最後階段雖然都各有私慾,但是不管怎麼說,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以及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給了日本最後的致命一擊,也大大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歷史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今天的我們依然要牢記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的慘痛記憶,努力發展經濟,不斷強化國防,讓中華民族早日復興。

耗盡繁華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雖然是根據對雅爾塔協定的承諾但蘇聯從不做賠本的買賣

出兵中國東北是有相關交換條件的

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美英蘇三國首腦聚會蘇聯黑海之濱的雅爾塔,共同商討對瀕臨滅亡的德日法西斯的處置問題,以及對世界新格局的安排問題。在雅爾塔會議期間,蘇聯針對美英指望其在納粹德國滅亡後的兩到三個月內,出兵剿滅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蘇聯遂開出了相應的價碼,在迫使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答應後寫進了《雅爾塔協定》。為了國際反法西斯的整體利益,別無選擇的南京國民政府在美英的勸說下,只得被迫就範於這嚴重損害中國利益的大國霸權。



體現蘇聯利益的雅爾塔協定如下

一、須繼續保持外蒙古國的獨立現狀;

二、日俄戰爭後,俄國在中國失去的相關權益必須恢復;

a) 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所有一切島嶼(原中國領土)須全部恢復蘇聯的佔領;

b) 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中國必須保證蘇聯獲得租用旅順港為海軍軍港基地之權益;

c) 對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由中蘇合辦的公司共同經營,並必須確實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優越權益

三、日本的齒舞、色當、國後、澤捉等北方四島必須永久劃入蘇聯版圖。


Mrttlzz99

二戰末期,蘇聯紅軍不僅閃擊東北關東軍,而且兵鋒直指朝鮮半島,那位五角大樓小參謀成就了大名鼎鼎的三八線。大目標是美蘇爭遠東的勢力範圍,中目標是爭取在蘇俄周邊的緩衝區,小目標是臥榻之旁豈容人安睡


Fatalis64751976

別說什麼美麗的藉口。二戰中期,美蘇就開始各自密謀建立自己的霸權體系了。蘇聯進攻東北日軍,更多是出於搶佔太平洋出海口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