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藝術家愛德華·蒙克?

AKIKO1

雖然北歐地區的各個國家都擁有悠久且獨特的藝術傳統,但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北歐的許多藝術家還是在德國接受藝術教育。

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法國成為世界藝術中心,北歐的藝術發生了從德國藝術向法國藝術風格的轉變。北歐的藝術家們先是發現巴比松畫派,紛紛來到巴黎學習,然後又受到法國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藝術的洗禮,後來,他們開始受到更加前衛藝術的觸動和啟發。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挪威人愛德華·蒙克。

這是蒙克1933年拍攝的照片,蒙克1863年出生於挪威洛頓,拍這張照片時已有70歲了。

蒙克早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學習和從事繪畫,1885年,蒙克22歲時,前往巴黎追尋藝術夢想。在巴黎旅居期間,蒙克接觸到後印象派和象徵主義藝術,其中尤以梵高和高更的作品對他產生的影響最為深刻。

此後,他在創作時也開始運用旋渦狀的筆法、簡化的形狀和非自然的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提起蒙克,人們首先就會想到他的作品《吶喊》。這張1893年完成的作品,如今收藏在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

扭曲變形的死神頭顱表達了一種絕望情緒,這種情緒在以前的繪畫中是無所表現的,是蒙克的首創。

蒙克可能是受到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啟發才畫了這張畫,他曾說過那次火山爆發就如同“一聲巨大的連綿不絕的尖叫”傳遍了整個世界。

蒙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天賦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抑鬱症和心理疾病,他被死的念頭縈繞,所以他的畫作往往讓人看起來絕望,感受到一種悲觀。

上圖這張《生病的孩子》被蒙克認為是自己在藝術上的一個突破,他先後就這一題材畫了六個版本。這幅畫是蒙克受姐姐去世觸動而畫,表現了病房裡的寂靜和人物的悲傷、無助。蒙克用刮刀刮出了顏料層,營造出淚眼朦朧的效果。

蒙克的心裡疾病成為他風格奇特、狂野躁動的作品的動力和源泉。他用大膽的色彩和強烈明確的線條表達他的悲觀,預示了後來的表現主義藝術的出現,為藝術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道路。

蒙克的作品涵蓋了各種有關存在主義的主題,如生存、死亡、恐懼、憤怒、絕望等。

除繪畫外,蒙克還是一位版畫家,他的木刻多為彩色作品,備受讚揚。


畫家王衍成

沒有人敢於像他那樣赤裸裸地描寫人類本能的醜陋,使善良與罪惡並存,讓美麗與醜陋共生。他的作品反映歐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擊穿靈魂!



蒙克是19世紀末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是西方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他的作品刻意表現死亡、憂鬱和孤獨,描寫人們在矛盾與痛苦中,孤獨的心靈對人生產生的懷疑和焦慮,帶有強烈的悲劇意味,孤獨色彩,真實的心靈!

在蒙克的繪畫生涯中,多次改變藝術風格,由自然派輾轉半印象派,成熟的蛻變,而又是肉體折磨靈魂的改變,創作風格驟然升至頂峰綜合派原始畫風,在此色彩成為象徵,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傾向於選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並把人物安排在前臺,充分表現靈魂深處!



他的畫作,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剎那完全被凝固,畫中的人物撕心裂肺的吶喊,掙扎,想要衝破宣紙,變現在眼前,帶來的既視感的震撼!

蒙克殫精竭慮的構思,營造出緊張的氣氛,這種氣氛和超現實主義畫家所表現的大相徑庭,他創作的男人和女人們都不是真實的。他絕不會描繪男人們看書,女人們結毛線之類的室內畫,一定描寫那種有呼吸、有知覺,並在痛苦和愛情中生活的人們,通過神精、內心、頭腦和眼睛表現出來的就是繪畫的藝術!



愛德華·蒙克是偉大的,他的作品更是無與倫比的,站在人類繪畫金字塔的頂峰,孤獨恐懼的人類撕心裂肺的吶喊吧!



小小嬴政

Edward Munch(愛徳華.蒙克,1863-1944),挪威象徵主義派畫家。

象徵主義強調私人、主觀的象徵來表達個人強烈感性經驗。主張暗示,反對直說。十九世紀末法國著名詩人散文創作家Stéphane Mallarmé(馬拉美)曾說過:To name is to destroy,to suggest is to create.(明指是破壞,暗示是創造。)著名的象徵主義美學理論。

象徵是以一物表現更抽象、普遍的事件、觀念或意義,不需指出象徵所指涉的意涵,只要象徵物本身的呈現,就可以引起人直接的聯想和心理反應。而蒙克的《吶喊》(作於1893年,存於奧斯陸,市立美術館(蒙克館))最具代表性。人像猶如一條以暗色調出的蠕蟲,兩只長手緊緊地捂著耳朵,臉上還有兩個空洞的眼窩-孤獨絕望的人。這幅蛋彩布畫不僅讓受眾產生視覺上的具體感,也象徵的聲波席捲受眾,吶喊聲彷彿要從畫中湧出,旋轉,沿著畫面邊縁顫抖,然後延長至畫布之外。


蒙克5歲時母親因肺結核死去,在14歲時因同樣的疾病奪走了他姐姐生命。此後,又因父親對宗教的偏執,其所做所為令少年蒙克戰憟不已。26歲那年父親算是走了,但不久弟弟又撒手人寰,妹妹則被送進瘋人院,蒙克本人長期被焦慮症與被害妄想症折磨,加上酗酒及混亂的兩性關係。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蒙克的繪畫中,表現生存的痛苦,絕望轉化成創作。他透過對比的色彩、直線與曲線,以及簡化成雛形的人體的象徵來表達自己的深刻情緒。

蒙克的繪畫藝術也深受歇斯底里病症理論家讓.馬丁.沙爾科關於精神分析學的影響。沙爾科自1870年起開始研究歇斯底里。他認為歇斯底里源於削弱人的神經系統的遺傳性感染,同時還發展了一種認為歇斯底里有其心理淵源的理論。通過催眠實驗,他認為,歇斯底里即使不是醫學意義上的,也是象徵意義上的疾病。而沙爾科對照片的使用是最廣泛的。「照相機對歇斯底里研究與顯微鏡對生物組織學一樣重要。」如弗洛伊德所解釋的,沙爾科「具有天才藝術家的氣質-如他評價自己時所說,他是一個‘視覺的’人,一個預言者。」

蒙克在45歲時進入了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他在心裡和身體兩方面都得到治癒。在康復出院至到81歲高齡與世長辭的近三十多年時間裡,蒙克再也沒有留下有價值的作品。當病病的靈魂被治癒之際,與生俱來的天賦也隨之消失。


填格



愛德華蒙克的成就舉世矚目,其作品為世人感嘆,他的藝術飽含著個人思想情緒,而不是無主題的感覺表現,作品主題涉及人物肖像、風景、動物、版畫、油畫等。愛德華成長於印象派、後期印象派、新藝術運動崛起的年代。





首先愛德華蒙克的前半生被一連串的死亡所覆蓋,這也給愛德華蒙克造成了永久的傷痕,由於連續不斷的缺失,死亡也就成為他藝術作品的主要創作源泉。1868年12月42日,愛德華蒙克出生於挪威登雷在奧斯陸長大,父親由於患有精神疾病,向他們灌輸了對於地獄的無線恐懼。五歲時他就失去了母親,十四歲時,蒙克的姐姐死於肺結核,並且在1889年蒙克在巴黎得到父親的死訊。1895年,弟弟安德列亞斯剛結婚不久去世,這一連串的打擊對於他前半生來說,真是晴天霹靂。蒙克也曾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且他們相伴我的一生。年少的蒙克也始終受疾病纏身,這也是他為什麼沒有成為工程師,而最終成為了一個藝術家。



其次蒙克的作品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寂寞等為題材,強烈對比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並且誇張的造型,好想只有這樣才能書法自己強烈的感受和情緒。《吶喊》已成為人類焦慮內心的永恆的象徵?





最後蒙克的作品絕世無雙受世人追捧,簡單分析一下蒙克作品。蒙克的早期油畫《病孩》(1866)、《在靈床旁》(1895)、《母親之死》(1899)等,多是對於童年的回憶。1890年的油畫《聖克盧之夜》和1892年的油畫《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標誌著他風格的轉變。表現了他現實主義畫家的特質。



《聖克盧之夜》描繪的是蒙克的房間,一個孤獨的人影靠著窗戶坐著,目光僅僅盯著遠處的微光,房子也被陰暗所籠罩。窗戶的影子倒影在地上,貌似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也預示著死亡,



在《死去的母親和孩子》作品中,蒙克回憶了母親那場死亡,五歲的時候,母親躺在病床上,逐漸失去呼吸,姐姐蘇菲睜大雙眼,用雙手遮住耳朵,希望能擋住死亡。而當姐姐去世的時候,這份生命焦慮的容器,就只剩下了莫克自己。



《絕望》作品中,主人公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孤獨的個體,遠離自然所有的動物與植物都與他無關,這也極大的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對於莫克來說這並非是由於獨處或冥想,而是生活中真實的痛苦經歷。



《吸血鬼》是男女關係的象徵,原題是《愛情與痛苦》,在恐怖與寂靜的夜裡,男人都是那樣的無助,既無法擺脫吸血鬼,也無法擺脫痛苦,然而女人卻會一直在那裡咬下去。而作者本身的感情經歷也同樣讓人同情。



蒙克所刻畫的人物,獨具特色,而每一種姿勢也是代表著某種特定的情緒,也表現出一種特定的心裡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創作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蒙克也是一個多產的藝術家,在其去世前捐贈了1200件繪畫、7500件速寫和水彩、18000件版畫和13件雕塑。你是如何看待蒙克的?


三國逐鹿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情不自禁想起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好作家,必須家道中落、體弱多病,父母離異。。。過於溫飽和幸福可能真的無法誕生偉大的藝術家和作家,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一生在不安之中掙扎的,我很喜歡的表現主義畫家蒙克。


這是蒙克最出名的作品,《吶喊》。

整個畫面都是血紅色的、躁鬱的、不安的,好像已經讓觀眾感覺到高分貝的吶喊。

這幅畫也是emoji表情包裡“驚嚇”的靈感來源。


蒙克的一生非常不幸,年幼時失去母親,長姐如母,可是等他稍微長大點時又失去了他的姐姐。唯一的親人父親又非常狂暴、固執,給蒙克留下了很深的童年陰影。

所以失去一直是他生命中的主旋律,這些令人傷心的回憶造就了一個畫面具有強大力量的蒙克。


就像銀行只貸款給有錢人一樣,愛往往也只會被命運贈與不缺愛的人。可憐的蒙克在原生家庭裡很少感受到溫暖,可是愛情卻也一直傷害他。

不知道是不是母親早逝帶來的影響,蒙克第一個喜歡上的是一個已婚少婦。蒙克幾乎為她瘋狂但是她最後把他甩了。

後來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真愛,可是失敗的原生家庭沒有提供任何處理兩性關係的範本給他學習,於是他把和最愛的人的關係弄的一團糟。

失敗的愛情讓蒙克在作品裡開始妖魔化女性。

但正是這樣,也讓我感覺到他多麼渴望一段正常的、真正被愛的親密關係。

後來的蒙克和梵高一樣,因為精神問題進入了精神病院,他的身體一直不好,除了有精神病之外還有肺結核,雖然他身體狀況十分糟糕,可是他創造出的這個矛盾又痛苦的世界,是少有藝術家能創造出來的。

他是不幸的,因為太多挫折降臨到他身上,但他又是幸運的,如果不經歷這些,蒙克也就不是今天的蒙克了。所以就像柴靜說的,苦難不值錢,對於苦難的思考才值錢。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靠自己的人生智慧,把苦難化成了一顆顆最閃耀的珍珠。


南妹妹

蒙克《男人和女人》

藝術的最高形態是什麼?是宗教,是哲學,是用哲學的思維和思想來探討和解答人類的終極問題,比如說,人性本質,人生的意義,生與死的奧秘,人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等等。

如果從這些角度來理解愛德華·蒙克的作品主題,就很容易理解,並且進入他的作品的內核。

愛德華·蒙克(1863——1944年)出生在挪威,雖然沒有出生在諸如意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等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的大國,但並不失偉大,他被譽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奠基人。在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前半頁,對繪畫做出了不朽貢獻。

蒙克《女人的三個階段》

表現主義在歐洲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它脫胎於梵高、高更、塞尚等人後印象派的風格,又啟發了野獸派畫風,之後的抽象主義,以及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的創作理念。可以說,立體主義對歐洲繪畫的轉型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愛德華·蒙克常常藉助繪畫之外的學識來充實繪畫語言,讓自己的繪畫具有了飽滿的張力和感人的視覺衝擊。他在創作中,受到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哲學,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很深,表達自我的精神訴求,是表現主義共同追求的特點。

蒙克《生命》

比如,如何在繪畫中用濃烈而明快的色彩,來表達自我感受與主觀感情,表達內心的彷徨、不安和恐懼,讓這些情緒去感染觀者,從而起到共鳴的作用。

蒙克把色彩和色調上升到了抽象表達,為了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可以說,蒙克不在乎用變形、誇張的造型來滿足這個創作理念,他筆下的人物和風景,似乎都是扭曲和變形的,彷彿充滿了火氣,隨時要爆發一樣。

蒙克《吶喊》

愛情、生死、孤獨、恐怖等,常常是蒙克筆下最愛表達的題材。他筆下的物象,造型高度洗練和概括,一幅畫中,

線條有粗細有長短,製造出一種鮮明的對比效果,色塊誇張而簡潔,筆觸如流動的水,在畫面肆意張揚,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抒情。《吶喊》和組畫《生命》是他的代表作。

他這種奔放、酣暢的畫風,重在表現主觀情緒的喜怒哀樂,因此,被稱作表現主義。


鴻鵠迎罡

吶喊,無助的吶喊,來自靈魂深處充滿了困頓和掙扎的吶喊。昏鴉俯衝掠過愛德華·蒙克對於生命難以承受之重的表現主義天空……。


蒙克是表現主義先驅,1863年出生於瑞士的蒙克一生命運多舛,幼年喪母,青年喪父,身邊的兄弟姐妹也相繼離世。收到過納粹的排擠和迫害,藝術上最初也不被理解和接受,自幼多病最終因為焦慮疾患精神分裂症住進了療養院,或許是因為藝術的拯救蒙克晚年獲得了一定的認可,於1944年與世長辭。

蒙克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人類複雜的情感世界,在這個空間裡神魔共舞,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現實中所呈現的貪婪和暴戾相互激烈碰撞。

表現主義為深入探究人的靈魂深處之奧秘打開了一扇門,無論裡面的真相是什麼都被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現在了面前。

先後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藝術家以天才的敏感強烈感受到來自於生命的蒼白,戰爭面前個體生命如此之卑微,藝術家只能通過藝術語言做最深入地揭露和乏力地掙扎。

蒙克對現代藝術的貢獻就是懷揣最真誠的生命體驗在藝術形式上表現出強烈的釋放,其表現方式是直接的不忍直視的呈現。



表現主義為德國表現主義和後來的各種現代藝術提供了營養與空間,向孤獨的生命致敬,向表現主義致敬,向愛德華·蒙克致敬,昏鴉掠去……。


疾飛昏鴉

這是一個體內裝滿負面情緒,

然後把這些負面情緒也表現在了畫中的人。

來,

小玉和大家聊聊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青春期》

愛德華蒙克,

是20世紀一位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

可以說,

這些表現主義畫家與現實主義畫家再現生活不同,

他們非常注重突出情感性。

所以,

年僅26歲還處在旺盛青年時代的蒙克就曾說出這樣的話:

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蒙克《吶喊》

他的畫中,

首先表現的是焦慮這一負面情緒。

畫家運用誇張的顏色和線條,

展現了一個變了形正在血色殘陽中尖叫的人,

那種極端的苦悶和孤獨以及恐懼,

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蒙克《病孩》 懷念去世的姐姐

蒙克《死去的母親和孩子》 懷念去世的母親

蒙克的畫中,

也在不停的表現著生病以及死亡的場面。

蒙克5歲時母親由於肺癆而離世,

14歲時遭遇了姐姐以同樣的方式死去。

可以說,

親人的離開這一童年陰影一直困擾了蒙克一生。

蒙克 《吸血鬼》

蒙克 《吻》

在他的畫中,

女人和愛慾也是一生的主題。

在蒙克那裡,

越是漂亮女人,

越是危險。

這也許就是一種求不得吧,

蒙克熱烈而病態的渴望著女人,

卻又在女人那裡受到傷害。

所以女人對於蒙克既是誘惑又是毀滅。

那麼,

你喜歡這樣的蒙克嗎?



art張小玉

這個問題看了兩遍才想起來好像是《吶喊》的作者。我順便搜了一下做確認。音樂和繪畫是靈魂的表達,在繪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就是可見對人的觸動比聲音更大。

我先給你評這幅畫。圓滑的線條表達出作者眼裡的世界彷彿是互融的,觀念和行為的互不侵犯互相尊重;但色彩對比強烈,他自己真實感觸到相互之間的衝擊!黑色是鬱悶糾結的表達:橋面黑色線條不多、他走的道路還不是多鬱悶;遠方的大塊黑色,是他見到的不平等、他見到的黑暗生活。天空的橙紅色是溫暖的感覺表達,也表達他溫暖的嚮往和對未來變革的預計。呼喊的人是表達作者改變、溝通的願望,黑衣服是隨眾的掩飾和無奈。

不知道是各類出版物差別還是手機像素色差的原因,那一抹“血色的天空”我始終看到的都是作者對溫暖的嚮往。

嗯,這麼評述作品,你瞭解作者的為人沒有?即使是臨摹畫,只要不以複製為前提,都在表達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畫作不以名氣定高下,在能否入你的眼和你的心。

認真地說,我更喜歡梵高。梵高的《向日葵》在表達生命的熱愛和自我奉獻的燃燒;他還有幅橋和河水的畫,很純淨很寧靜的感覺;那幅星空是他靈性的表達。如果他投胎在中國,必定是修佛修道的人。哈哈!可惜了。

喜歡一個人的作品不等於要喜歡一個人。畫作者本人的表達技巧有區別,如同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有區別。畫作的鑑賞與其它類鑑賞是相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