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蛟龍號潛艇下潛深度的突破有什麼意義?

歌唱的小貓咪

人類對深海的瞭解,還趕不上頭頂的星星。更別說,海洋深處蘊藏著比陸地豐富多的礦藏和資源寶藏。

面對深海這個巨大寶藏,中國必須要爭取其中的一席之地,所以才有了以“蛟龍號”為首的一批水下裝備。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其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而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說明中國自主設計並不存在問題,甚至可以說超乎於想象。在7000米的水下,壓強能有多大的呢?簡單推算下,就是在1平方釐米的空間上有10個你站在上面(按照人均70公斤平均體重計算)。僅此一項就可以說明這個7000米下潛深度的實際意義。

而為了能夠在7000米正常開展科學考察工作,則需要面臨的挑戰更多。例如,如何跟科考母船有效通訊,顯然拖著7000米的電纜並不可靠。這就需要中國自主研製的水聲電話,現在已經升級為水下通訊系統。這個系統把數據變成聲波進行傳輸,就好像利用微波在空氣中傳輸一樣(聲波在水中傳輸速度可認定為1500米/秒)。這個系統之前只有美、法、俄等國有能力建造。中國則是依靠自己研發出來這套系統,而且把系統進一步升級變成了水中“WX”。不僅僅可以傳遞聲音,還可以發圖像。僅此一項技術,就可以為未來的潛艇水中作戰提供技術參考。

(機械臂的設計是個難點)

還有,在水下進行科考,如何能夠進行樣品的採集,就依託是機械手。如何能夠在這麼深的水下確保機械手的液壓和合金關節不被壓壞,還可以靈活運動,甚至可以捕蝦捉魚撈殘骸,也是對一個國家的工業設計和材料、機械設計的考驗。當然最核心的部分,我們必須得承認還要還是有差距。目前“蛟龍”號零部件的國產率是70%左右,其中佔最大頭的就是鈦合金耐壓球體-也就是蛟龍的心臟,乘員艙室,這個部分是俄羅斯製造的。

(從前往後依次是“潛龍一號”、“海龍二號”和“蛟龍”號三個潛水器)

只不過,在軍工領域,有句話說:“只要讓兔子盯上了,一定會做成白菜價!”現在我們不僅僅能夠完全國產化同樣的鈦合金耐壓殼體,甚至還可以研發多重下潛深度更大的無人潛航器,這其實就是表明:隨著蛟龍號的成功應用,會帶動一大批中國深海探測的材料、科技、使用等多方向的技術突破。因此,蛟龍號的下潛深度的突破僅僅是個信號,代表著中國的深海探測能力,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臺階!也代表著水下相關技術應用,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技術自由王國。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

軍事天地

第一,說明我們的材料科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深海的壓力可以輕鬆壓誇一般的物體

第二,深海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一個課題,人類是個好奇的物種,也因為好奇推動人類科技不斷進步

第三,人類也是貪婪的物種,那裡很少有國家能到達,就會有很多寶貝,誰先有能力到達那裡,東西隨便拿,別人乾著急,你說意義大不大


Taishandingshang

首先更正一下,蛟龍號不是潛艇而是潛水器。

蛟龍號最大下潛的深度為7062米。為什麼要這麼深,是因為世界上99%的海域深度均在這個深度以內,那就說明蛟龍可以到世界上絕大部分海域工作,這就是下潛深度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