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句“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口號,掀起了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組農場、開荒地的運動。整整影響了一代知識青年,也成為那代人難以抹去的青春記憶。歲月流轉,時光荏苒,曾經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現在已是白髮蒼蒼。然而他們的事蹟,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故事,仍停留在那個時光的瞬間中。


1955年,一句“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口號,掀起了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組農場、開荒地的運動。整整影響了一代知識青年,也成為那代人難以抹去的青春記憶。歲月流轉,時光荏苒,曾經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現在已是白髮蒼蒼。然而他們的事蹟,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故事,仍停留在那個時光的瞬間中。

此行走進同裡國家溼地公園內的肖甸湖知青文藝公社,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我們來說,這裡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

曾經的肖甸湖,為對抗吸血蟲,在當年知青的辛勤勞作下,才有了今天幽幽叢林、百鳥爭鳴、風景如畫的同裡國家溼地公園。

土黃色的圍牆,幾間白牆黑瓦的平房,門外空地上高高的堆放著幾個稻草包,門口的牌子上寫著“肖甸湖知青點”,這裡真實還原了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場景。

當年一千五百名來自各地的知青,懷揣著夢想,把激情燃燒的歲月投入到建設溼地的無限熱情中。屋內展示著當年他們生產的工具和生活中的場景。大草帽、白毛巾、綠水壺,還有那一句句振奮的標語,充滿濃濃的年代感。

知青商店裡擺放著的全是當年吃穿用的商品,整匹的大花布、一排排竹編的熱水壺、一頂頂雷鋒帽,對於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更多的是好奇。同行一位上了年紀的朋友,這裡的東西滿滿都是他的回憶,不停的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到了飯點,走進知青食堂,這裡的飯菜用的是當年的製作方式,還原了當年的味道,讓現代人可以感受到知青那份味道。

土灶頭、大鐵鍋、大飯碗,鹹菜炒飯已完成,阿姨正一碗碗的裝,這是今天我們的主食。說實在我小時也曾吃過這個飯,只是一晃二十年過去,也已經有些淡忘了這個味道。

這是肖甸湖知青公社推出的套餐,名叫憶苦思甜飯。一碟時蔬、一小碗蘿蔔湯和蒸蛋,主食就是這大碗鹹菜炒飯。很明顯這是改良版的知青飯,但對於有些年輕人或小朋友來說,這樣的飯菜算得上是憶苦了,社會進步了能否思到甜也是各人各看法。這個套餐30元,你覺得值嗎?作者簡介:寒殘一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