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深思的書有哪些?

風靜水起瀾

因為有段時間情緒比較抑鬱,偶然翻開《幸福的方法》這本書。讓我覺得似乎又打開了一個世界。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焦慮?抑鬱症的患者卻越來越多?

為了給自己一個解釋,我開始求助書籍。有幸遇上《幸福的方法》這本書。這本書用嚴密的邏輯大量的事實為依據,為我們講述了積極心理學的帶給人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去獲得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以達到我們的終極目標——幸福。

作者沙哈爾博士是一個壁球運動員,他曾經利用5年的時間來練習壁球,16歲那年有幸在以色列全國壁球賽中奪得冠軍。可就是在他奪得冠軍的那個晚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和沮喪。他開始思考,為什麼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卻絲毫感覺不到幸福。於是他慢慢的探索自己內心正正的需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開設的《幸福的方法》的課程被選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

沙哈爾認為《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不是教我們如何追逐名利財富,而是找到自己真正的使命去探索生命的核心價值。本哈爾通過對幸福的思考,獲得幸福的方法以及感悟幸福三個方面詮釋了全書的內容。

認識自己,思考幸福

在第一部分,沙哈爾解讀了人生的四種漢堡模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享樂主義型以及感悟幸福型。


忙碌奔波型過於注重結果,往往忽視當下的感受。享樂主義型卻是隻顧當下利益,忽視未來的發展。而虛無主義型是已經把當下的自己和結果都放棄了。只有感悟幸福型的人是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快樂的奮鬥。

那麼,成為一個感悟幸福的人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據科學研究,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可以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幸福的人在婚姻、財富、健康等方面都是比較成功的。

作者沙哈爾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及自己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他眼中的幸福就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快樂為什麼不能稱之為幸福呢?快樂是情緒的高漲,但是一個人的情緒是有起伏的,在面對挫折與困難的時候需要我們依然有勇氣去戰勝、去愛。

如果你認為你總是被負面情緒困擾,那麼沙哈爾建議,可以通過養成一些讓你感覺到幸福的習慣開始改變自己,比如,每天冥想十幾分鍾,每週幾次的運動,每天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從養成習慣開始。另外一個是,可以每天記錄下值得感恩的事情,你會發現生命其實是很美好的。

讓目標指引前行的道路

梭羅說,生命不長,別再趕時間了。

真正的幸福也不僅僅是成功,需要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只有問自己,並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明智的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要總對自己說,要養家餬口,工作太忙,沒時間。

沙哈爾認為,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可以做一個的日程表,每天花點時間來記錄你覺得有意義並且快樂的事情。慢慢的你就話發現,你的選擇會漸漸明晰。

選擇清晰了,那麼你離做一個幸福的人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做幸福的人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有快樂和意義的目標,並且為之努力

沙哈爾認為,有目標的人是更容易成功的。還記得高中時期的自己嗎?每天起早貪黑,埋頭苦幹,三年為著那一個目標全力以赴的樣子。雖然很累,但是每一天都很充實,在內心深處是非常滿足的,因為我們深知自己努力多一點,成功的機會就多一點。也許最後不是所有人都如願以償的考上了理想的學校,但是在那個過程中,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有知識,還有一個全新的自己。以至於現在想起來覺得,會對當年的自己點頭欣賞,高中階段的意義可見是非常深遠的。其實每一個全力以赴奮鬥的階段,回過頭去想,都應該是會對自己欣賞甚至敬畏的。

那我們人生的目標呢?沙哈爾認為,這是一個自我和諧的目標,需要我們發自內心的去堅定自己的意識,去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歷史上面那麼多的科學家為人類的進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因為他們有信仰、不囿於生活。能夠去探索內心深處的渴望。

幸福的學習和工作法

剛剛舉例說到為考試奮鬥所得來的幸福感,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對學習是不感冒的。所以更別提幸福了。沙哈爾同樣在書中給我們介紹了幸福學習法。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學習或工作的時候,聽不到周圍人說話,自己完全融入進去了。這就是沙哈爾所提到的“心流體驗”。當學習的任務難度和知識水平對等的時候,往往就能夠出現“心流體驗”。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

作為老師或者父母應該幫孩子去追尋自身價值,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樂趣。這就要求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計劃,能夠不停的問自己,不停的探索世界,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畏縮,勇往直前,同時能夠明白困境的意義,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堅韌。

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佔據了生命中的一大部分時間。但是在中國有近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室不滿意的。但是據瞭解,這些人並不是因為別無選擇,而是把金錢放在快樂和意義之上。 沙哈爾認為,熱情才是幸福的動力,應該嘗試著去尋找生命中的使命感,我想做什麼。才是以幸福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為了幫助人們尋找幸福,沙哈爾提出了一套M(Meaning 意義)P(Pleasure 快樂)S(Strengths 優勢)模式。問問自己,做什麼事情是有意義的?是快樂的?自己的優勢有什麼?儘可能的 多記錄一些,在這三個問題答案交叉的地方,這樣的工作是最能讓你幸福的。

當然如果你沒有選擇,你也可以在現有的工作中培養自己的使命感,給自己的工作賦予新的意義,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和意義。更多的時候,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據調查,身體受到意外傷害的人一般在一年以後都會恢復之前的幸福感。

親密關係

培根說,“親密關係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幸福的人生跟良好的親密關係是不可分割的。 那麼在親密關係中,沙哈爾認為,打造自己的核心價值把自己最真的性情傳遞給對方,雙方能夠為彼此犧牲,單方面無條件的付出,這份愛是不會長久的。其次,理解是愛的基礎,這就要求,夫妻之間能夠坦誠相待,把自己的需求和理想分享給對方。最後一點就是用心的愛對方,生活需要儀式感,不要吝嗇我們的真心,一封信,一束花,一份禮物都是你表達愛的方式。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幸福是受到基因和三歲以前的經歷的影響。但這些只是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並不是決定因素。其實增強幸福感的最大的因素就是追求有意義和快樂的事情。從小小的習慣出發,悉心去體味生活中的樂趣,接納自己的不足,不管在怎麼樣的生活狀態下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肩負起讓自己更幸福的責任。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為什麼我們的幸福往往在別人的眼裡,卻又不自知呢?


夕月和晨風

有書君最近看了《瓦爾登湖》,內心深受觸動。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我相信很多人會跟我一樣,我們常常在大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中疲於奔命,我們感覺到疲憊不堪,卻又不得不拖著一副軀殼(qiao),像大部分一樣地上班、下班,掙錢、養家、結婚、生子,我們似乎總是在不停地趕路,前邊的人引領著你,後邊的人推搡著你,忙得都忘了問自己,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些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回答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逃避回答。

所以說我們現在讀《瓦爾登湖》,如果只是欣賞瓦爾登湖的美還遠遠不夠,要真正理解《瓦爾登湖》的精髓,其實是在開啟一次對自我的拷問:我們現在過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拜造物主所賜,我們何其幸運地來到這個珍貴的世間,就真的要這麼過一輩子?

梭羅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生的活法有很多種,就看你自己願意選擇混沌,還是願意選擇覺醒。

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1845年快到3月底的時候,我借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畔樹林子裡,就在離我打算修造房子的最近處,開始砍了一些雖然高大但尚屬幼齡的箭矢形白松,作為造房用木材……在春回大地的日子裡,令人不快的冬天正在跟凍土一塊兒消融,而蟄伏的生命則開始自我舒展。”

這一年,徵得他導師愛默生的同意,梭羅在愛默生的地塊,瓦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一間小木屋,從此與大自然朝夕相處,在那裡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被後世稱之為不朽之作的《瓦爾登湖》正是誕生於此時。

1837年,梭羅還剛從哈佛大學畢業,在這時候他是一個強壯健康的青年,剛從大學裡出來,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選擇他們的職業,或是急於要開始執行某種報酬豐厚的職務,梭羅卻需要思考,如何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獨的自由的決心,實在是難得的——這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辜負他的家庭與朋友們對他的天然的期望:惟其因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絕對自主,也要每一個人都絕對自主,所以他的處境只有更艱難。

這一點是很多中國詩人所做不到的。他們往往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一方面追尋著內心的浪漫主義,一方面面臨著如何吃飽肚子的現實問題。這也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

梭羅的樂觀

梭羅則更像王陽明一樣,強調知行合一,他側重超驗主義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張回返自然,保持純真的人性,這也使得他最終選擇了入住湖畔林居。所以說,梭羅選擇在瓦爾登湖獨居,絕不是在消極避世,而是在做出主動選擇。“我無意寫一首悶悶不樂的頌歌,可我要像破曉晨雞在棲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喚醒我的左鄰右舍就好。”

在梭羅生前,《瓦爾登湖》籍籍無名,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瓦爾登湖》出版之際,各個出版社紛紛約請著名作家為之寫序。這正應了杜甫的那句詩,“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但這並不是梭羅真正在意的。梭羅說: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梭羅說,要意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不管我們的生活多麼卑微,那也要面對它過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貶損它。

我們依舊要回到《瓦爾登湖》

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道: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地度過一天,莫讓掉在道軌上的硬果外殼和蚊子翅膀而造成出軌。讓我們黎明即起,用或者不用早餐,心平氣和,泰然自若;讓人來人往,讓鐘聲響起,讓孩子們啼哭——決心好好過日子。為什麼我們要認輸,隨波逐流呢?讓我們不要飲食無度,佳餚珍饌就像淺灘,有著可怕的激流和漩渦。

有人說,過梭羅的生活,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和毅力。梭羅是一個極端,但梭羅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也有人現在住在草原,獨居,種地,梭羅成為他的最大安慰。

梭羅的《瓦爾登湖》寫作於19世紀四五十年代,彼時正好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七十年代)之間。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自然環境的嚴重汙染和破壞,社會問題越來越凸顯。

雖然中間相隔了一百多年,今天的我們依舊面臨著自然環境的嚴重汙染和破壞,社會問題越來越凸顯的問題。如今,當經濟增速放緩,時代反而給了我們機會,我們很多人都開始慢下來,反思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在國內,也有不少人選擇去大理、終南山等地隱居,很多人開始走向對自我的探索,並儼然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使得我們在讀這本《瓦爾登湖》時,又有了更多比照現實的意義。——時至今日,我們依舊需要回到《瓦爾登湖》,去追尋、探索人之為人的價值,這正是這本書永不過時的魅力所在。


有書共讀

好書沒有不引人深思的,下面推薦幾本較為通俗且以文學為主的雜文集。

王小波的書

《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往往是大多數——王小波最富盛名的雜文集。黑色幽默折射的是荒誕人生。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千年小波粉,不多解釋了。願我們都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劉瑜的書

《送你一顆子彈》

這是作者在留學讀博的過程中寫的雜文集,非常有意思,劉瑜對世界的觀察視角很獨特,能想人之未想。她還有一本更有名的書也可以推薦《民主的細節》



下面兩部純粹私人推薦:

李倩博士的《回鍋肉和香菇菜心的語言等級》

答主的專業和語言學掛鉤,這本是一本入門的書。就像李博士說的,語言學是一門“冷門的基礎學科”。看看作者是如何從生活中感悟語言學的吧,通俗易懂,逸趣橫生。



熊逸的《思辨的禪趣:〈壇經〉視野下的世界秩序》

關於禪宗的泛學術研究的書有很多,這本我最愛。相信你看完會對宗教有著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更多的,想到就補。

差點忘了卡爾維諾的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這本書完全符合“引人深思”這個要求。


歸夢隱

第一本:《小王子》

《小王子》的作者是一個飛行員作家——聖埃克蘇佩裡。這本書講述的是小王子在自己的星球上與一朵玫瑰花相互鬧脾氣,於是他去了宇宙中6個星球,在每個星球都遇到很獨特的人,最後在地球上,他遇到了願意被馴化的狐狸,他們做了朋友,在這段旅行的過程中,小王子懂得了愛與責任,他始終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樣,內心純真。

應該很多人看過這本書吧,我是利用零碎時間在看。中午吃完飯,在公司看完最後幾頁的時候,合上書我有點詫異。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那種憂鬱的感覺,但是書裡的配圖又是簡單、清新的,所以整體的感覺就是明媚但又憂傷。

我們都是從小孩成長為大人,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我們也曾是一個小孩。兒時天真活潑,不懂人情世故,笑的沒心沒肺。長大懂得察言觀色,卻失去了耐心,總是在與這個世界抗衡的時候受傷難過,快樂還是有很多的,只是我們的眼睛被矇蔽了吧。

這本書不厚,插圖很簡單,語言真摯,看完心裡溼噠噠的,願每一個童真的人都被溫柔相待。

就像書裡說的:

本質的東西,眼睛是看不到的。

第二本:《窗邊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是黑柳徹子,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在學校裡總是不按常理出牌,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還有巴學園特有的教學方式下,那個曾經格格不入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受大家歡迎的孩子。

這是一部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品,一直都在熱議當中。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不想當第一名的女孩”,故事中的小女孩,學習成績中等水平,但是性格活潑,動手能力很強,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全能的家庭主婦,穿著叮噹貓的圍裙在漂亮的廚房裡做飯。剛開始她的父母聽到她這樣的想法如臨大敵,但是隨著對女兒的觀察,她的媽媽覺得做一個普通的孩子也未嘗不可,人生除了追求功與名,最重要的不就是快樂麼。正如小豆豆的理想那樣無論是做一名售票員還是做什麼,每天快快樂樂地才是頂要緊的事情。

這本書是由一篇篇的小故事組成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對每個場景的細緻描寫,在輕鬆、愉悅的同時,都讓人心裡感動。對於比較個性化的小孩,不是因為他們特殊,而是我們還沒找到與他們做朋友的方式,所以不要著急好嗎?

第三本:《狼圖騰》

《狼圖騰》的作者是姜戎,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陳陣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牧民一起與狼鬥智鬥勇,甚至還養起了小狼的故事。

書中對大草原的美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我大概看了三遍此書,每看一遍都非常向往蒙古大草原的秀麗風景,肥美的草地,美麗的天鵝,湛藍的天空。牧民嚴格按照祖輩的傳統養羊、馬、牛等牲畜,控制牲畜數量,減少對草原的傷害,草原上的狼、人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一種平衡,但是隨著後期外來人口的增加,人們開始超負荷地利用草原養牲畜,破壞了草原的生態平衡,最終導致了草原沙化,草場大片消失。

人心的貪婪,無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必然會嚐到惡果。這本書裡有很多對人性的思考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意,在空氣質量愈加惡劣的今天,值得深思。


以上是我近期讀過的幾本書,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就太棒啦,更多好書推薦歡迎大家在下方的留言處進行探討,會不斷與大家分享好書~


哈里的魔法世界

中學可以讀一些名著《高老頭》《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追風箏的人》《基督山伯爵》《活著》《兄弟》《紅高粱》

這些都是相對簡單易懂的中外名著,等到更深層次我們可以讀一些歷史,哲學,文化方面的書,也給大家推薦一些比較容易讀的。

《哲學家們都幹了什麼》《蘇菲的世界》《哲學基礎》《明朝那些事》《萬曆十五年》《菊與刀》《哈佛中國史》《文化苦旅》

再到更深層次就有自己閱讀範圍了,強調一下,讀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大量時間,切不了急功近利!



半生瓜99

這樣的書,還是很多的,比如高爾泰的《尋找家園》,就是一部特別好的書,裡面寫到他的母親,他的愛人,他的女兒,他的師長,他的族親,而從對這些人物的描繪里,我們也就大致窺見了作者自己大半生的脈絡。讀完這本書,讓人感覺,這是高爾泰的生死歌哭之作,寫盡了作者大半生的淒涼和豪邁,也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

而且,作者的筆調儘管激憤,但卻不失理智,他的憤慨,其實也並不指向某一個個人,儘管有時也難免扯上一兩句。即使在那些在可笑、可悲又可恨的人身上,他也依然能看到善良、質樸、軟弱更人性的東西,也就難怪他能成為無師自通的藝術家了。而看到了渺小的個人,在強大的現實面前是何等無能為力,對於“人”,作者是心存敬畏的,所以,他最終也對那些傷害過他的人,選擇了寬恕。但他同時卻以剛直和驕傲的秉性,對一些存在,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吶喊,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本書,在我們這個時代,是稀罕品。

第二本書,是徐曉的《半生為人》。

在《半生為人》裡,徐曉將那段特殊年代,那群特殊人物,那些特殊事件娓娓道來,用多年以後,一個成熟女人的眼光審視,沒有暴戾,甚少塵埃氣息。字裡行間,讀來都是自我靈魂的拷問,近乎病態折磨,一種莫明其妙,無法言說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情懷浸漬期間。複雜的歷史、漫長的時間,俗世的生活、奢望的理想,彼此糾纏,發酵,令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馬維

圖片裡是我以前回答其他問題時的截圖

懶得重打一遍了請見諒

不多說了

看圖


Rebecca呢

讀書其實是一種精神境界,有些書會讓你感覺刺激,有些書會讓你感到溫暖,有些書會讓你痛到骨髓,有些書會讓你淚流滿面,有些書也會讓我們深思。我認為還是讀一些反應我們人民的真實生活,真實情感的,勵志的,會讓我們精神積極向上之類的書籍。


聊聊侃視界

世界很大,並且已經走過很長的歷史,所要讀的書特別多。而能夠留存於現的書,都具有可讀性,現代人寫的一樣可讀,只要肯讀,受益非淺。

因此,每一部書及文章都會有令人深思的作用,只是角度不同,思維就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