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嗎?

沁嶼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讓我們來看一看歷史及現實的情況吧。

這句話中明顯地表現出了偏好,有貶損讀書人,讚賞屠狗輩的嫌疑,觀點自然有失偏頗。

1、誰在為民族、為國家而奮不顧身

評價中一方面,對讀書人明顯有成見的同時,另一方面,所說屠狗輩中講義氣的,是不是應該確定一下:他們的義氣是為個人的利益,還是為國家、民族的利益?

動不動就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里,真的需要這樣的哥們義氣?還是需要講求法制?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讀書人因為有文化、有思想,不容易衝動,不會為一點義氣小事而衝動,但會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奮不顧身。

像蘇武、范仲淹、文天祥、于謙這樣的人,不僅功名遠傳,人品也成為後人的楷模。歷史上像他們這樣的讀書人不在少數,以他們為榜樣的讀書人古往今來不計其數。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為了推翻舊政府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多少仁人志士中,不乏讀書人。

是他們喚醒了人們心底嚮往美好生活的希望,才創建起了新的世界。他們是社會的精神力量。難道你沒有被為人民而奮鬥的讀書人感動過嗎?

正是有了這些為理想、為信念獻出自己生命的——讀書人,才有了國家和民族的脊樑。

2、讀書人自有觀點,比屠狗輩有理智

“義氣事小,失節事大”。若是為了全民族的利益,讀書人可以為民請命。只是為少數人的利益,讀書人寧可承擔不被理解的後果,也不可能跟著他人一起去做攔臂擋車的事,以至於就算不被理解也不可能去從眾鬧事。

正因為讀書人有文化、有思想,不容易衝動,才不會為哥們義氣的小事而衝動,但會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奮不顧身。

自古為民請命的人有之,為民造福的人有之。國家領導人不是在為民造福嗎?他是不是讀書人?

3、不在同一平臺上沒有可比性,價值觀有不同

讀書人的價值觀和屠狗輩的價值觀也有不同。讀書人需要為社會奉獻的精神更強烈,會覺得不值得為個人小事而獻身,這是有些屠狗輩可能無法理解的。

屠狗輩願意為朋友義氣犧牲自己。讀書人則需要慎重考慮,會追求精神品質更高的生活,為民族大義,“不成功便成仁”,值得,才會去做。他們才是那些為理想信念獻出生命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確實看到社會上有些讀書人,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畏首畏尾,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不顧別人感受,為了自己的前途欺騙他人的存在,這就是考慮自己個人得失太多的人。

4、這種觀點是怎樣形成的呢?

自古以來,人們對讀書人都寄以厚望。希望讀書人一旦飛黃騰達,就要夫妻共享榮華富貴。

自"包公——鍘美案"以來,凡是讀書人功成名就之後婚姻破裂,讀過書的男人就被罵是"陳世美",民間就有了"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說法。

而屠狗輩是不是打罵老婆、離婚,人們對他們的如此行為是沒有更高要求的。也許是覺得他們就是這樣的,沒有必要指責吧?也有可能人們只想要屠狗輩講義氣,想要讀書人不負心而已。

顯然,這也屬於正常情況,畢竟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是壯士,正如不是所有屠狗輩都講義氣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這種說法也自有它一定的道理。

時至今日,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知道"負情郎"與原來的她已經不在一個精神追求的層面上了,無法理解對方、沒有感情的婚姻是相互折磨、也是不道德的。

以其沒有了感情做什麼事都是錯的,雙方勉強在一起互相折磨,不如冷暖自知,各歸所屬,找到各自欣賞自己的婚姻來得各得其所。

依上所述,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你,對"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說法,是不是有了自己不同於以往時代的理解了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


有書共讀

現在的時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說“仗義每從屠狗輩”,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負心多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為朋友沒有理由不去,因為他思想不復雜。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管仲與鮑叔牙是知識分子的交情,他們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為什麼?管仲窮困可憐的時候,兩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個性素來如此,結帳時總要多拿一些。譬如賺一百萬,他要拿八十萬,鮑叔牙說拿去。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當宰相快要死了,齊桓公問他死了怎麼辦?宰相找誰呢?以我們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薦鮑叔牙。齊桓公也問管仲,鮑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說不可以,因為鮑叔牙個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過分的好,胸襟無法包羅萬象,不能當宰相。於是阻止齊桓公找鮑叔牙當宰相,而另外推薦其他的人。


所謂知己朋友在那裡?假使是別人,一定這麼想:我跟你管仲幾十年朋友,窮的時候是我培養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協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殺頭的,現在你當了幾十年宰相,死了這個位子也該讓我坐坐,連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卻反對。一般人一定會罵管仲可惡。可是鮑叔牙一聽到管仲告訴齊桓公不要讓他當宰相,卻非常感謝,“只有管仲知道我”。實際上管仲是愛護他,宰相肚裡能撐船,個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會被自己搞砸;管仲為了保全鮑叔牙而反對他當宰相,也只有鮑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愛 護他。他們兩人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的心理,這個相當難。


歡樂調調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倒是和老子的思想有所吻合。

《老子》有言:“慧智出有大偽”,“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讀書人,書讀的多了,知道的就多,心思靈巧,想的就多,想的多,簡單的事情就複雜了。治國其實就是治人,治人就是治理人心。所以《尚書》中說“人心惟危”。為了使人心簡單而不復雜就要“絕聖棄智”。

《老子》中又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人們越是提倡的事情,就說明那種事情是人們缺乏的。就比如當今社會扶不扶的問題。

古時“屠狗輩”多是不識字的人,心眼直,沒那麼多花花腸子。記得七八十年代,村子來了陌生人,隨便去一戶人家討要食物吃便可吃飽。而今麼……呵呵。

古時的“讀書人”基本上讀的是孔孟之書,行的是教化之道,講究仁義禮智信,道家講的是順應天性,《莊子》中有《馬蹄》一篇說的明白。“屠狗輩”沒讀過書,更不要說識字了,行事大多隨心而動,頗符合道家理念。

儒家、道家理念不合,《莊子》中《外物》篇有言:“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每每看到此處,不禁微微一笑)在《庚楚桑》中道:“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每每看到此句,不由想到魯迅的《狂人日記》,想必魯迅也是看到此言有感而發才寫出《狂人日記》的吧)

老子、莊子認為讀書人是禍亂天下的根源。韓非子也說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中國曆朝歷代不大力提倡且普及識字讀書想必於“儒以文亂法”有關。仗義,行俠仗義的多是“屠狗輩”,所以中國曆朝歷代也不提倡武。

有人認為“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胡說八道。且看裡面有“多是”二字,並非全部。

看當今社會的人受教育的程度不算低了,文盲少之又少,然人心不復純樸。猶記小時候撿到了錢那可真是交給老師或警察叔叔的。那時的老師也是盡心盡力的為學生好,沒有補習班,更不收什麼亂七八糟的費;見到老人可是放心大膽的攙扶幫助;小孩子可以隨便的在大街上玩耍,不用擔心有人販子……

山裡人受教育程度低於鄉下人,有些地方至今教育還是難事,鄉下人受教育程度低於城裡人。到鄉下去如果有事了,問問當地人大多都會給予幫助的,比如口渴了給口水喝,餓了給口飯吃,問路也會指明方向,會給你帶路,在山村裡甚或會讓陌生人留宿。在城裡則不一樣,街道上求人幫忙大多沒人理會,去敲居民都安有貓眼監控。為什麼?當然,有人認為這其中有其他原因,但不可都認得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方,人心愈加險惡。古時如此,現今亦如此。

另:前一陣子,有一個出國留學的北大的博士生不是與父親斷絕了關係?這算不算負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不能一概而論。就如同陰與陽一般。明代曹學佺能說出這般話來,想必也是事出有因吧。


mimang830

我們看待問題應該全面而不該侷限於個人狹隘的認知。事實上這句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不完全正確。因為一個人的心地是否善良、仗義,與他擁有的身份和知識沒有絕對的關係。我們總是喜歡犯的一個錯誤是,喜歡一種身份的人,就會對所有擁有這種身份的人有好感。甚至喜歡一個國家,也會對來自這個國家的人有好感。這也是章瑩穎陷於美國博士生的原因。因為她對有高修養、高文化的人放鬆了警惕之心。事實上,任何國家都有好人和壞人,任何組織和單位裡也都有好人和壞人之分,任何某種身份的人也都有好壞之別。如果我們要去喜歡一個人,不應該只看這個人的表面。“漂亮的皮囊之下並不一定是有趣的靈魂”。當我們放棄偏見的時候,才能認識一個人。

我看到很多人評論把屠狗輩劃分為窮人,把讀書人劃分為富人。我覺得這是個錯誤的劃分。別忘了劉備起家的原始資金正是張飛出的,而黑臉張飛正是屠戶。在古代農耕文明時,沒有多少商業,屠戶也是富人,反而讀書人能夠功成名就的沒幾個。即使真正有才的讀書人也不一定能功成名就。所以才有和尚姚廣孝極力勸說燕王朱棣造反,並在謀略和認知上大大超越朱允文的那些所謂正牌謀士,幫助朱棣最終取得天下。所以有不被大明朝廷賞識的范文程出走關外,為滿清最終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功勳。

而為什麼會有仗義多少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流傳尼。我想這和這兩種人的生活態度不同有關,屠狗輩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在當下。讀書人卻是要長遠規劃,有所摒棄的為未來奮鬥。管寧、華歆的割席斷交,被人們奉為經典。而學習好的孩子,父母無不在教育他們要斷絕“狐朋狗友”。從這一點來看,管寧是不夠仗義,朋友喜歡金子和豪華的轎子,出去看個熱鬧回來就被割席斷交了,不仗義啊不仗義。

而我覺得無論是屠狗輩的快意恩仇,還是讀書人的大謀大略,都是沒有錯的。人活著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而真正的領導者是那種無論是“屠狗輩”還是“讀書人”都能團結在自己身邊的人。

活在當下的人給自己點規劃,為未來奮鬥的人不要那麼死板,才會更好!


淨化a木子

總體上,我不同意這句話。這句話出自明代,在古代,屠狗之輩處在社會最底層,而讀書人是士人階級的代名詞,即便讀書人沒能考取功名未能入士,在社會上的地位也遠高於殺狗賣肉之人。

“屠狗輩”和“讀書人”之間的區別在於一個有文化,一個沒文化。那麼沒文化的就能仗義做事,有文化的就會負心離德嗎?可能有一些道理,但也僅限於“一些”,對錯各佔50%吧。

有道理的地方在於,讀書少的人思想簡單,心思單純,不會藏著掖著,在某些情況下就會仗義執言;而飽讀詩書的人反而容易想的複雜,顧慮太多,多愁善感,被瑣事困擾,其極致化就是負心離德。

沒有道理的地方在於,屠狗輩由於從小缺乏足夠的教導,其價值觀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擁有正確價值觀的屠狗之輩可能會非常可愛,憨厚誠實;但一旦他擁有錯誤的價值觀,就會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冥頑不化,而且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此時的他們還會“義”字為先嗎?

同理,讀書人肯定也是有兩面性的,畢竟書不會白讀,那些真正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的人,那些真正把“仁義禮智信”作為道德準則去要求自己的人,顯然少有“負心”者,甚至會成為人中龍鳳,像蘇武、范仲淹、文天祥、宋濂、于謙、曾國藩這樣的人,不僅功名無量,品德也是萬人楷模,我相信像他們一樣的讀書人不在少數,以他們為榜樣的讀書人也不在少數,好人總是多於壞人的。

總之,凡事都有兩面性,而“多是屠狗輩”和“多是讀書人”中的“多”字,顯然暴露了這句話中的偏執性,是有失公允的。所以,總體上,我不同意這句話。


耶律蕭

屠狗輩不是讀書人,不是讀書人就不負心嗎?就都仗義嗎?安祿山一定不是什麼讀書人,而一名武將,不也背叛唐朝了嗎?蠻夷之族不知書禮,匈奴,蒙古族,滿族靠武力征服天下。一點也不仗義。樊噲仗義不忠秦,忠劉邦。不做順臣。他也不大忠於劉邦,後來劉邦要處死他。

魏國信陵君姐夫是趙國平原君,趙國被秦攻救急平原君求救信陵君,信陵君為了姐夫,受仗義侯氏與屠夫幫助殺害魏國持兵權大將,率幾十萬大軍救趙國。要說他對趙國仗義,對本國不仗義。大敵都臨前,秦國吞天下虎狼之心。帶兵出去這些兵將戰場上必有犧牲,損失本國利益。說明讀書人也仗義,而且那二人沒啥文化對他仗義,卻對本國不仗義,得點好處受平原君好待,以國利為仗義之本獻出對本國不仗義。三人仗義之中不仗義。仗義有大有小,又分對象。

讀書人也仗義,諸葛亮誰有他讀書多知天上地下。對劉備劉氏仗義一生。張良讀書人對劉邦仗義,蕭何對劉邦仗義一生,范蠡對勾踐仗義。陳平對劉氏仗義。仗義不仗義不分讀不讀書,價值利益取向,人心善惡取向。


圃香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明朝曹學佺親身經歷的事件後,所發感慨而寫就的一付對聯。而曹學佺本身就是讀書人,他站在讀書人角度,我理解他的重點不是讚揚什麼屠狗輩,而是譴責讀書人。讀書人是孔孟門徒,接受的是儒家仁義教育,變節(叛徒)比敵人更不可饒恕!

我作為一個現代人,這仗義的屠狗輩與負心的讀書人都是我厭惡的。現代社會是由陌生人通過契約而構建的社會,你要尊守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契約。我們應對強權、暴力、欺詐充滿戒懼,防止自己成為自己反感、討厭的人。屠狗輩的仗義氾濫起來就是暴力,路見不一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那你願意讓李逵成天拎著兩支板斧維護社會秩序嗎?萬一他性起,排將殺去,你的生命能得到保護嗎?中國兩千多年的皇權專制都是皇帝僱傭讀書人來治理的。他們口口聲聲講得是儒家仁義而實際乾的都是“貨賣帝王家”。負心不是多是讀書人,而是讀書人如不負心(他所學的仁義道德)他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社會週期性死循環!看下漢之劉季,明之重八就知道這兩類人都特別害人!中國人少有制度建設,多為人為製造對立。屠狗輩絕無建設社會制度的願望與能力,所以他們要殺鳥皇帝奪了他鳥位!而一但屠狗輩奪了鳥位,讀書人如不負心,就只能用骨頭和板爺比硬度了!!!


典藏6

見利忘義,仗義屠狗輩,別在這誤導人了。屠狗輩,這些都是社會的渣,只要不涉及金錢,他可以報恩,但若涉及到錢,朋友,對不起了。如果你和渣吃飯,說錯一句話,他把你腦袋給開了,雖然你對他有再造之恩。也就是為什麼叫渣,戚繼光,招兵都不能要這些人,這些人社會經驗豐富,不易被洗腦,心疑,狡詐,更不可委以重任。如果你讓這些人當保鏢,離死就不遠了。清朝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康小八就是給地主當保鏢,把地主殺了。讀書人是負心漢,倒是很在理,尤其現在長期在外讀書的,缺少父母的教育,變得冷漠,自私。子不教父之過。確實是,脫離父母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好多禮節不懂,更不懂得尊重長輩,自私自利。也不能說他們忘義,只能說沒教養

再說生活在底層的人,你千萬別把這些人當淳樸。卑賤的聰明,富貴的愚蠢。朱之文借錢給村民,結果確沒人還,而且還說得怔怔有詞。大家還記得翻倒的一車橘子被村民搶,讓你感覺這世上沒有好人。具體什麼原因讓整個社會的人如此冷漠,上海,北京人最見不得外地人,易中天講上海講的非常好。村民就像是刁民,根本沒禮儀可言。到底是什麼原因,你們說呢?讓我欣慰的是我感覺小城市市民非常的友善,我為生活在小城市而開心

戀香惜玉63792524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雖然是句古話,但現實的確如此。

說件真實的事。公司新來兩個同事,領導讓我帶一帶。也就是說跟我學習,算是我的兩個徒弟吧。

同事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畢業的樣子。

跑跑腿,協調個事,還馬馬虎虎。一旦牽涉到搞統計,做表格,寫文章,他就懵了逼。只要我不在,他很難獨當一面。工作能力差,是領導同事對他的普遍評價。但同事甲有個優點,為人仗義,從不抱怨。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只要你請他幫忙,他都不遺餘力的去幫你辦成。

同事乙研究生畢業,算是高學歷人才。

腦袋瓜子聰明,辦文辦會辦事,很快就能上手。處理關係也很在行。即使我不在,他也能把工作乾得很漂亮。工作能力強,是領導同事對他的一致評價。但這個人聰明過頭了,像關門關窗關水關電這樣的小事,不屑於做。交代給他的事情,看人下菜碟。

後來兩個人都可以獨立工作了,但同事乙更受領導器重。

我呢,因為其他原因調離了這個公司,到另外一個城市去發展。但有些私人的事還沒有處理妥當。要辦妥這些事情,工作能力強的同事乙肯定是最佳選擇。

我打電話請同事乙幫忙。他話說的很漂亮,答應的也很痛快。但一件簡簡單單的小事,辦了好幾個星期。而且效果很一般,明顯是在敷衍。你打電話過去催問,他有時接,有時又不接。給我的答覆,也沒個準。

只好再請同事甲幫忙。當天同事甲就去給我跑腿,一件一件事情敲定,不懂的地方不停的給我打電話,還幫我墊了不少錢。事情很快辦妥,我要把花的錢給同事甲。他說什麼也不要。“你是我師傅,我怎麼能要你的錢?”

聽到這句話,我非常感動。

我同樣也是同事乙的師傅。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這麼大呢?

過了很多年,同事甲仍然是我的好朋友,同事乙基本上不怎麼聯繫了。至於他們目前的工作狀況,幾乎旗鼓相當。並沒有當初那麼大的差距。

我想同事甲的仗義,為他加了分。而同事乙的算計,為他減了分。日久見人心。同事乙並沒有佔到多大便宜。相反的同事甲卻贏得了更多的好朋友。

通過這個事情,我想告訴大家:部分讀書多的人,智商夠高,懂的也多,但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成了人人討厭的負心之輩。而那些看上去傻乎乎,沒什麼文化的人,恰恰是心地善良、古道熱腸,值得你去一輩子結交的人。


Fandy

任何完美都是一個等待被拆穿的謊言。任何的絕對也都是把自己放在了事物的對立面。

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價我們應該區別對待,因為這種評價或褒或貶都不會太客觀公正的。

很明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具有很強烈的感情色彩。能說出這種話的人想來應該也是一個讀書人,一個鬱郁不得志的讀書人,一個被讀書人算計了的讀書人。

所以才會覺得屠狗輩之間的意氣用事是仗義之舉,並對此心嚮往之。

然而當荊軻刺秦王之前具是狗屠在出謀劃策,刺秦失敗後,荊軻成了肉泥。高漸離想法繼荊軻之志,尋找機會刺殺秦王。而狗屠卻杳無音信了。

高漸離讀書人無疑,狗屠乃屠狗輩無疑。二人行為高下立判。

與帝王處,可與之共苦,卻不可與之同甘。

與世人處,可與之同甘,卻不可與之共苦。

可見屠狗輩並不多仗義之人,讀書人也並不多負心的人。

兩者的身世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為人處事也自然不同。以偏概全是段然不可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