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飼料行業十大變化,你能脫穎而出嗎?


改革開放40年,飼料工業同步開始發展,經過30多年的飛速發展,我國的飼料產量已從1985年的1767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2.09億噸,31年來增加了10倍不止,我國從1991年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飼料生產國,從2012年起飼料產量已經連續6年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大飼料生產國,同時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維生素和氨基酸生產國,產量分別佔全球的68.5%和38.7%。但是,目前體量第一的飼料第一大國,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第一 飼料產量增長放緩。

從下圖可以看出,在2010年以前,我國的飼料產量幾乎是每年翻著倍在增長,從2010年起則保持了一個比較穩健的發展趨勢,年增長率大概在3-5%,從2016年開始總量保持在2億噸以上。

面對飼料行業十大變化,你能脫穎而出嗎?

第二 飼料企業數量減少,但規模變大。

2005年我國飼料企業的數量是15518家,到2010年減少到10843家,2015年只剩6772家,飼料企業數量一直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見下圖),但是飼料產量卻一直在增長,所以單個飼料生產企業規模越來越大。《2018年畜牧工作要點》中提到,當前35家百萬噸級飼料企業的產量佔比達62%。有人說,未來只剩3000家,也有人說,是2000家,還有人說是1200家,無論這個數字是多少,但減少是事實。

面對飼料行業十大變化,你能脫穎而出嗎?

第三 飼料利潤更加微薄。

上世紀80年代,我國飼料工業處於“暴力”時代,平均利潤在16%以上,90年代下降到8-12%,2005年利潤下降到4-6%,2008年平均利潤下降到3%以下,正大集團姚民僕董事長曾說到,未來飼料的利潤可能只有20元/噸。

第四 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飼料行業一直以來存在“跟風”現象,比如,紅極一時的教槽料,名叫“**寶寶、**貝貝”的遍地都是,以至於大家也分不清誰家是什麼料?比如現在又流行發酵飼料,安佑、新希望六和、偉嘉、大成等等各大企業都在推出發酵類的飼料。但是同一類產品的功效究竟差別在哪裡,我想只有養殖戶親自對比後心裡才有底。

第五 飼料企業定位有所改變、尋求多元化發展。

面對飼料行業的競爭,很多企業已經不單單是一家純粹的飼料生產企業,大家都在向產業鏈上游的原料端、下游養殖、食品端乃至整個產業鏈延伸,還有很多企業搞跨界,房地產、互聯網、能源等多行業發展。

第六 更加註重品牌化建設。

面對行業競爭的加劇、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企業越來越注重品牌的打造,注重消費者的評價,企業的服務意識變得更強。

第七 機器替代人工。

飼料廠從原來的人工碼垛到現在碼垛機器人,從原來的人工卸料到自動拆包,從原來的袋裝到現在的散裝,一個飼料廠幾乎沒有了純勞動力,除了操作設備的技術人員,其它全部由機器代替人工,意味著人工費用將會進一步下降。

第八 飼料合格率越來越高。

1987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第一次配合飼料產品質量全國抽查,樣品合格率僅為20%,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進行的配合飼料產品質量四次全國統檢,抽樣合格率分別為59.7%、62.0%、89.7%和95.7%,從2011年以來,全國配合飼料理次抽檢合格率均在95%以上。

第九 產品結構日趨合理。

我國飼料工業初期,禽飼料和豬飼料幾乎壟斷了整個飼料市場,目前市場已形成以豬禽飼料為主,水產、反芻、寵物等其它飼料多樣化發展的產品結構,豬禽飼料的佔比也降至44%和43%(源自2016年數據)。

第十 法律法規更加完善、嚴格。

近幾年,國家陸續發佈或者了在減少抗生素、降低微量元素、嚴控黴菌毒素等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飼料衛生標準》、《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範》等行業標準的修改使得飼料越來越安全和環保。

改革開放四十年,有多少企業在殘酷的行業洗牌中故步自封、成為了歷史,又有多少企業在發展變化中異軍突起,引領方向,當然還有一部分企業從開始到現在,從傳承到創新,緊跟時代變化的潮流,經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