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克服當眾說話緊張無邏輯的狀況?

德約科維奇Novak

其實,這種心理障礙每個人都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調節得法,是很容易克服的。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跟你一樣,心理非常脆弱,當眾說話的時候,總是特別緊張,臺下練的好好的,到了臺上就忘的一乾二淨,大腦一片空白,曾經出過好幾次醜。後來,看過幾本《演講與口才》以及有關心理學的書,慢慢調節自己,自信心逐漸開始建立起來。到了後來,給員工做培訓,下面黑壓壓坐滿二三百人,我在臺上也能鎮自若、侃侃而談。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一,一定要自信。人人都會怯場,領導、名人,甚至演講家都概莫能外,其實都是面子作祟。要抱著一種與家人或朋友聊天的心態對待當眾講話,相信自己一定能講好,你的恐懼心理就會弱化很多。

二,要打好腹稿,或者是列一個提綱。講之前,有講稿最好,照本宣科就是了。如果是即興講話,沒有講稿的話,上臺之前要迅速在心裡做好講話腹稿,如果怕記不住,可以在本本上簡要列一個提綱,這樣講起來邏輯性就好多了。



三,先平復一下緊張的情緒。上臺後,心情肯定極度緊張,此時不要著急說話,可以先調整一下麥克或者是倒一杯水,做這些動作的時候不要慌亂,要慢慢來,這樣,高度緊張的心情就會逐漸平息下來。

四,深吸一口氣。然後,可以坐好做講話的準備了。注意,此時還不要著急開口,先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緩緩吐出,快速的心跳就會慢慢的放緩。接著,端起茶杯,輕輕地嘬一口茶水,此時,你應該已經鎮定下來了。



五,眼睛緩緩巡視一下聽眾。接下來,眼睛要巡視一下會場,此時,一定要大膽地掃視,眼神不應該躲躲閃閃,遇到熟悉的人,可微笑點頭示意。這樣,漕亂的會場就會靜下來。

六,開場前先開一個小玩笑。這時,就要開口說話了,為消除殘存的緊張,可適當開一個小玩笑。比如說“霍,這麼多人,我這脆弱的小心靈都緊張的撲稜撲稜的了”。一句得體的自嘲,會場氣氛就會活躍起來,你壓抑的心就會得到釋放。



七,講話過程中語速要慢。開講以後,一定要控制好語速,切記不要太快。語速放慢,就給自己的大腦留下了充足的思考時間,就不會出現卡殼的尷尬。領導人和外交官講話為什麼都是一字一頓,道理就在這裡。

八,中間可停頓一下。講起來以後,就逐漸進入了狀態,如果中間忘記了提前打好的腹稿,可以巧妙地中間停頓一下,比如端起茶杯喝點水,一邊慢慢喝水,一邊快速思考,這樣,就會不著痕跡地把忘詞的難堪遮掩過去。



九,平常要多看看書。提高當眾講話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特別是邏輯性方面,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平常沒事的時候要多看看書,腹有詩書氣自華,胸有成竹才能做到出口成章。

十,生活中要多練習。俗語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講話需要勤加練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生活中要多加鍛鍊,比如對著鏡子反覆練習和揣摩,熟能生巧,練的多了,當眾講話的時候也就遊刃有餘了。


管理那點事

  我曾經就是一個只要當眾說話,就會緊張,語無輪次,大腦經常一片空白的人。直到35歲時,我開始有目標地訓練自己當眾表達的能力,下面我把經驗分享一下:

  第一,強大自己的內心,敢於直視和你說話的人。在訓練這步時,我每天會早晨洗漱完後照鏡子,靜靜地看著鏡子中自己的眼睛,這樣做的目的是發現自己,瞭解自己,記住你當時的狀態。開始練習時感覺極為彆扭,但是我內心始終告訴自己,你連鏡子中自己的眼睛都不敢直視,你哪敢去直視和你對話的人的眼睛呢。通過每天堅持練習,慢慢發現自己看自己的眼睛時,不僅能接受,還能用欣賞的目光審視自己。當邁出正視自己的第一步時,我開始有目標地和自己熟悉的人,經常接觸的人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從開始的不適應,到逐漸適應,發現自己終於突破了自我。最後再養成和陌生人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直到突破自己不適應這一關。

  第二,傾聽自己說話的聲音,讓自己的聽覺專注力不斷被強化。我曾經問過好多人,你和別人說話時,是否在說每一句話時,都能專注地用耳朵聽?調查的結果讓我很意外,幾乎每一個人都說,根本沒有意識去專注聽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聲音。這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說話語無論次的根源,恰是自己說話時壓根沒用耳朵專注聽,結果上一句說的是什麼,壓根就不知道,那再說下一句時,當然無法建立邏輯關聯了。找到原因後,我開始每天練習朗讀,起初只是找一本書,或一本雜誌,放慢速度大聲讀出來,邊讀用耳朵專注地傾聽,感受自己讀時的語調、節奏、停頓、全句話的意思。練上幾個月後,終於養成了只要自己說話就用耳朵專注傾聽的好習慣,隨時而來的改變是說話的邏輯層次有了明顯的改觀。

  第三,和別人說話時,目光專注看著對方,耳朵隨時保持專注傾聽的姿態。和別人互動交流是一個雙向過程,別人說時,我會專注地傾聽每一句話,快速理解記憶。別人說幾句話時,我會快速理解的同時提煉要點,哪怕是幾個關鍵詞,也要高度概括對方講一段話的主要意思。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增強傾聽的質量,抓住對方表達的要點。再加上自己在互動時專注傾聽,這就使傾聽與表達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互動的質量。

  第四,主動鍛鍊排除干擾能力,避免大腦隨時產生的聯想,讓你溜號。結合自己以往表達能力很差原因的歸結,我發現最大的障礙就在於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有時會針對別人一句話,突然大腦裡產生對比聯想,此時大腦會幹和溝通本身無關的事,注意力反而放棄專注傾聽對方說話,或專注傾聽自己說話,結果對方正說的話被自己大腦“幹私活”所幹擾,後面人家說什麼,我完全沒有聽到,因此別人都說完了,我卻不能完整地傾聽,並理解對方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通過努力排除干擾,避免產生無關聯想,慢慢讓自己養成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專注傾聽和專注表達上。

  第五,不要總是自我暗示,認為自己不行。我十年前開始從網絡上講座,最初總是有心虛的現象,怕自己講不好,別人會笑話。為了克服這個毛病,我每次在講座之前,都會鼓勵自己: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因為你是老師,你比聽眾懂的多的多,你只要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傾聽自己圍繞主題的表達上面,再加上聽眾互動上面,你就能把條理與層次按課前準備充分展示出來。當消化了負面的自我暗示之後,幾次講座下來,發現自己內心越來越強大,自信心也不斷提升。特別是課後,和聽眾隨機交流,徵求他們對主題講座的感受和意見,每當聽到大家說這次講座收益很多,你講的很好時,我的自信會進一步增強。

  第六,平時多閱讀和欣賞,重在積累,關鍵場合練自己的即興發揮。我記得每週講座一課持續到第60周時,我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我不備課,試試即興發揮。開始有這個想法竟然嚇自己一跳,心裡也犯怵,我能行嗎?我會不會搞砸?但是很快挑戰自己的意念戰勝了忐忑,於是講座前,圍繞主題在大腦中列了幾個要點。正式講座時就逐層圍繞要點即興展開。畢竟平時積累的多,理論講解,隨機插入事例,再多一點風趣幽默,一堂下來後,發現自己全身輕鬆。正是這種大膽突破自己,不管是平時與人溝通交流,還是在講座時的即興發揮,讓自己在講話時的邏輯表達水平越來越高。

  以上所述,就是我個人逐步突破當眾說話時緊張且邏輯混亂的經歷,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像我一樣,不斷去突破自己。只要你記住一句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把功夫下在平時的練與積累上面,到了關鍵時刻你定能把平時所練,充分展示出來。最後送給你一句話:只要你當眾表達,你就是焦點,你就是最有吸引力的那個人。


韓國成老師

首先,你要讓自己情緒一點點平復,克服這個心理障礙,你表達一般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你並不需要像一個演說家一樣,在眾人面前慷慨激昂的把你的意思很清楚表達出來,你只不過是跟大家說清楚你要幹什麼,你想傳達什麼信息。

這個並不難,怎麼做到呢?

第一一定要做功課,比方說今天你的老闆、主管、上司或者領導可能會讓你給大夥兒說說你近期的工作總結、你部門的發展規劃,或者向大家說明某個情況。

這些內容是你可以提前準備的,並不是讓你即興演講。

那麼你在家裡邊一定要把所需要的內容寫在紙上,如果你沒什麼信心就寫個文稿,有點信心你就寫個提綱。

然後拿著提綱在家裡練著說幾遍,記住說幾遍絕對不是對著鏡子、對著牆在那叨咕,而是跟家裡人講。

你眼前得有人,最好是吃飯的時候,全家人都在的時候。

“你們別動別動,聽我跟你們說點事,你們看我這表達有沒有問題?”跟自己爸爸、媽媽、老婆、孩子什麼的說。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好記性也不如碎嘴子,說兩遍你自然就熟了。

有人說那是跟我爸、我媽、我媳婦兒倒沒啥,能說出來,一到單位一看領導那張臉就說不出來了。

我告訴你,在這個時候該怎麼表達?

你在家不是練了嗎?這熟練程度應該沒問題了。

你帶著筆記本或者說帶著手機,在表達的時候你把那頁面打開或者把本打開,說:“各位,因為我這裡面有一些數據之類的內容,我怕我記不準,我對著資料給大夥兒說。”

這個時候你再開始說,哪個地方卡殼了你再低頭看本,一看本你就想起來該說啥了。

而這些東西在家裡你叨咕一遍了,你能不熟嗎?嘡嘡嘡,就能說出來。

而且拿這個本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把目光的焦點放在這個筆記本上、放在手機上,你不用看人,你的緊張從哪兒來?

有時候你就是看到這個人緊張,所以低頭,消除緊張情緒。

這是初級階段,再下一步脫稿,就不看筆記本了,這些東西你已經記熟了。

那怎麼消除緊張情緒呢?

你害怕見到領導就別看他,在座的這些人裡頭你跟哪個同事最熟、你跟哪個上級最熟,就是你看見不緊張。

那麼你在說的時候主要就盯著他,“我在工作當中,我們是這樣規劃的。”

你就好像底下跟他聊天一樣,你輕易別看別人。有人說盯著別人看那不禮貌,你可以偶爾的低低頭或者是捂捂臉、拍拍腦門這些小動作,弄的不那麼尷尬,不那麼呆板。

然後第二階段就這樣過渡過來了,到第三階段你看誰都不緊張了,你都熟了。

還是不敢當眾發言,感覺腦袋跟有個黑洞一樣。不要著急,一步一步來,先在家裡頭趟熟了,跟著自己親人把詞弄熟了。

然後拿著文本,對著文本講,接著把文本放下,對某個熟人講,克服這種緊張情緒。

到最後把這些都扔掉,侃侃而談,按這個順序一步一步來。

您一定能夠克服心理的緊張情緒,成為在眾人面前表達的一個達人。

想要克服當眾說話緊張這個毛病,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斷的練習,祝您早日成功。


大唐雷音寺

私下裡口若懸河,檯面上語無倫次,類似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焦慮。

單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焦慮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它存在的意義,是讓我們遠離危險。但是一旦焦慮情緒過重,就必然會影響到語言、肢體等方面的正常發揮,從而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果——就像題主所描述的一樣。

如果單純想要解決公開場合發言緊張、沒有邏輯的問題,那麼其實並不難。

首先,要打好草稿,至少要有一個框架形式的腹稿。

發言缺乏邏輯,根本原因就在於你沒有能夠在限定時間內想好如何去應對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思考的時間延長。

並非每個人都有急智能夠出口成章,但是在很多發言的場合下,發言者事先都會有一段或多或少的準備時間,你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將問題仔細思考一下,列出綱要性的幾點,只要將這個發言的框架記住,至少發言的邏輯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得以解決了。

其次,要正確進行自我認知。

為什麼在公開場合發言,人們往往會感覺緊張、焦慮、不知所措?

一言以蔽之,怕出醜。

一般而言,在公開場合發言的人,往往很重視聽眾對自己的印象和評價。由於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發言者往往會對自己可能不恰當的行為而擔心。這種擔心又會影響他的實際表現,表現又會影響其他人的評價,而他人的評價反過來又會更深刻影響自我評價,進而形成一個外部的惡性循環。

過分關注負面評價,和過度自我關注,就是一種錯誤的自我認知。

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從負面評價和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一門心思糾結於從前的錯誤,那麼下一次,你依舊還會犯錯。

最後,活用正反饋機制。

想要樹立自信,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利用正反饋機制。

自發性最強的正向反饋,莫過於完成個人的既定目標。

你可以從現在開始,給自己設立一個循序漸進的改進計劃。然後按照計劃依次去改正。每達成一個目標,就做一個標記。

比如你曾經在發言時有口吃的毛病,經過一兩次的鍛鍊,這個問題減輕了許多,那麼就小小獎勵自己一下,看個電影或者吃頓好的,總之要讓這個獎勵對你起到正面的激勵作用。

然後週而復始,直至你完成整個改進計劃。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些曾經你很在意的發言緊張、沒有邏輯的問題,已經消失不見了。


高太爺

很多人都會出現平日私下裡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但一到了大場合,面對很多人,就可能結結巴巴,漫無邏輯的狀況。那麼,我們怎麼改善甚至克服這樣的狀況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並且接納,“在大場合演講這樣的情境,就是會引發我們的焦慮”這一事實。


人這種社會性的動物就是會或多或少地以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因此必然會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恐懼遭到輕視和嘲笑。

如果我們抱定了自己就該不焦慮、很放鬆,那麼反而會越發苛責自己,離自信自控越來越遠

大師們尚且如此,我們就不要對自己太過求全責備了。而且,我們也要學習大師,找到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減輕焦慮。

其次,好的表現離不開勤奮的練習

很多人因為感受到自己深深的焦慮,就認為自己演講不好全怪焦慮。其實,焦慮是內心覺得自己對眼前的局面可能無力掌控時會升起的情緒,當我們勤加練習,提升實力,越發確認自己有能力做好手頭上的事時,焦慮也就會相應減少。

因此,我們不僅要在演講前儘可能多地溫習稿件、反覆練習講演,更需要在平日裡點滴積累,夯實基礎。

邏輯性不是一天兩天能夠練成的,它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有章法的訓練。有一些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這樣的訓練,比如《權衡:批判性思維之探究途徑》一書,便是我研讀過的頗有幫助的一本專著。

實際演講技巧的訓練、邏輯思維的養成、良好心態的建立,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平時勤磨刀,方能不誤砍柴工。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當眾說話會緊張,我想除了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會經歷這樣的一種心理過程吧。我個人在大學時期也是如此,但時至今日,我認為我基本已經具備了在大型公眾下表現自我的能力了,希望可以通過分享我的經驗幫到你。

講話緊張無邏輯,請認可這種心理狀態,你並不孤單

人為什麼在小眾和大眾環境之下的心理狀態如此的不同?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你不具備這種能力,而是當我們的心理狀態需要應對多種環境機制時,不經過訓練,是很難做到內部協調的,自然就會產生不良心理狀態,這是很正常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如此。

沒有多的辦法,訓練和做好準備是你需要開始的基礎

剛開始,作為學生會主席的我需要面對的是全院4000多名師生,緊張的要死,哪怕只是想一想那個場景,都會覺得特別的可怕,腿軟、說話都不利索的了。當然,作為心理學系的學生,我也深知自身心理過程的來源,所以我便開始提前進行一些心理適應。

內部模擬

利用冥想在內部模擬演講環境,模擬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自身的情緒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我們要利用這種緊張感去接受自身的一個過程,只有認同自身的心理狀態我們才能更好地順應這種改變。

訓練

為什麼緊張?因為你無法預知自身的發揮甚至面部表情,害怕自我期待與現實處境的不符以及無法預料到的一些突發情況讓你變得十分緊張。所以,我們可以面對鏡子不斷地去訓練自身的說話能力,節奏、表情等等,相信這種訓練一定是很有用的。

提前準備

如果不是突發情況,那麼,大多數情況是可以提前準備講話內容和邏輯的,這是很重要的,很少會有人會不加準備上臺就完美髮揮,大多數人都經歷了提前準備的階段。只有讓我們思維記住我們提前準備的內容,就會讓我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心理學了個啥



實際上當眾說話緊張、無邏輯的情況,很多人都會有。甚至包括很出名的一些主持人,一開始也會緊張,也會表現不佳,那麼如何克服?

1.功夫在平時

這個道理看似大家都懂,但不一定都能做到位。即便心理素質好、不緊張的人,要想當眾說話有邏輯有內容,除了平時要注意收集好素材,同時也要做這方面的刻意練習。

當眾說話,演講和寫作是一個道理,如果平時不注重積累,很容易書到用時方恨少、話到說時滿腦空。就像一個老師上一堂課,我們在精巧的課程設計背後,都有著時間、精力的付出。

要想當眾說話有邏輯,平時就要注重結構化思考,要學會對自己瞭解的知識歸類、分層,一個問題多去想想從哪裡說開去;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更容易讓別人清晰、明白;怎樣說才能更吸引人;事先講結論,再分點描述好;還是先演繹再歸納為好。

平時多積累多練習多思考,做好充足的準備,是當眾講話成功的基本前提。即便是在聚會中、餐桌上那些我們看似輕易侃侃而談的人,大多平時多讀書多思考的人。一句話,高質量的持續輸入,才能帶來高質量的、持續穩定的輸出。



2.勇於試錯、不斷迭代

沒有誰是天生的演講家,但一旦走上舞臺講臺,與其緊張、無措,不如把全部的精力、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演講或發言本身。不妨想像臺下的人都是一無所知的,你的聽眾在這一次的分享或談話中會因為你的一些話受益無窮,所以克服障礙,自己給自己信心非常重要。

經歷的失敗越多,成長才會來的更努力。在每一次的當眾講話失敗的經歷中去總結,不斷完善。曾經有個朋友就是因為對自己沒信心,在一次工作彙報當中,他提前把每一頁PPT所對應的話語內容,背誦了好幾遍。雖然後來的效果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但是他終於知道如何去根據聽眾的反應進行調整,自己不斷給自己打氣、鼓勵,慢慢就能克服障礙,取得進步。

關於當眾說話,你有自己的心得嗎?歡迎留言分享。


許悠然

我曾經就是一個當眾說話緊張無邏輯的人,但現在得到了克服。

通過我的經歷,我認為要克服當眾說話緊張無邏輯的狀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強學習。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多輸入,才能很好的輸出。學習是進步的必由之路。

二是要相信自己。

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可以每天給自己打氣,特別是在當眾講話之前,要通過“我不比別人差,我也一定能做得好”等心理暗示,鼓勵自己。

三是事前要做好準備。

聰明的人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當眾講話也一樣。如果事前已明知自己要講話,那一定要認真準備,不能敷衍;如果不知道,那在參加一個活動之前,要有意識的收集跟活動相關的信息,思考如果讓自己講話,自己該怎麼講?這也是一個思考鍛鍊成長的過程。

四是一定要多練習,熟能生巧。

《刻意練習》一書指出,“天才”是訓練的產物,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也表達了這個意思。當然,一定要是用心的、掌握一定方法的練習,不能是盲目的單純通過時間累加的練習。需要當眾講話之前,可以在家裡或者找一個無人的地方一遍一遍的演練。

五是正式講話後不要在意臺下坐著的人。

為了避免自己在意,可以將眼睛直視前方,不與人對視,也可以找一個比較熟悉的,給自己微笑的人注視。

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金字塔學習理論,強調的就是不僅要輸入,還一定要輸出,通過“吸收——處理——呈現”,才能真正的進步。當眾講話也應遵循此學習之道。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題目所說的“當眾說話”我把它理解成“演講”,要是在演講時能夠不緊張有邏輯,那麼剩下的那些“當眾說話”也就不會再緊張了。對於演講我們要知道以下幾點:

1、一顆平常心

每個人剛開始當眾講話做演講的時候都會緊張,要有一顆平常心,你就當作你自己開的演唱會一樣

2、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你要想要在太上講得好有邏輯性,那麼你在臺下就得下大功夫,講話前得花時間去準備,去把你要講的東西反覆的練習,才能夠做到心中有數,不慌不亂

3、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演講的過程中,會出現卡頓或者忘詞的情景,這時候不要緊張,忘記了的就直接跳到下面的題目,很可能根本沒人注意到你的失誤

一個人外向並不是說你就不會緊張,要去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保持一個空杯心態!


深度讀書

答主介紹:文若河,演講力訓練專家,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廈大等高校總裁班、EMBA班演講力講師,常年在北大、復旦、浙大面向社會開設演講力訓練課程,著有《競聘演講輕鬆過關》《會說話,得天下》《我最想要的口才指導》等暢銷書籍。

本文作者在北大為MBA班講授演講力

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當眾講話緊張,第二個問題,講話無邏輯。因為緊張會導致講話無邏輯;因為講話沒有邏輯也會導致緊張。根據我多年的演講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解決。

首先,真正找到緊張的原因,並找到解決方法。

我每個月都會在北大、復旦給張嘴就來演講力訓練營講課,我發現,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學員(包括一些企業老總、政府的公務員、律師,甚至還有一些大學的教授)第一次上臺時都能看出來比較緊張。其實,緊張是每個人都有的生理現象,不要,也不必太在意。

學員上臺演講練習,突破緊張
緊張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比如,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對結果過分的關注等等。根據多年的演講理論研究和教學,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心理的緊張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前提是找到科學的方法,然後通過不斷地鍛鍊。在課堂上,我曾經和我的學員們說,學演講和學開車道理相似,完全可以通過系統地學習,學會演講。

其次,學會有邏輯地表達的方法,可以降低緊張。

很多人緊張,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特別是被突然“襲擊”即興講話的時候。所以,掌握科學的表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向大家推薦一個比較科學的組織語言的方法——“演講一陽指”,就類似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數學公式,讓我們講話的時候做到邏輯清晰、重點突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舉個例子,比如在講話的時候,把想表達的信息,用“一、二、三”或“首先、其次、再次”串聯起來。


本人的部分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