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綠”了,綠色物流2020計劃才有落點

5月23日,由菜鳥牽頭,阿里巴巴核心版塊天貓、淘寶、閒魚、零售通、盒馬、餓了麼等共同啟動綠色物流2020計劃,這意味著阿里巴巴正在舉全集團之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協會、中華環保基金會等方面表示,阿里巴巴和菜鳥率先行動,引領了物流行業綠色發展。

電商巨頭的主動作為,是中國物流行業逐步走向生態環保的標誌。這也表明,生態綠色發展註定將全方位、無縫隙覆蓋所有領域,不會有任何的遺漏與缺失。

近年來,隨著網購的勃興,快遞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勁發展勢頭。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去年的雙11,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8.5億個快遞物流訂單,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3.31億件包裹。而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共消耗約32億條編織袋、約68億個塑料袋、37億個包裝箱以及3.3億卷膠帶。光是一年消耗的快遞包裝盒所需的瓦楞紙箱原紙就多達4600萬噸,相當於消耗了7200萬棵樹。

儘管這些快遞垃圾有些也會被回收,但大量卻被丟棄,尤其是塑料包裝袋及內部的襯墊物基本都是直接扔進垃圾桶裡,最終跟生活垃圾一起進了垃圾處理場。

此番阿里啟動綠色物流2020計劃,不僅是對此前輿論呼籲的積極回應,也是企業內生性訴求的體現,從線上的電商環保包裝,到線下身體力行推進限塑令,阿里新零售為線上線下生態環保提供瞭解決方案。

事實上,早在2016年6月,菜鳥就聯合30多家物流合作伙伴發起了業內最大規模的聯合環保行動,並牽頭髮起成立了中國首個綠色物流公益基金。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菜鳥在綠色包裹、綠色回收、綠色智能、綠色配送四大板塊形成了物流全鏈路綠色經驗。

當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環保可能人人都會掛在嘴邊。但體現在行為上,則千難萬難。今年6月1日是限塑令實施十週年。實際效果如何?透過媒體的報道,以及普通人的經驗看,實在不樂觀。限塑令實施之初,超市塑料購物袋曾經用量驟減,但隨著人們接受了付費買塑料袋的現實,超市塑料袋用量很快出現反彈。這也表明,消費行為的剋制,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由此也可見,綠色物流2020計劃的實施並不容易。

一者,企業要有綠色發展的清晰理念與責任擔當,要能致力於全鏈條的綠色無汙染。這對平臺而言,顯然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惟其平臺、物流、商家和消費者共同發力,才能夠有所作為。

再者,技術引領永遠是提升綠色發展的引擎。以往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在今後的2020計劃中,技術因素同樣至關重要。對此,菜鳥介紹,將通過電子面單、智能路由、智能切箱等科技手段,進一步向行業開放綠色技術,助力行業綠色升級。此外,盒馬從創辦之初就建立起了一套智慧、綠色的供應鏈體系,減少分裝,已經初步實現物流全流程零耗材。

綠色發展,說易行難。除了推動綠色產業升級之外,如何進一步行動,將計劃落到實處,需要更大的智慧、更大的擔當。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固然值得肯定,而政府也要拿出更多政策組合拳,也應該有來自社會層面的反思與討論。(胡印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