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般認為,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我們今天再看這段歷史,大家也總會把目光投向三個人:唐玄宗、楊貴妃、安祿山。這裡面有個關鍵的點,安祿山起兵怎麼宣告天下的?就是清君側。翦除皇帝身邊的小人,他指的這個小人是誰呢,正是當時的宰相——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因為玄宗寵愛楊貴妃,楊國忠才能當上宰相,玄宗荒廢朝政,楊國忠和手握重兵的安祿山政治矛盾愈演愈烈,於是安祿山和史思明聯手搞了這麼一場大造反運動。

所以從表面上看,最終源頭在楊貴妃那。楊貴妃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她本名叫楊玉環,是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的兒媳婦。玄宗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婦,這事放在今天也要受千夫指。玄宗怎麼辦呢,跟他爺爺用了一樣的辦法,先讓楊玉環出家為道,待時機成熟,再接入宮中。可見皇權永遠都是凌駕在道德標準和倫理架構上的。玄宗至此對楊玉環萬分寵愛,我們知道那句“三千寵愛在一身”。而中國人偏偏有個毛病,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受寵,她的家人也在政壇上活躍起來。所以你看為什麼民主在中國實行起來那麼難,因為中國首先是個人情社會,什麼法治、公正,都要給人情讓位。為什麼當年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很火,因為他揭示了中國社會,秋菊是為了公道告了村長,可是在村裡人眼裡秋菊成了白眼狼,成了異類。村長幫助過秋菊,但秋菊告了他,於私大家不理解,於公人家是國家幹部,你秋菊一個老百姓告國家幹部,簡直是“反賊”。這就是大多數老百姓的態度,每個中國人心裡自然而然就有一個階級制度,就有一本人情帳。

再說回來,那麼安史之亂的發生,是跟玄宗晚年的荒淫有關的,這是政治因素。而文人在看這段歷史時往往會發掘它的文學價值。我們上一講說白居易提倡現實主義,因此安史之亂就是個很好的題材。白居易創作《長恨歌》,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上,他要通過這個愛情去表現政治,愛情通俗易懂,老百姓也能看懂,也願意看這個。

《長恨歌》在白居易乃至整個唐朝詩歌創作中都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不論是從文學研究還是歷史研究角度,都值得大家讀一讀。“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詩歌開篇就給安史之亂定下了一個論調,是因為皇帝好色看上了楊玉環,從這裡埋下了後來悲劇的種子。接下來白居易要表現楊玉環的美,他寫得很講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這幾句寫得太漂亮了,我們後來想象楊玉環的美貌,研究她的長相,這幾句是重要的材料。我去華清宮時,見到楊玉環的雕像,覺得就是白居易筆下的那個楊玉環。我們看古代文學把美女刻畫的很傳神的往往都是男作家,這個很有意思,可能男性觀察女性本身就細緻,或者往往腦海裡有一個理想的形象,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這幾句把楊玉環的美豔和嬌貴,以及地位都表現了出來。“侍兒扶起嬌無力”我總覺得有點諷刺意味,就像安徒生筆下的豌豆公主,太嬌弱。

《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們往後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裡明顯有白居易的怨氣了,玄宗為了楊玉環不早朝,寵愛也集於一身,這已經是個昏君的表現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門戶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楊家飛黃騰達了,百姓們都看到了這個“榜樣”,於是家家都開始重女輕男了。這在古代可是了不得的觀念轉變,如果後來沒有安史之亂,楊玉環倒也算為女權做了點貢獻。“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終於,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踏上了逃亡的路。於是發生了馬嵬坡事件,軍隊譁變,楊玉環兄妹身死,玄宗欲救不能。這一段寫得很感人,白居易是帶著同情去看馬嵬坡事件的,我們通常覺得皇帝高高在上,是絕對的權威,其實不是的。你看這時的玄宗,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想要保護自己的愛人卻無力迴天,愛情和權力發生碰撞,他選擇了權力,葬送了愛情。我想大家讀到這裡一定不會再苛責玄宗把江山弄成這樣,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無助的場景,我們也難以怪罪玄宗為保住帝位做出的選擇,讀歷史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當時的環境裡,有些人喜歡以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古人的做法,是不對的。

詩歌后面繼續寫到玄宗對楊玉環的思念,“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玄宗的思念已經到了如此地步,要請方士來召回楊玉環的魂魄。你可以覺得這裡有諷刺,但也表現了玄宗作為普通人的感情,在愛情面前,有時貴為天子也無能為力。接著看,“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這是白居易加入了一些傳說,一些想象,在一處仙山,楊玉環和玄宗相見了。我們看這裡,寫得很淒涼,很動人,白居易雖然寫的是政治事件,但把它通俗化了,浪漫化了,有著豐富的情節。詩的最後就是非常著名的那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們看《長恨歌》,他其實是以一個政治事件為背景的,但是我們讀的時候往往更關注這裡的愛情。為什麼呢?因為白居易創作的時候把焦點放在了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傳奇上,他是有意這麼做的,把統治階級普通人的感情還原,其實是放大了這個悲劇,很聰明的寫法。為什麼我們現在有很多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總把名人的普通一面展現出來,像當年的《走下神壇的毛澤東》,道理是一樣的,老百姓不要看高高在上的東西,老百姓就喜歡能和自己產生共鳴的感情。

但是白居易是不是單純為了寫愛情呢?肯定不是。我剛剛講了他是利用愛情把悲劇放大。你玄宗做皇上又怎麼樣,把江山搞成那個樣子,即使貴為天子也救不了心愛的人。但是白居易在這首詩裡也多少有點替玄宗辯護的意思,他還是把楊玉環當做了安史之亂的罪魁。這是典型的儒家男人的思維。中國歷史對女性是可以任意書寫的,也往往有這樣的事:打了敗仗,把女人推出去和親。這簡直是這個民族的恥辱。安史之亂,楊玉環不過是個替罪羊罷了,她在華清池洗淨了身軀,卻溺死在封建政治的深潭中。

《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

讀《長恨歌》,我總會想到另外一首詩,是李商隱的《馬嵬》,裡面有這麼一句:“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裡面的情感和《長恨歌》相似。所以今天我們有些人往往會問究竟什麼是幸福,是不是有十幾億的身家就一定幸福呢?是不是出門開豪車就是幸福呢?我們今天的財富、權勢跟玄宗是不能比的,但玄宗幸福嗎?我想,通過這首詩,我們會對幸福有一個重新的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