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第三十九集|完整的永字

並非一個永字

什而是九用的具體實踐

|筆記|

完整的永字

永字八法,八個點畫怎樣寫,已經講完了,但這個八個點畫是分散的單一點畫,怎樣把它們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永”字呢?

1.點畫的連接

點畫的位置關係,有兩種形式:相接和相承。

1.1相接用踆鋒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所謂“相接”就是兩個點畫頭尾連接,譬如先寫一橫,接著要連接一豎,我們知道,它們是用踆鋒來連接的,我把中線動作圖畫在旁邊,橫畫寫完,駐鋒小小停頓,然後下衄轉圈,就可以連接到下一個豎。

《玉堂禁經》對踆鋒的定義是:五曰踆鋒,駐筆下衄是也。踆鋒有兩個動作,駐筆和下衄。具體怎麼做,30課中講過了。

在永字八法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踆鋒這種方式呢?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永”字的中間,那個勾努勢,就是勒+努+趯,用了兩次踆鋒。豎加趯中線圖是這樣的: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還有就是策加掠,我說過策本身是向上寫的橫,策加掠就是一橫加一長撇,它們也是用踆鋒連接的。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永”字八法中,踆鋒一共用了三次。

這種用踆鋒連接兩個點畫的方法,好像我們生活中用螺絲釘連接兩根材料一樣,是很實際,用力的,連接是緊密的。

1.2相承用飛度

還有一種情況是筆畫相承,連接的方式是飛度。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譬如說寫一個很簡單的“二”字。寫完一橫,下面還有一橫,這兩筆是離開的。所以筆鋒要從第一橫的收筆處,飛到第二橫的起筆處。這時筆鋒就做了一個“飛度”的動作,承前啟後。

在行草書中,飛度往往變成一根牽絲,是看得見的,在真書中,飛度動作經常不寫在紙面上,正因為它可寫可不寫,有時露,有時藏,所以我們稱它為“虛筆”。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以前我介紹過挫筆結束,收筆可以加一個搶的動作,橫筆往往是向七號位搶,豎筆經常向三號位,“搶”也是飛,但“飛度”的意思和“搶”不同,“搶”飛出來就結束了,所以古人叫它“空搶”。“飛度”是要連接下一筆,所以稱為“度”。

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說:“藏:首尾,蹲搶”。這是單獨一筆的寫法,頭尾那些動作稱為“藏”。而點畫中間的虛筆連接稱之為“度”,他說:“度:中間,空中飛度。”這裡說的中間,不是一畫的中間,而是兩畫之間。兩個點畫之間的聯繫,這就用“飛度”。

表現筆鋒的運動軌跡,就是字的“筋”,他說:“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你要斷,就要做“藏”的動作。你要連,就要做“度”的動作。

所以《翰林要訣》說:“解“藏”“度”二字,則無死筆,活處在筋也。”有了筋,點畫之間氣脈不斷,字就寫活了。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在永字八法中,第七筆“啄”和第八筆“磔”,就是由“飛度”來承接的。這兩筆形成了一個固定的關係,構成了一個部件。在書法中稱為一個筆勢。

現在我們知道了,“永”字八個點畫,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在書法中稱為四個筆勢。點是單一筆勢,其他三個是複合筆勢。複合筆勢只是單一筆勢的連接,或踆鋒或飛度。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所以其實還是“筆筆斷而後起”,這個根本原則是不變的。如果這四個筆勢你很熟練,寫出整個“永”字就很簡單了。

2.筆勢的聯接

大家熟悉的是寫字的方法,我們從小學寫字,就是按照筆順,一點一畫加上去,整個字就出來了。

書法和寫字不同,它是“兩步成字”。第一步,把點畫組成筆勢,然後用筆勢構成完整的字。這就是裹束,有些人稱為結字。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拿“永”來說,我們有了這四個筆勢,按照它們的位置裹束起來,整個“永”字就出來了。

東漢蔡邕《九勢》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在裹束時,要照顧到各筆勢的映帶關係。使它們看起來自然順暢,氣脈貫通。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永”字這四個筆勢之間,有三個映帶:第一勢到第二勢,從側到勒,有一個映帶關係。第二勢和第三勢之間,從趯到策,筆勢將會這樣走。第三是從掠到啄,就是從第三勢到第四勢。這次筆鋒長途飛行,從左到右,從西到東。

要注意,這種聯繫,只是蔡邕說的映帶關係,並非組織新的筆勢。這只是一種意會,一種感覺,一種安排。所以筆勢內部的連接,如相接,相承是實在的聯繫,和筆勢外的映帶,還是不同的。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不同書法家裹束的結果,總體效果也會不同。每個筆勢的高低、遠近,是根據個人的審美來決定的。一種米養百種人,筆勢相同,裹束結果往往各異。你看左邊這個字緊密,右面就比較寬舒。等整個字出現了,你的審美觀就表現出來了。

字如其人,這個字,就是你的心。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你看《蘭亭序》中王羲之這個“永”字,是左緊右疏,第二第三兩個筆勢之間,沒有空隙。傳為虞世南所摹的《蘭亭序》,寫出了這個特點。但傳為褚遂良所摹的《蘭亭序》,以及趙孟頫、俞和所摹,這兩個筆勢是脫離的。這些,要等到三級課程“裹束”中再詳細討論了。

3.永字八法和九用的關係

九用我們講過了,這九種用筆法,是張旭教弟子秘密的筆法,而“永”字八法是公開的,“九用”和“八法”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在31課“九用”小結中講過,“九用”分配在一根線條上,起筆、行筆和收筆三部分都考慮到了。起筆有尖鋒直下,有側鋒蹲下取分數,行筆可以用尖鋒趯,也可以用側鋒挫。收筆有用尖鋒的頓筆圓尾,有用側鋒的挫筆斷尾,還有揭筆尖尾,揭筆可以和按鋒一起用。如果要改變線條的方向,那就要扭動筆心,這是衄鋒,如果要連接其他點畫,兩筆在一起轉個彎,那就要做一個踆鋒的動作。

這些“九用”的動作,學生怎樣練習呢?古人非常聰明,他們用一個字例,把“九用”分配在這個字的筆畫上,只要寫這個字,就等於練習“九用”。這個字,就是“永”字。

3.1起筆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用側鋒起筆,必然要蹲下,這就是蹲鋒。蹲鋒是彎曲筆心的動作,《玉堂禁經》說,“緩毫蹲節,輕重有準”,第一筆那個側點,就是用蹲鋒起筆的。具體分析“永”字中的側鋒起筆,又分兩種。一種入紙手在右,如側點,最後一筆磔都是。我稱之為橫起筆。

另一種手在左,如策,我稱為豎起筆。

用尖鋒起筆是“馭鋒”,只有第二筆“勒”用。馭鋒是筆心直下紙面,如果你入紙時筆心不垂直,譬如說用了側鋒豎起筆,也可以入紙後加一個扶直的動作。不過,這就不是馭鋒了。

3.2行筆

行筆,我們知道,書法線條有兩種,尖鋒線和側鋒線。“永”字八法有七個點畫是用鍘鋒寫的,但它特意規定了一條尖鋒線,就是第二筆“勒”。

“永”字有兩個橫,“勒”用尖鋒趯,“策”用側鋒拖,這樣就很全面,兩個筆鋒橫向行筆都有了。

至於側鋒線的方向,有些是向右行筆的,如側、磔是九號位,策偏向於三號位。有些是向左行的,如掠、啄和趯。向下行筆也有,那就是八號位的努。所以寫“永”字八法,右行、左行、下行都有體驗。

3.3收筆

講到收筆,“九用”有挫筆、頓筆和揭筆三種。它們是怎樣分配在“永”字中的呢?

挫筆收斷尾,最明顯就是努,這是側鋒同樣粗細一直寫到底。

頓筆:收圓尾,可以側點為例。側點當然也可以寫成尖尾、斷尾。但“永”字八法中,只有這一處可有明顯的圓尾,所以,通常就用頓筆寫這一點。

揭筆:收尖尾

有左揭、有右揭。“永”字八法中都有,這就是掠和磔的收尾。如果你寫大字,右揭可和按鋒同用。

3.4轉折

在行筆中扭動筆心,這是衄鋒。“永”字八法的努,看起來是一根弧線,這是因為中間扭動了筆心。而最後因為要連接趯,用了踆鋒,形成了一個折。

簡言之:

“永”字八法不是寫普通的“永”字。

它是“九用”的應用的實例。

所有“九用”的動作,“永”字八法都有了。

本節要點:

點畫的相接和相承,踆鋒和飛度。

點畫→筆勢→整字,兩步成字。

“永”字是九用的應用實例。

思考題:

陳繹曾《翰林要訣》所說的“筋”,是否等於我經常說的“中線”?

真想學書法嗎?聽我的忠告:每天寫一百個“永”字,連寫十天。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