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肌缺血,做什麼檢查才能查出來?

聚目標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官腔狹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和程度不同,可分為慢性心肌缺血綜合徵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慢性心肌缺血綜合徵相較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程度較輕。


藥事健康

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是疾病的名稱,前者是指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內部因為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內部狹窄,心肌供血不足,進而可以產生胸悶、胸痛等症狀。心肌梗死則是嚴重的心肌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細胞的壞死。從這兩個過程可以看到,心肌缺血指的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疾病。從疾病分類的角度,這三者都可以歸為冠心病。關於冠心病的檢查方法很多,以下精靈醫生就一些較為重要的進行介紹:

1、心電圖:心肌出現缺血或壞死的時候心電圖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改變,並且其呈現動態的變化,此外,根據不同導聯的異常情況可以判斷心臟的哪個壁發生了缺血或梗死,進而進一步推斷可能是哪根血管出現缺血;這種檢查可以說是最為方便和廉價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心電圖並不能直接觀察血管的情況,因此並不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指標;

2、冠狀動脈造影:這是一種有創的檢查,通過動脈穿刺,將導管放到冠狀動脈開口處,向裡面注射造影劑,並在X光下觀察血管內部的充盈情況及血流速度;這種檢查可以直接看到血管內部的情況,因此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指標,但是缺點是這種檢查為有創性檢查;

3、冠脈CT:其通過淺表靜脈注射造影劑,並利用CT成像,因此安全性較直接動脈造影要高,但是由於影像是合成出來的,而且對心律有一定要求,因此診斷效能要弱於冠狀動脈造影;

4、平板實驗:這種檢查有點類似於在跑步機上走路,通過不同的運動量,觀察心電圖的變化,其與普通心電圖的區別是,可以主動的觀察心臟負荷做功下缺血的表現;這種檢查不適合那些病情不穩定的患者;

5、心臟超聲:心臟超聲是看心臟肌肉和內部解剖結構的檢查,其並不能直接看到冠狀動脈,但是如果存在心肌缺血或壞死,會影響心肌的運動,從而間接的反應心臟供血的情況;

以上介紹了幾種常用的冠心病檢查方法,對於普通民眾瞭解就好,到底什麼時候用什麼檢查最好聽專業醫生的建議為佳。


精靈醫生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當然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者心肌梗死的不止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還有其他原因,但最主要、最常見的、95%以上的都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所致。所以,說冠心病,就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冠心病如果僅是供血不足,就會引起心肌缺血,如果缺血嚴重或完全中斷,就會造成心肌缺血性壞死,就是心肌梗死了。所以,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都可以是冠心病所致,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介紹一些常用的檢查方法。

1.心電圖。心肌缺血的檢出率比較低(一般不到50%),除非正在發作心絞痛,因為心電圖在缺血時會發生變化,缺血後就恢復了。心肌梗死的檢出率比較高,但是有時候檢查的時機不對(偽改善期),也可能會錯過。

2.動態心電圖。就是檢查記錄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心電圖。這樣,有可能記錄下心肌缺血發作時的心電圖變化,彌補一般心電圖的不足,也可以發現一些無痛性(無症狀)心肌缺血的病人。

3.運動(負荷)試驗。有平板(跑步)或者踏車(騎車)兩種方法,最新的還可以同時監測呼吸功能。運動量要跑到次極量(根據年齡計算心率水平,還有代謝值標準)。因為冠狀動脈狹窄到一定程度(75%以上)時,代償(供血需求增加時擴張,保證供血)能力就會明顯降低,當運動增加心臟負荷需要供血增加時,就會出現心肌缺血,心電圖會相應變化。這種方法大概可以檢出70%左右的病人。

4.運動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就是運動試驗加上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方法是靜脈注射可以被心肌細胞攝取的放射性核素(同位素),這些核素通過血管被灌注到心臟被心肌細胞攝取,如果沒有血供,心肌攝取不到放射性核素。這樣,根據放射性核素在心肌裡的多少(濃聚、稀疏)來判斷供血情況。運動則是為了鑑別缺血還是梗死。如果運動時檢查沒問題,那就是沒缺血、沒梗死;如果運動時核素灌注減少,安靜時正常,那就是缺血;如果運動、安靜時都沒有灌注,說明供血的血管堵住了。

冠脈造影的時候,還可以做血管內超聲檢查,判斷動脈硬化斑塊

7.超聲心動圖。這是無創檢查,主要看心臟結構和功能,看缺血或梗死主要通過看心室壁的運動、厚薄等來判斷。缺血時室壁運動會減弱,不協調,梗死的心肌會變薄,甚至不運動(收縮)、甚至反向運動(收縮),這就是醫學上說的“室壁瘤”,還可以有“附壁血栓”。心梗面積大的病人,超聲測定的心功能會減低。

8.心肌酶(CK-MB)和心肌損傷標誌物(TnI,肌鈣蛋白),心肌缺血損傷時,血肌鈣蛋白可以升高;心肌梗死時,肌鈣蛋白和心肌酶都可以升高。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首先說說這幾個名詞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它如果出現粥樣斑塊,變狹窄了,就是冠心病。

血管狹窄了,就會出現心肌缺血症狀,表現為胸悶,胸痛。特別是活動以後,心跳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胸悶或胸痛更加明顯。這種症狀叫“心絞痛”。

如果有某一個分支的冠狀動脈血管完全堵死,那麼,該血管所支配的心肌細胞可能會壞死,這就叫做“心肌梗塞”。

所以,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都是冠心病,只是發展程度不一樣。

診斷

要確診冠心病,最可靠的辦法當然就是找到冠狀動脈狹窄的證據。所以,“冠狀動脈造影”是金標準。但是這個檢查對人體有一定創傷,費用也昂貴,如果不是有其它證據高度懷疑,一般不推薦首先做這個檢查。

冠狀動脈CTA是向血管內注射造影劑以後,用CT掃描對冠狀動脈成像。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對人體創傷小,安全性更高,價格較造影便宜。受目前CT技術水平的限制,準確性較造影略差,但在很多情況下已足以替代造影的作用。

心電圖檢查,屬於診斷冠心病的間接證據。心肌如果在缺血或損傷狀態,心電圖就會有相應的變化。 也有可能部分人平時無症狀,心電圖正常,這個時候可以做運動試驗,記錄運動狀態下心肌耗氧增加狀況下的心電圖。或者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的24小時內,如果有胸悶胸痛發作,對比心電圖的變化,也可以協助診斷。

心臟彩超對於一般的心肌缺血診斷意義不大。但是心肌如果缺血嚴重,或者徹底壞死,會出現局部的心肌活動減弱,甚至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

抽血化驗。心肌發生損傷,壞死的心肌可以釋放出一些特異性的標誌物,比如肌鈣蛋白,這也是急性心梗的有力證據

上面說的是常見的一些檢查,一些應用比較少的就略過了。診斷冠心病,還要結合患者性別、年齡、是否肥胖、吸菸、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方面因素,要詢問胸悶、胸痛的發作是否符合心絞痛的發病特點。


ZKpub

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胸悶、胸痛、喘不上氣,總是讓人惴惴不安。因為在電影、電視上見過太多,捂著胸口倒下的人物。

我們來聊聊最常用的心內科的檢查項目吧。


1、心電圖:

把心臟的電信號通過體表的收集裝置,轉換成波形圖案後,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心電圖了。就和電話一樣,接收到有規律的電磁信號後,通過轉換,變成語音您就能聽懂對方的意思。這個檢查基本上心臟內科的所有疾病都能用到,不管是心臟節律的問題還是血供的問題,心電圖檢查都是基礎檢查之一,不可或缺。要是您碰到不看心電圖就說您是心肌缺血,要給你開藥吃的醫生,您就可以當面問他:“人心隔肚皮,你咋就斷定我是缺血啊!您以為您是心電圖機啊!”

心電圖檢查的缺陷在於,它只能反映您躺在檢查床上的那短短几分鐘時間內的心臟情況,要是做心電圖的時候,沒有啥不舒服,心電圖檢查可能就是一個正常表現,那麼怎麼才能反映其他時候的情況呢。下面一個檢查就是一個心電圖檢查的晉級版。

2、動態心電圖檢查:

要是24小時的讓醫生盯著您的心電圖不太現實,老虎都有打盹的時候,但是,24小時心電圖就像是一個24小時內絕不煩躁,盡職盡責的醫生,完完整整的記錄您的心電圖變化,記錄下您心臟想告訴醫生的東西。這個檢查針對的是24小時內的心臟跳得規律不規律啊,有沒有缺血等問題,如果您在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的同時,能做一次爬樓的運動,他還能當做一個運動負荷實驗,來評估您活動後的心肌供血情況。如果您有心前區落空感,亂跳感,自覺心律快或者心律慢,夜間胸悶,憋醒,活動後胸悶、胸痛。這個24小時心電圖檢查,就是您必不可少的一項確診利器。


當然,動態心電圖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您是偶發的心前區不適,在做動態心電圖的當天,沒有發作,那麼,動態心電圖也無法反映出您的問題,以前只能依靠反覆多次的完善動態心電圖,以求能抓到發作時的心電圖變化。如何擺脫這個限制,任何時候都能檢查心臟情況呢,那麼就是下面的這個檢查了。

3、冠脈CT檢查:

64排CT的誕生以及動態追蹤技術的發展,讓我們能通過無創的方式,對心臟血管進行檢查,以明確冠脈血管有無狹窄以及狹窄的程度。這個技術造福了很多懼怕打針,懼怕手術室的胸悶胸痛患者。這個檢查的主要原理就是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並通過CT對充滿造影劑的冠脈血管進行螺旋掃描,然後通過影像組合技術將冠脈的每個掃描切片組合起來形成冠脈的影像圖片。

4、冠脈造影檢查:

最後,要說到心臟血管檢查中的王者了。冠脈造影檢查的年齡比我大很多,從1959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Sones醫生完成第一例冠脈造影檢查到現在,冠脈造影檢查已經有了近56年的的歷史了。從它誕生之日起,冠脈造影檢查,就因其直觀、客觀的特點,成為了冠脈疾病的金指標。

金指標對於冠心病診斷的意義有點像皇帝的旨意,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不管前面針對冠脈做了什麼檢查,只要是做了冠脈造影檢查,一切就以冠脈造影檢查的結果為準。冠脈造影檢查,就是從股動脈或者橈動脈插入一根圓珠筆芯粗細的導管,放置到冠狀動脈的開口處,通過推注造影劑並顯影的方法,觀察造影劑下冠狀動脈血管的走行、數量和畸形;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無、嚴重程度和病變範圍;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包括冠狀動脈的痙攣和側支循環的有無;同時可以兼顧左心功能評價。可以說,這個檢查基本上就能覆蓋掉除了電生理之外的所有心臟相關檢查。

冠脈造影檢查的危險,主要集中在:①穿刺過程中對於動脈斑塊的侵擾,從而帶來的冠脈斑塊脫落及冠脈痙攣的發生;②術後穿刺點的血腫;③造影劑對於腎臟功能的影響。要指出的是這些風險儘管存在,但可以通過術前的血管評估,術後的充分按壓止血,以及充分水化來避免。

總而言之如果由有經驗的介入醫生及團隊操作,冠脈造影術的安全性還是很有保障的,不必要有太多的擔心。相對於對於有冠心病病人的診斷明確這個作用來說,造影檢查利大於弊。


好的,在這裡向您介紹了診斷冠心病檢查的最重要的4項檢查,有了這四樣檢查,基本上冠狀動脈血管的病變就無所遁形了。

沒有這些檢查的支持,一個負責任的西醫的心臟內科醫生,是絕對不會盲目的告訴您他的判斷。

因為一旦確診冠心病,終身服藥的費用將是這些明確冠心病檢查費用的無數倍。

最後,對於那些實在覺得醫生開檢查就是在騙錢的親們,我囉嗦最後一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戰略上要藐視對手戰術上要重視對手、目的正確要比跑的快更重要...........!


微胖界心內科醫生

心肌梗塞分兩種: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這種根據“心電圖”(心電圖有導聯ST段弓背向上抬高或有動態演變:出現T波高尖,逐漸出現ST段向上抬高、R波衰減等)+‘’患者症狀‘’(心前區或胸骨後劇烈疼痛或胸悶持續不緩解)即可初步做出診斷,如抽血化驗“心肌酶譜”+“肌鈣蛋白”即可進一步確定診斷。

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 這類患者主要表現為心電圖導聯ST段下移、T波低平等,和“心絞痛”心電圖無區別,所以,必須通過抽血化驗“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才能確定診斷。


冠心病 心肌缺血的診查流程是

1、詢問‘’病史‘’(既往有無胸悶、胸痛發作)

2.瞭解‘’目前症狀‘’(陣發性胸悶胸痛的典型症狀或乏力、心悸等不典型)

3.心電圖檢查(一般要看患者‘’發作時心電圖‘’,有的患者雖然就診時沒發作心絞痛,但沒發作時的‘’靜息心電圖‘’也有ST段下移或T波低平等改變,即被俗稱的“ST-T改變”也有意義:沒發作時做的‘’靜息心電圖‘’就有ST-T改變常提示患者存在長期慢性缺血)特別推薦患者如果就診時沒發作絞痛這種情況要做“平板運動心電圖”,這項檢查非常有意義,它是讓患者逐漸增加運動量,同時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變化,如果運動量增加了,患者心電圖由正常變為出現ST-T改變,則說明患者已存在冠心病 心肌缺血了,即“平板運動實驗陽性”。這項檢查幫助就診時沒發作心絞痛,即沒有症狀的患者提高心肌缺血的檢出率。


4.如果患者心肌缺血癥狀很明顯,持續時間較長(20分鐘以上),則也需抽血化驗“心肌酶譜”+“肌鈣蛋白”來明確是否已發生“心肌梗塞”。


遼瀋名醫

心電圖是心臟健康安檢第一步。心電圖反映的是心臟搏動中的電活動,心臟的正常和異常活動都有其對應的典型心電變化,心電圖的記錄及讀圖診斷不僅可以診斷多種心臟疾病、判斷心肌梗死的部位,還可診斷心臟擴大、肥厚,判斷藥物或電解質情況對心臟的影響,判斷人工心臟起搏的狀況。

冠心病診治,常做的檢查方法有: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電圖負荷試驗、冠狀動脈CT檢查、核素心肌顯像、冠狀動脈造影、心臟彩超、血管內超聲、心肌酶學檢查。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指由於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或者心肌梗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嚴格來說冠心病屬於血液循環系統疾病,人體分為9大系統,因此在醫學上看待慢性疾病最好按照系統來看,單獨看實則很被動。

冠心病的檢查指標。

  1、聲心動圖:瞭解心室壁的動作、有無室壁瘤、心臟瓣膜活動情況和左心功能,對冠心病的檢查十分有益。

  2、電圖檢查:是發現心肌缺血、有無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冠心病的檢查方法。包括靜息時心電圖、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心電圖負荷試驗、心電圖連續監測(Holtter)等檢查。

  4、射性核素(ECT)檢查:可瞭解梗塞範圍。這是冠心病的檢查方法。

  5、肌酶學檢查:也是重要的冠心病的檢查方法,SGOT、CKP等了解心肌損傷程度和恢復過程。

日常生活中我們熟知的血液循環疾病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冠心病,腦卒中等等!其中

動脈硬化症涉及動脈內壁的鈣質沉積,這造成動脈加厚與變硬。若此現象是由於脂肪沉積所產生的,則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這兩種狀況對血液循環的影響大致相同。動脈硬化造成中風、冠心病及高血壓。高血壓也能引起動脈硬化。

鈣質或脂肪往往沉積在動脈中受高血壓或緊繃所破壞的脆弱部位。動脈變窄迫使本已很高的血壓變得更高。當動脈變得沒有彈性及通透性減低時,由於細胞間的血液循環不足,導致細胞缺氧。當其中一條冠狀動脈由於沉積物的累積,血塊的形成或血塊陷入沉積部位等因素,因而被完全堵塞時,將出現心臟病,也稱為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栓塞。老年人罹患此心臟病的幾率較高。

當動脈硬化阻礙動脈供應血液給腦部,一種腦血管病變“中風”便發生。平時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的習慣,及增加魚油、大蒜素都有助於症狀的緩解和改善。

當下肢受影響時,發生閉塞性動脈硬化。此病初期,攜帶血液到腿部及足部的主要動脈受脂肪沉積變窄。初期的徵兆是肌肉痛、疲勞及在腳踝及腿部有類似痙攣的疼痛。根據哪一條動脈被阻塞而決定疼痛的部位。疼痛還可能發生在臀部及大腿。加入氧和血液的量無法滿足運動中的腿部肌肉,將發生疼痛。病人走路時會腳痛,坐下時便迅速減輕疼痛。其他的症狀還包括神經麻痺、身體虛弱、腿感到很重等。

因此檢查指標的時候一旦血壓血脂血糖有異常,那麼我們就應該要注意這些疾病後期的併發症了,這些指標異常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營養補充建議如下;改善循環才是根本:


健康醫生好前程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及時就醫,儘早發現冠心病。

(1)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後自行緩解者。

(2)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者。

(3)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等。

(4)飽餐、寒冷或看驚險影片時出現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者;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7)聽到噪聲便引起心慌、胸悶者。

(8)反覆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者。



為及早發現冠心病,40歲以上的人應定期做以下的檢驗:

如果檢驗結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應該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膽固醇化驗。

每年作一次血壓檢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檢查。

若屬於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請醫生查看是否需要接受心電圖檢查。若需要進一步的檢查,醫生會安排做一項運動試驗以測出在踩固定腳車或踩運動平板機時的心電圖。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診斷冠心心電圖

心電圖是診斷冠心病最簡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狀發作時是最重要的檢查手段,還能夠發現心律失常。不發作時多數無特異性。心絞痛發作時S-T段異常壓低,變異型心絞痛患者出現一過性S-T段抬高。不穩定型心絞痛多有明顯的S-T段壓低和T波倒置。心肌梗死時的心電圖表現:①急性期有異常Q波、S-T段抬高。②亞急性期僅有異常Q波和T波倒置(梗死後數天至數星期)。③慢性或陳舊性期(3~6個月)僅有異常Q波。若S-T段抬高持續6個月以上,則有可能併發室壁瘤。若T波持久倒置,則稱陳舊性心肌梗死伴冠脈缺血。



心電圖負荷試驗

包括運動負荷試驗和藥物負荷試驗(如潘生丁、異丙腎試驗等)。對於安靜狀態下無症狀或症狀很短難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過運動或藥物增加心臟的負荷而誘發心肌缺血,通過心電圖記錄到ST-T的變化而證實心肌缺血的存在。運動負荷試驗最常用,結果陽性為異常。但是懷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

動態心電圖

是一種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並分析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的方法。此技術於1947年由Holter首先運用於監測電活動的研究,所以又稱Holter。該方法可以觀記錄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狀態下心電圖的變化,如一過性心肌缺血導致的ST-T變化等。無創、方便,患者容易接受。

核素心肌顯像

根據病史、心電圖檢查不能排除心絞痛,以及某些患者不能進行運動負荷試驗時可做此項檢查。核素心肌顯像可以顯示缺血區、明確缺血的部位和範圍大小。結合運動負荷試驗,則可提高檢出率。

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可以對心臟形態、結構、室壁運動以及左心室功能進行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對室壁瘤、心腔內血栓、心臟破裂、乳頭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但是,其準確性與超聲檢查者的經驗關係密切。

血液學檢查

通常需要採血測定血脂、血糖等指標,評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心肌損傷標誌物是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鑑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臨床中以心肌肌鈣蛋白為主。

冠狀動脈CT

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內成像技術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簡稱,是一種最常見的心臟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動脈粥樣硬化或動力性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或心肌壞死(心肌梗塞)的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的發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程度和支數有密切關係,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以及過度肥胖、不良生活習慣等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的報告,中國的冠心病死亡人數已列世界第二位。




宜:多食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的果蔬。如菠菜、大蒜、馬鈴薯 、蘑菇,能降低膽固醇和血壓,木耳、蘋果均能降低血壓。宜多食植物蛋白:如豆類、豆製品,有利於膽酸排出,使膽固醇合成減少。

宜多吃魚:魚油中的EPA(二十碳五烯酸)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血液的稠粘度,防止冠狀動脈血栓形成。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和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瞭解並干預危險因素有助於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總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甘油三酯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菸、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等)、缺少體力活動、過量飲酒,以及社會心理因素。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有:性別、年齡、家族史。此外,與感染有關,如鉅細胞病毒、肺炎衣原體、幽門螺桿菌等。

冠心病的發作常常與季節變化、情緒激動、體力活動增加、飽食、大量吸菸和飲酒等有關。

平時我們說的冠心病多數是動脈器質性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又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冠狀動脈狹窄多系脂肪物質沿血管內壁堆積所致,這一過程稱為動脈硬化。動脈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冠狀動脈狹窄逐漸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臟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就會發生胸部不適,即心絞痛。

臨床症狀

不同人的心絞痛發作表現不一。多數人形容其為"胸部壓迫感","悶脹感""憋悶感",部分病人感覺向雙側肩部、背部、頸部、咽喉部放散,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緩解。



冠心病有5型,分別有如下臨床症狀:

2、心肌梗塞型:梗塞發生前一週左右常有前驅症狀,如靜息和輕微體力活動時發作的心絞痛,伴有明顯的不適和疲憊。梗塞時表現為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位於胸骨後,常波及整個前胸,以左側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側向下放射,引起左側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頸部,下頜,以左側為主。疼痛部位與以前心絞痛部位一致,但持續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有時候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容易與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熱,煩躁不安,多汗和冷汗,噁心,嘔吐,心悸,頭暈,極度乏力,呼吸困難,瀕死感,持續30分鐘以上,長達數小時。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診。

3、無症狀性心肌缺血型(隱性冠心病):很多病人有廣泛的冠狀動脈阻塞卻沒有感到過心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時也沒感到心絞痛。部分病人在發生了心臟性猝死,常規體檢時發現心肌梗塞後才被發現.部分病人由於心電圖有缺血表現,發生了心律失常,或因為運動試驗陽性而做冠脈造影才發現。這類病人發生心臟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機會和有心絞痛的病人一樣,所以應注意平時的心臟保健。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絞痛發作,以後由於病變廣泛,心肌廣泛纖維化,心絞痛逐漸減少到消失,卻出現心力衰竭的表現,如氣緊,水腫,乏力等,還有各種心律失常,表現為心悸.還有部分患者從來沒有心絞痛,而直接表現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於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預測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狀出現以後6小時內發生心臟驟停所致。主要是由於缺血造成心肌細胞電生理活動異常,而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導致。

珍惜身體,預防心臟疾病。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希望動動手指加個關注,萬分感謝!


汽車發動機研究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動脈粥樣硬化或動力性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或心肌壞死(心肌梗塞)的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的發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程度和支數有密切關係。

當血管部分(50%―70%)堵塞時,正常體力活動可無表現,當活動量增大時可有胸悶氣短的表現,此時可以做心電圖,以及血脂血糖等檢查。如若心電圖正常可以進一步運動平板檢查,以明確心肌是否缺血及缺血部位的判斷。

當血管堵塞進一步加重時,正常勞動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此時心電圖可以有st段壓低,T波倒置等心電圖表現。

當血栓脫落,或者血管斑塊破裂完全阻塞血管時,此時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口將出現劇烈疼痛,此時需要急診心電圖和心梗三聯檢查。心電圖常會出現st段抬高,形成“紅旗飄飄”的典型圖形改變。此時病人需立即送往導管室,行急診PCI,進行溶栓,使血管再通。此時溶栓越及時越能挽救更多缺血心肌。

心臟彩超在冠心病的每一發展階段都很必須。超聲可以動態觀察心臟的各瓣膜,心室壁的搏動情況,以輔助判斷心功能。

MRI 運用質子成像原理,可以更加精準的發現心臟侷限而又細微的病變以作為其它各項檢查必要時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