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如果提起東北有什麼特色菜,大部分人估計會先想到豬肉酸菜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地三鮮等等,卻很少有人知道鍋包肉、豬頭燜子這些特色菜也是在東北飯館每桌常見的,其中鍋包肉、豬肉燜子就是由哈爾濱一家百年老字號“老廚家”發明的。

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追溯“老廚家”的歷史淵源得從清光緒年間(1885年)說起。當時北京東城東華門大街,有家中檔酒家開張,店名為“真味居”,店主名叫鄭興文。鄭興文1907年從北京來哈出任濱江關道膳長,服務於十數任道臺(道尹),1920年卸任。

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1922年與其子鄭義林在道里中國十道街開設私家菜館,當時取店名為“XX居”,人們習稱“老廚家”。 當時的“老廚家”規模不算很大,但經營很有特色,每道菜餚都精工細作,保證質量。每天接待的客人有固定數量,最多不超過4桌,而且要提前3天預定。無論大小宴席,檔次高低,冷碟有葷素四種,鹹酸甜辣兼備,點心類以滿族風味為主。菜品以家常風味,官府風味為主,原料以山珍野味、海味江鮮,時鮮蔬菜為主。

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老廚家”在哈爾濱開創之初,老廚家字號創始人鄭興文來哈任濱江關道主廚,為了適應官員外交宴客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為基本特點的飲食體系,創制出鍋包肉、啤酒魚、馬上封侯、加官受祿、天龍賜福、燻滷鴨、豬頭燜子等名菜,也成為哈爾濱飲食文化之源。

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第二天早晨,當鄭興文來到廚房的時候,看到已經烀得一塌糊塗的豬頭既生氣又害怕。為了補救,鄭興文就試著將鍋內的湯汁潷出,然後去除豬頭內的骨頭,把煮爛的豬頭盛入盆中,放到室外冷卻,等到涼透凝固後切成塊,又調製了兩種蘸汁,提心吊膽地端到道臺的面前,沒想到這位道臺吃後連連稱讚,鄭興文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道臺問鄭興文這道菜叫什麼名字,鄭興文沒有時間思考菜名,隨口說,此菜叫“豬頭燜子”,道臺說這道“豬頭燜子”味濃不膩,清涼爽口,以後要做為我們道臺府的特色菜供客人品嚐,為此,鄭興文還受到了道臺的獎賞,後來道臺覺得豬頭燜子的名稱不雅,就改名“豬頭糕”了。

經歷過戰爭的哈爾濱老字號

鍋包肉是由鹹鮮口味的“焦炒肉片”改良而成的甜酸口味的菜餚。為了區別兩種菜餚,鄭興文按照菜餚的烹調方法稱它為“鍋爆肉”,洋人每次來道臺府都要點食這道“鍋爆肉”,由於洋人在點菜時對“鍋爆肉”的“爆”字,總是發不準音,讀成“包”了,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鍋包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