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很多年前拜讀朱自清先生的《揚州的夏日》,其中描寫“瘦西湖上的船孃”的故事令我記憶深刻,饒是多年也難以想象纖細瘦弱的江南女子,如何用嬌小的身軀撐起一艘船隻呢?春風十里,乘船踏上當年乾隆皇帝觀光江南水鄉園林的路線,決心揭開內心的疑問。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作為頂級美食大國,時時食事事食才是國人追求的美食靈魂,即便遊湖依然如此,愛吃的國人將珍饈美食搬到了船上,這就是名揚全國的揚州船宴。揚州船宴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古代文人曾撰詩云:“揚州勝處,惟紅橋為最,春秋佳日,苦為遊氛所雜。俗以大舟載酒,穹蓬而六柱,旁翼闌檻,如亭榭然。每數艘並集,或銜尾以進,則煙水之趣希矣。”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揚州船宴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則美女撐船是謂船孃,二則行廚是謂船宴。從東堤出發,最愜意的莫過於坐在遊船上,品嚐傳統的淮揚菜,輕輕地咂一口湯包,濃稠的湯汁瞬間填充至整個口腔,即使最刁鑽挑剔的食客也會折服於美食的石榴裙下。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如果要問哪位歷史人物在揚州留下的詩作最多,那麼最鍾愛揚州美景的非乾隆皇帝莫屬,據《四庫全書》記載乾隆皇帝為揚州所做的詩有將近200首。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乾隆帝在揚州每遊覽一處勝地,便會作詩一首,若按照他老人家詩中指明的行程路線觀賞,恐怕幾大本揚州旅遊指南也不夠盛放。這條乾隆水上游路線則是精中選精、萬里挑一,沿著這條路線你一定能看到最美的揚州。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眼前的水波倒影真正滌盪起內心的漣漪,這份獨屬於瘦西湖的靜謐、高雅是揚州人的細膩感情造就的。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指撥輕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訴衷情,悠揚的琵琶聲迴盪在整個瘦西湖。一位船孃撫琴,一位柔聲細語地向船上的遊客介紹菜餚的來歷典故,在這煙花三月的揚州沒有比眼前的佳人美景更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情了。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粉胸繡臆誰家女,香撥星星共春語,絲絃彈撥的揚州小曲《拔根蘆柴花》,沉醉了遊人的心,也惹醉了江南五月天。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一位身著紅衣的船孃熟練地遊蕩著船槳,沿途滿是波瀾不驚的湖光水色,一如江南女子的婉約沉穩。京杭大運建成後,隋煬帝下揚州不喜壯丁,偏愛身材纖瘦、腰肢曼妙的女子在船頭划船,船孃這個職業自此誕生。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從此以後,船孃便成為文人墨客筆下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因為船孃的出現與人們的傳統認知是背道而馳的,尤其對於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來說,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船孃身上更多的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堅韌品質,猶如童話世界中的田螺姑娘,食人間煙火的賢惠女子,惹人憐惜。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船孃磨出老繭的雙手證明了生命的不易,在旁人看來,船孃是瘦西湖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但伴隨而來的卻是在陽光下被黢黑的皮膚和雙手堅硬的老繭。隋煬帝當年無心的築就,積攢了這樣一種無奈又矛盾的生存職業。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小橋流水人家是對江南水鄉的最細緻描述,靜謐的春風吹拂著兩岸的垂柳,人影三兩隻的拱橋彷彿臨摹的園林藝術,眼前的此情此景幻化為純淨的世界,不摻一絲雜念。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船會從五亭橋下穿過,茅以升曾這樣評價五亭橋:“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秀美的、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了”,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五亭橋融合了南北方的建築風格,既有南方水鄉的溫柔特質,也有北方的雄渾壯闊。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恍如時空位移一般來到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幾百年前,茂密的船隻是迎來送往最好的代步工具,淳樸而又自然。

遊客來瘦西湖乘船,有人是為了看風景,有人是為了傾聽船孃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