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子侯刻石又稱《萊子侯封田刻石》、《萊子侯封冢記》、《天鳳刻石》、《萊子侯贍族戒石》。國家一級文物,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從篆到隸過渡的里程碑”。


萊子侯刻石又稱《萊子侯封田刻石》、《萊子侯封冢記》、《天鳳刻石》、《萊子侯贍族戒石》。國家一級文物,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從篆到隸過渡的里程碑”。

“漢萊子侯刻石初拓本”在廣東崇正2016春季拍賣會上拍出了2070萬元的高價,創下了拍賣場上碑帖拓片成交的最高價。

萊子侯刻石刻於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刻石長79釐米釐米,寬56釐米,厚52釐米,為天然長方形青灰色層巖, 刻石隸刻7行,行5字,計35字:“始建國 天鳳三年二月十三日,萊子侯為支人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餘人,後子孫毋壞敗。”字外有邊框,刻石字跡清晰,刻痕顯露,保存完好。

公元16年,萊子國一貴族為族人 分封土地,並派族人儲之良為 特使,召集一百餘人舉辦了大型的封田祭祀活動。

為告誡子孫珍惜這 來之不易的封地,特意請人對此事 撰文立石,萊子侯刻石形成。

碑石就在山間 沉寂了一千多年,一直無人識其珍貴之處。直到清乾隆五十七年才被一名叫王仲磊的人發現,後來,這塊刻石被留在鄒城城南臥虎山前。清嘉慶二十二年,孝廉顏逢甲和友人孫生容、王補、仲緒山一起遊鄒城城南臥虎山時偶然得到之,遂在側面刻了發現經過。

文化大師郭沫若曾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致函鄒城文物部門,稱萊子侯刻石“世所罕見,金石研究必從解讀此石開篇”。另外, 萊子國作為我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萊子侯刻石對於考證 萊夷文化、萊子國的歷史也有著重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