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海南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亟待破解

我省老年大學學位緊俏,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亟待破解

老人求學記

深读|海南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上學去!像張果一樣,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後,背上書包,重返校園。他們在老年大學裡,享受著別樣的幸福。而與之對應的,卻是我省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提出,實施“銀髮精英”“候鳥型”人才引進計劃。如何讓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也是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中,不容忽視的一環。

2分鐘200個學位被一搶而光

老年大學的充實生活,讓一些老人“愛上了就不能自拔”

今年1月,海南省老年大學的網上報名通道剛開啟,音樂課程的200個學位在2分鐘內被一搶而光。

張果記得,幾年前,學校還提出過歡迎老學員復讀,沒想到如今大家是搶著上學,學位變得十分緊俏。

同樣作為老學員,68歲的朱高興對此感同身受。他戴著一頂紅軍帽,聲音洪亮,笑聲爽朗,在提到報名時,眉頭皺了一下,“我在老年大學學過攝影、書畫、音樂,今年又想報名學電腦應用。女兒幫我報上名後,我們當場高興地歡呼起來。”

目前,省老年大學開設了18門專業64個班,在校學員達1500人次。“學校滿員開課後,還不斷有老年朋友前來要求補報名或插班。”省老年大學副校長彭初陽說。

從前些年的少有人問津,到現在的人氣火爆,省老年大學迎來的改變,反映了老年人群對晚年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

張果夫妻倆在省老年大學學過交誼舞,上過合唱班、電腦攝影班。前年,學校年終彙報演出會,兩人上場表演交誼舞,成了一對明星學員。“比窩在家裡強多了,穿著上不隨意了,精神面貌也好了,最主要是有了向上的追求,思想也能跟上形勢。”張果笑著說,這種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兒孫輩也產生了良性影響。

更美妙的是,兩人大部分課程在同一個班,放學回家後,兩人還一起切磋唱歌發音、咬字等技巧。共同學習,讓夫妻倆共同語言多了,“感覺就像重新談戀愛”。

“你們兩個真幸福!”坐在一旁的朱高興說,然後又補充道,“學生不要早戀哦!”一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變得活潑了。”省老年大學書畫學會會長唐惠軍的變化也很明顯,“以前,同事朋友說我‘古板’‘四方’(海南話,意為不知變通)。”

退休前,唐惠軍當了12年的紀檢辦主任,這是一份嚴肅的工作,他也形成了不苟言笑的性格特點。到省老年大學後,他逐步放開了,“現在我越活越年輕、越活躍”。

除了精神狀態的改變,充實的生活也讓不少老年人樂此不疲。

現在,朱高興有忙不完的事。上課、組織活動、參加各種攝影賽……他覺得忙碌而快樂,身體也越來越健康。假期,他還和同學一起自駕遊,最遠去了新疆。

充實,更體現在公益活動上。每年春節,唐惠軍都和省老年大學書畫班的學員寫對聯,免費送給殘疾人或社區。同時,還舉辦助殘書畫展,拍賣書畫作品,捐資給殘聯。二胡班和歌舞班的學員則送戲下鄉,參加公益表演,到敬老院慰問演出。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老年大學的學員王清才,經常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我還有用”的感覺讓他內心十分快樂平和。參加新年晚會、進農村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上街頭當衛生監督員、到敬老院捐助老人,讓他退而不休,在忙碌中享受著異彩紛呈的晚年生活。

出國探親我不想做個“啞巴”

掌握一技之長,不僅改變了老人的心態,也對兒孫產生了積極影響

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有的是為了充實,有的是為了圓夢,有的則是為了實用。

“Hello,look at me.”安永明與他遠隔重洋的孫子視頻對話,用的是英語。兒子定居加拿大,老人每年都要到加拿大探親,於是退休後就和妻子一起到省老年大學學英語。因為懷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出國不想做“啞巴”,安永明學習十分刻苦,還當上了英語班的班長。而他在省老年大學學到的英語,在國外也派上了用場。

朱高興參加音樂班的學習,就是為了能“K歌”。他說,以前他五音不全,學習完全是從零開始,現在可以大膽在眾人面前開口唱歌了,“學跟不學真不一樣”。

68歲的何九成,來省老年大學前就拉二胡,但不懂快弓,拉起二胡來“無高低音,無感情,顯得呆板”。在家練琴時,孫子嫌吵,鄰居也曾投訴到物業管理處。通過在省老年大學的學習,他的二胡拉得好了,也讓孫子萌發了學琴的慾望。

唐惠軍在省老年大學學習書畫後,技藝增進,他的書畫作品還被送到日本去參加展覽,這讓他覺得自己很“牛”。

相比知識和技能上的收穫,在老年大學所培養的同學情、師生情,更是讓老人們難以“自拔”的理由。

“呀,你也住這兒呀!”有一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快到家時,朱高興看見幾位同學揹著書包,和自己走到了一起,不由得驚喜地問。“這讓我找到了童年時和小夥伴們背書包一起上學的感覺。”朱高興說,上學,讓他享受到了一種純粹的快樂。在這裡,同學關係很簡單,不分男女,無論年齡,不問職務,不分收入,都是一樣的“老人”。

因此,他們覺得,只要有學上就行,學什麼不拘。也因為特別珍惜這種學習機會,老人們對老師十分尊敬。

說起老年學生們,聲樂班教師劉彩雲更是紅了眼睛。去年,她不慎摔倒,手腕骨折。學生們知道這一消息後,都爭著輪流照顧她,每天都到她家裡,喂藥、冰敷,甚至幫她洗澡,直到她女兒從國外工作回來。

如何破解“一位難求”?怎樣吸引老年人才?

“走出去”與“請進來”雙管齊下,讓更多老年人煥發“青春”

可以說,老年大學為老人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讓他們煥發了新的“青春”,也讓他們找到了人生新的意義,還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其社會意義不可謂不重大。然而,由於經費和場地不足,“上學難”的問題還是把很多老年人擋在門外。

由海南省委老幹部局和海南省九三學社於1993年創辦的省老年大學,是海南首家非學歷教育的老年學校。20多年來,儘管省老年大學的辦學規模和招生人數在不斷擴大,但在這幾年,學校的教育資源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海南省委老幹部局副局長、省老年大學副校長李文分析,主要原因一是老齡人口增多,二是老年人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而省老年大學的辦學規模和水平跟不上這種需求,如場地小、師資緊缺、經費有限等,導致學校“一位難求”。

在海南,幾乎所有市縣都開設了老年大學,但走訪後不難發現,在一些熱門課程的教室,角落裡總少不了一摞摞塑料凳。

“每個教室能放下的桌椅就那麼多,每年冬季學生增加,塑料凳就被派上用場了。”陵水黎族自治縣老年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學校有學員320人,開設了書法、舞蹈等共11個專業,學員以本地人為主,為了滿足更多老年人的求學需求,新建的老幹部活動中心於今年投入使用。

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很多民辦大學也為公辦老年大學“一位難求”解了燃眉之急。在陵水清水灣度假區,很多民辦老年大學漸漸興起,候鳥老人成了那裡的主力軍。

“退休後,我們就定居在清水灣,這裡的老年大學成了大家溫暖的巢。”來自福建廈門的老人李進軍說,據他了解,福建省老年大學因為辦學時間早,規模大,設施完善,值得海南各地老年大學借鑑。

福建省老年大學創辦於1985年4月,1992年榮獲全國“老有所為先進集體創新獎”。在榮譽背後,是一群人的辛勤付出。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加強交流與合作,福建省老年大學於1997年11月成立“東方老年教育福建培訓中心”,先後接待5批中國臺灣老人社會大學遊學團、6批中國香港澳門遊學團、1批日本長崎縣健康長壽大學遊學團,共計400多人次。

2002年12月,福建省老年大學組織全省14位老年教育工作者參加了在中國臺灣舉行的首屆海峽兩岸老人社會教育研討會,進一步溝通了兩岸教育信息,交流了辦學經驗,增進了友誼和合作。

所以,“走出去開闊視野”“握手促進成長”也成了讓老年大學“枝繁葉茂”的出路。

朱高興說,他曾特地到全國各地的老年大學參觀。在廣東和上海,每個區都有自己的老年大學,學校建築氣派、設備先進、場地也大,“讓我看得直流口水。”他說。

2017年海南省人口數量統計數據顯示,海南省常住人口總量達到903.48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老人佔比為8.11%,約為73.27萬人。

“海南各市縣的老年大學普遍設有5至6個教學班,學員人數在100至300人之間。”李文說。近年來,政府對老年大學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並增加財政投入。

李文說,當前,老齡人口不斷增加,如何讓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他希望社會各界多多關心老年人的生活,關注老年大學,讓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有專家建議,民政部門和基層社區應定期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參加的文娛活動;社會公益團體等發揮社會力量,營造關愛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會氛圍,組織老年社團等文化團體,培養志願者定期開展活動;年輕人不僅要保障父母的物質需求,同時要關注父母的心理狀況和精神需求,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說說話聊聊天,加強情感交流和互動。

讓更多老年人老有所為,我省也正在積極行動。最近出臺的《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提出,實施“銀髮精英”“候鳥型”人才引進計劃,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過退休返聘、“候鳥”服務、顧問指導、短期兼職、對口支援等多種方式吸引使用省外人才智力資源。

像朱高興、安永明、張果一樣,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重回校園,為了圓夢,為了精神寄託,為了參與社會活動,也為了發揮餘熱,而我們為他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但是,我們正在努力。

(本報海口5月24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