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

用戶58940118524

絕大多數人對因果報應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錯誤一:狹隘的認為,所謂的因果關係,就只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錯誤二:理想化的認為,所謂的因果關係,就是善有各種福報,惡有各種惡報。


為什麼這麼說的呢?


其實中國另一句體現因果關係的俗語就說的很清楚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才是因果關係的最通俗的體現。


你種的是善因,那麼你得到的果也就是善……


你善待別人,別人也會善待你;你對別人微笑,你會收穫微笑;你對別人沒有惡意,別人也不會對你產生惡意……僅此而已。


你種的是勤奮的因,那麼你得到的果也就是勤奮的果……


你努力拼搏,你就會得到拼搏的果;你積極向上,你就會收穫事業的成就;你不怕困難,你就會收穫風雨之後的彩虹;


所以說:太多人自以為只要是善,就會得到善,得到財,得到福,得到祿……我只能說你想多了,你太貪了,你簡直就是想一勞永逸而已。


因果關係就是如此……你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我想說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但是除了極端的個例以外,你是無法只用傳統的一個“善”因,就去收穫你夢想中的“各種美好之果”。


越夜越激情

借寶地說說道教的承負,道教所談的承負不同於佛家所說的因果,佛家一談因果多會說下輩子,承負就在現世,這裡就從微觀到宏觀談道教的承負。

承負拆開講更好理解,一個人要承載前人的功過禍福,也要負責後人的禍福安危,這事往小了說就是富人的孩子少辛苦,窮人的孩子苦難多,這是因為承載的父母功過不同。往大了說,前人把樹砍光,把山挖空,把河流染黑,後人就要承擔這些事的惡果。往近了說戰亂國家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這就是他們在承受前人的功過。

上文說的承負雖然很大但不宏觀,承負是宏觀的概念,當你明白承負的觀念後,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向善,為什麼作惡一定會害到自己!

中國古代有很多成語都在說承負的宏觀概念,如唇亡齒寒,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巢傾卵破等。

道教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不是孤立的,人做事產生的影響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這裡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張三在家裡被媳婦罵了,被罵後的張三非常不開心的去公司上班了,這時李四來找張三彙報工作,張三發現了一個小錯誤,這個小錯誤如果是心情好的話老張不會管,但這時張三很不開心,就罵了李四還扣了工資;這裡可以說張三捱罵,李四扣錢。

你可能會說這個是你打的比方啊?沒真事啊!剛才列舉的成語就是真事,歷史上也有這種報應不爽的例子。在晉朝前勝利者很少斬草除根,秦始皇滅六國,六國貴族都在,大家都知道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投降之後過的很好,但從司馬昭開始,他開啟了對舊君主的清算,他殺了魏帝曹髦,也就二百年不到,司馬昭的子孫被劉裕奪取大權,他的子孫司馬德文被劉裕下令殺害,一個人開啟的惡有多大,他和他的子孫後代會承受的惡就有多大!

用承負思想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人在社會上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會擴散,一個散播負能量的人更容易收穫負能量,一個散發正能量的人則更容易收穫正能量,佛道都說的善惡有報,如影隨形就是這個理。


全真道士梁興揚

因果是存在的;報應也存在;但把因果報應組合在一起,則是不折不扣的“道德鴉片”。

有本書叫做《中國人的命理玄機》,講了差不多一百個有趣的歷史小故事。不過書裡面我最喜歡的一章是第九章,引言的一段話,我覺得是對那些迷信《了凡四訓》,迷信世俗的“因果報應”說法之人最大的警示:

“因果報應說作為中國古典命定論的方法之一,反而將其所看重的道德相對化、稀釋化了,這是它最大的困境。它就像是道德的鴉片,在剛吸食時,確實有振奮人心的效果,但若上了癮,最後卻會導致道德的全面癱瘓。”

因果是自然規律或者客觀規律的發展,因果有必然性。客觀規律無所謂善惡,做事符合客觀規律,就會得到結果,否則就遭致失敗;報應是與鬼神天地交感,具有偶然性,你們所說的放生、做善事得好報,這都是報應的範疇,但是報應這個不是你做了善事就一定有好報,有些人要說有現世報、未來世報,這些都是自由心證的範疇,沒有必然性。

把“因果”和“報應”混淆在一起,無非是“報應”學說想借助於因果律的“必然性”,為了增強“報應”本身的說服力而借用“因果”,這是對客觀規律的扭曲,在真相之上用“

善惡”系統來構建一個理想的神國審判而已。這種神國的審判本身具有極大的荒誕性,無法解釋為什麼很多為國家民族犧牲的英雄為什麼遭受苦難,為什麼大奸大惡之徒卻毫髮無傷。在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這樣一幕:忠臣被冤殺,如岳飛、于謙、袁崇煥等,奸臣得以善終,如李林甫、高俅、秦檜、馬步芳等。為了自圓其說,好事者甚至不惜扭曲是非黑白,將忠貞英雄遭受大難說成是前世殺生的報應(如於謙),這不光是扭曲因果律,而且扭曲了“道德觀”,片面的將一個人是非榮華富貴歸結於前世的福報,以至於大家完全忽略道德的修養。這才是我說的精神鴉片最大的毒害作用。

相反,讀了《了凡四訓》,片面的認為做好事、做善事、放生、甚至苦行,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福報,這種人哪裡是在修佛修道啊,他是在和佛祖和神仙做生意,我今天放生1塊錢,我想著是明天收回10塊錢。這比天底下最貪婪的人還要貪婪,很多人還自我麻醉,認為這是行善,或者一旦放生、苦行、做善事得不到回報,立刻就懷疑一切,對世界充滿怨恨心,甚至走入極端。這種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行善。

小結

因果報應學說的目的是為了導人向善。但我們切不可滿足於“做善事得善報”這樣的層次,要知道能行善/助人為樂本身就是對我們最大的獎賞。


談者無語

因果是存在的,因果報應中的因果是指的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在也就是老子說的道,符合道的事情會有善報,不符合道的事情會有惡報。在人類社會中道一方面包含著大自然的規律,另一方面還包含著人性的規律。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冬冷夏熱,水往低處流等這些都是自然規律。按照這些自然規律生活人就不容易招致災難。舉個比例現在的人晚上熬夜娛樂白天睡覺,長期容易得病。人性的本質是自私的,一個善良的人不會損人,滿足別人的私心要求,就會得到別人友好的對待。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慢慢的自己在社會上就會做事情方便。就容易成功。反之亦然。還有就是有些人看著是好人是英雄卻沒有好的報應,很多信因果的人理解不了,那是因為沒有理解人道和天道的是不一樣的,天道是高於人道的。舉個例子,古代很多朝代的王君已經糜爛到極致了像是商紂王,你還當英雄維護他的統治能有還結果嗎,天要亡他你如果逆天行事必然招致災禍。歷史上很多我們認為是英雄的人都有這種現象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道不是普通人理解的那樣。普通人理解的最多是人道。


潤物細無聲0611

我自己就是因果報應的例子。

小時候經常掏田鼠窩,不管是田埂邊上的還是稻田中間半乾地下的鼠洞;很深很長老窩的還是挖了很短(30-40公分長)的過夜洞;冬天田埂邊在洞口堆滿碎塊封好塞的洞等等,全部掏挖開,任由它們四處亂竄,追打砸死……現在想想太對不起它們弱小的生命了,搞得它們非但無家可歸,四處逃散,暴屍荒野;經常去尋掏稻田裡一種小米雞的窩,抓起來關籠子裡來養,沒抓住就搞散那些稻草的窩……人到中年才學佛懺悔,猛然自覺覺悟,才發現自己的家人不和,爸媽兄弟之間的爭吵,都分開居住,現在我這邊也將要受這一果報,離婚等等……而且非但對買房子無望,連租房也是經常換地方,搬來挪去十幾個來回了……身體也差,背上從高中開始一直痛……學佛後才明白去補救_放生、施食、煙供、懺悔……身體力行,儘量迴向給曾經傷害過的,殺害過惱害過的它們…一直每月都堅持;而且得到最有安慰的果報-兩個小孩對小動物一點都不敢傷害,沒有一點像我那種玩耍生命的端倪……🙏🙏🙏感恩法喜🙏🙏🙏感恩法喜


everybodyHO

因果報應指事物的起因和結果,任何起因經過發展都會產生一個結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我很小的時候,那時住在農村村裡有集市,有一個大叔專門現場殺牛賣牛肉,先用大錘子往牛的腦門上打一錘,牛倒地後開始放血。因牛是大牲畜一般家裡都不會殺的,所以他那的生意還是很好的。但是有一次趕集,聽去的人說這次殺牛時,一次沒打暈連著打了三錘才打死,死的特別悽慘,牛頭都碎了,好多人說一次沒打暈就不應該再打了。等我再趕集的時候卻沒有看到殺牛大叔來,後來聽說,因為病了天天頭痛,找看外病的人看了說是,他殺了太多的牛造了太多的孽,頭痛病好不了了,沒多長時間就死了。那時還沒到40歲呢,留下了孤兒寡母的。

因果報應有三種:

現報, 現作善惡,現受苦樂之報;前半生所做的善惡,後半生得到結果,那叫現世報;今年的事,明年得以結果,那也是現世報。

生報,今生做的事,沒有得到果報,待助緣或今生作業來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因為業力會隨著時間及助緣的推移而增長增大,果報也會變得很大。有時我們認為,今生之所以生活得這麼幸福美滿,是前是積善的結果,其實也並不盡然也可能是幾世善因今世得果。

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如昨天做壞事今日遭惡報,上午做壞事,下午遭惡報。福報也是如此。

勸君莫做惡,多做利他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善哉真善哉,作善果無災!

善心常切切,善道大開開。

莫教興惡念,是必少刁乖。

休言不報應,神鬼有安排。



因果即原因和結果,意為會有什麼結果就會有什麼原因。 所謂因果,因是能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

因果並非我們想象那麼簡單,例如「下雨」這件事情,並非只是從天上滴下雨滴這麼簡單,相信大家都知道的,必須有許多因緣,例如水蒸氣上升,遇到冷空氣變成雲,再配合溫度、溼度等種種因緣之下,才會下雨。



報應 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為報應。如行放生、佈施、梵行等善業,即因種善因而招感善報;反之,行殺生、偷盜、邪淫等惡業,即因種惡因而招感惡。

報應是指人做善惡之事,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善以善待,惡以惡待”。“天報”與“報應”是關聯詞語,儒家的報應觀是以世俗的善惡倫理道德為價值取向,強調現世報應,報應的主體可能是行為者本人,也可能是他的家庭和子孫後代。

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請看大屏幕: 俗話說:再窮不賣看家狗,再餓不吃種田牛。在農村普通莊稼人對牛有著不可割捨的感情。話雖這麼講,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種田牛總有老的一天,不可避免的會被吃或被賣。更何況人餓急了。

咱們穿越到40多年前……打我記事起好像就沒有吃飽過。 鏡頭定格在我鄰居家: 男主人忠厚老實,挺好的一個人,一窩五個孩子,困難可想而知,真是窮的褲子都沒的穿。比他窮的人也有不少。

那時候生產隊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處理一些老牛,殺牛的報酬就是牛下水。他為了孩子能多有口吃的,他應下了這個差事,那時候殺牛也不用刀,更不用說別的方式,用一個大鐵錘照著腦門使勁一錘,有時候手軟,第一錘老牛跪了下來,第二錘老牛才倒地。(我們那時候小孩,還敢圍觀)有時候附近一些村也請他去殺牛。



月圓月缺,斗轉星移,到了8~90年代,日子已經好過了,人講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家孩子個個能吃苦,能幹有本事,一家出了四個"土豪"。

今年清明節回家掃墓,他家老太太還自言自語的說:叫你別打牛別打牛你要打,報應啊,走的那麼早。 的確,在那個時代他為了生活他並沒有錯,但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就算法律懲戒不了他,難道他就真的會一輩子這樣順風順水下去嗎?



人生妙不可言,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我們都無從得知。

人心生一念; 天地悉皆知。

善惡若無報; 乾坤必有私。




關注我,共同探討一下!


沈乾坤居士

答:我相信是有報應的,當然我們無法看到報應是什麼東西。

但是:又有很多事情,和很多例子在我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出現。

例如:在前些天在一篇文章中說:

有一個專門殺羊賣肉的人,一天要殺很多的羊,可是有一天,這個人要殺的是一隻母羊,而且這隻母羊已經懷孕了。

這個人把母羊牽出來的時候,這隻母羊為了保住肚子裡面的孩子,說什麼也不願意站起來走一步路。

可憐的這隻母羊,從圈裡一直跪著,被殺羊人拖拖拉拉的拉到殺它的地方為止。

這隻母羊依然雙手跪在卓子前面,不肯站起來,跪在地上的兩肢手關節下面,被拖拉時磨破了,地上流紅了一片血跡。

這隻羊的臉,被流出來的淚溼透了,還不停的發出悲慘的咪咪求救聲,看著這隻無援助的羊時,大家此時都可以猜想出來。

這隻羊是在求饒,求殺它的人,能夠放過肚裡的孩子和他一命啊!

可是這個殺羊的人,根本就什麼也不乎,硬是把這隻母羊給殺了。

可憐的這隻母羊,死後的兩隻眼睛還大大的睜著,就是不肯閉合雙眼,很長的一段時間過去了,羊的雙眼還是老老睜著,只到殺羊的人,把它的頭砍下來丟進火中燒之後,羊的眼睛才慢慢的合上。

在往地上看時,從母羊肚子裡拿出來的小羊還沒有死定啊!。

就在此時:這個殺羊的人,被鋒利的羊骨頭刺破了手,憾染了破傷瘋,就醫無效而死了。

提示: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相信:只要大家一回憶,肯定有著自己遇到過的或者見到過類似的事情。

看完這個故事後,我相信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樣,久久不能平靜啊!

總結:

這個故事有科學依據也好,沒有科學依據也罷,就當它是一個白話故事。也是一個善良的慌言故事啊!

留給人們的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思考一一…。

歡迎指教,歡迎點評,歡迎提問有關風水和八字之中的問題。

謝謝大家關注了我。


農村民俗風水解密

因果,很多人不理解。先簡單說一說。比如買面是因,吃麵是果;學開車是因,會開車是果;罵人是因,被人罵是果;嫁人是因,生孩子是果。再比如遇事是因,產生思想、情緒、觀念就是果;但產生的思想、情緒、觀念又是因,喜歡、討厭、說話、做事就是果;但生起的喜歡、討厭、說話、做事又是因。當然了,喜歡有喜歡的結果,討厭有討厭的結果,說話有說話的結果,做事有做事的結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無窮無盡。

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因果定律,絲毫不差。


釋常智

你提出這個問題是因、我回答你的問題就是果、當然中間有個緣,沒有緣就看不到你這個題目我就回答不了,這就是因果報應啊,其實少數人之所以懷疑因果、否認因果、甚至說是佛道兩家及皇權愚民的手段,無非是給自已造惡找個由頭自欺欺人而已,但因果何曾饒過誰,試想這世上萬事萬物何曾離開過因果,正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何不空?因為因會變成果、果上又造因,因果是會轉換的、是相續的,所以因果不空。



如果要舉個例子證明因果報應,隨手一拈時時處處都是因果,穿衣、吃飯、睡覺、上廁所,為什麼穿衣因為冷、為什麼吃飯因為餓、為什麼睡覺因為困、為什麼上廁所因為急、很簡單的,但因與果中間有個緣,什麼是緣呢?比如一個種子播下去、一定要經過施肥、澆水、陽光、除草、細心照料,才能得果實,這個過程就是緣。

本來皆在因果中

何苦費心否因果

無非造惡自欺人

因果何曾饒過誰

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