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父母對女兒越冷淡疏遠是什麼原因?

田長松

通常來說,孩子越大,會逐漸疏遠父母,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父母感覺到孩子不像原來那樣依賴自己,會因此有些失落。你的問題好像有些特殊,是孩子越大,父母對孩子越冷淡疏遠。感覺你是站在女兒的角度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冷淡疏遠。

一種情況可能是父親為了防禦亂倫恐懼,比如,有一位父親,在女兒小的時候,與女兒很親密,但當女兒長到青春期後,突然就不知道如何與女兒交流了,就像俄狄浦斯情結一樣,很可能每個父親對長大的女兒內心都會有一種隱秘的幻想,有亂倫的恐懼,但父親的身份會把這種幻想壓制下去,大多數父親會順利度過這個時期,但有的父親會很恐懼和憎惡自己有這樣的幻想,會用冷淡疏遠的方式來防禦。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女兒感覺父母對自己冷淡疏遠,也許是自己疏遠父母的一種內心投射,因為作為女兒要長大,要逐漸的獨立,當你感覺父母對你冷淡疏遠時,會感覺父母已經無法為你去遮風擋雨,這也促使你更快的獨立對面對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面對問題,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去溝通,看看父母與女兒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出現問題,還是父母本身心理方面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女兒的這種被冷淡疏遠的感受,父母知不知道,無論孩子多大,如果讓孩子有被冷淡疏遠的感受,都是不健康的,值得家長們去反思。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李菊紅

暖心理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孩子活潑可愛,什麼話都和自己說;現在可好,整天悶葫蘆似的,什麼都不想說。你問他十句,他懶得回答一句。你多說幾句,他嫌你羅嗦,煩你逃避你;這樣的情形,很多家庭都有。

父母天天盼望孩子長大,可孩子長大了,卻與父母疏遠了,這是父母們想不到的。難道父母與孩子真的沒有共同語言嗎?其實,在缺乏有效的語言溝通的背後,是父母無法探知孩子內心世界的苦惱。

現在的孩子成熟得早,知道的事情也多,相對個性也比較強,而父母們總是當孩子什麼都不懂,好像永遠長不大似的。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他們對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也不讓我幹,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幹的,他們並不瞭解,也不感興趣,而只是讓我好好唸書,除了讀書什麼也不讓我做。”

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而父母對這些卻不尊重、輕視甚至呵斥,或者管得死死的,經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很容易刺傷那些渴望成熟的心。

還有,一些父母不善於學習,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特別是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後,許多新鮮的事物和語言父母們根本不理解,也就是說,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長,父母卻落後了,這就導致兩代人之間話說不到一塊了。

如何消除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鴻溝呢?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自己也要關注新事物。孩子白天在學校學習,回家後一定要給他們一些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看課外書、玩球、與同學外出逛街等,使他們能參與社會的一些活動,這樣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所參與和喜歡的事情,然後有針對性地交談,把自己當作孩子中的一員,彼此之間就有話好說了。

其次,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而不是習慣用權威者的姿態站在孩子面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儘管他們說得有些幼稚,但沒關係,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表達和爭論中逐漸成熟起來的。而父母要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和意見積極參與討論,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爭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當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時,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給以肯定並引以為豪。

再就是儘量養成家庭聊天的習慣,父母應學會傾聽,同時也引導孩子養成傾聽與傾訴的習慣。父母即使對孩子的問題不感興趣,也要耐著性子聽完,引導孩子說出他的心裡話,藉此瞭解他的心理活動。如孩子與你談論娛樂新聞時,你要有適當的反應;孩子約你一起玩球時,你要欣然前往。

父母們都很忙,但無論怎麼忙,也應想辦法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共處。共處多了,才能真正地瞭解孩子,才能找到溝通的捷徑,才能對症下藥去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和你產生真正的交流,才能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小氣鬼小氣鬼

龍應臺在《目送》裡這樣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世間所有的感情都是聚合之愛,唯有父女母子的親情是為了分離。這種分離之愛不代表父母不關心不疼愛孩子,相反,這是一種更為廣博深厚的愛。

一、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終究是要走出自己的“小家”,步入社會、融入群體,憑藉自己的力量在“大家”中生存。父母可以給你生命,給你長大成人的養料,支持你的決定、助你順利完成每一次跨越。可是,從人生長河的距離來看,父母不能一直陪著你,替你打理後勤、管理你的生活、幫助你的事業,因為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愛會讓你有足夠獨立的勇氣和信心,也會讓你具備獨立應有的條件,但這份愛伴隨的卻是父母對孩子的逐漸放手。

我身邊就有個實例,她是一位在學校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家裡親人們眼中的乖孩子,她的一切都有家人幫她撐腰、替她善後,這看似很幸運,但後來卻發現也是一定程度上的不幸。她進入大學開始談戀愛,每次跟男友鬧矛盾冷戰,都需要媽媽來從中進行調解。最後,男生拋出的一句話,讓她徹底醒悟:我到底是在跟你談戀愛,還是跟你媽談戀愛?!後來,她走出不是那麼合適的戀愛,一心撲在學習上,媽媽爸爸每天給她打一個電話、發三四條短信詢問冷暖,每週都快遞零食和生活用品的包裹讓她衣食無憂,甚至還托熟人幫她介紹實習機會,可能你會說這多好啊!可是,一天她周圍的人對她說:我們都在讀研究生了,感覺什麼都可以自己來解決,可是你真的很不一樣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竟還能走到現在! 她懵了,但是也醒了。如果不能獨立,自己就不算一名合格的社會人,也不能在以後的道路上走得穩、走得紮實。

二、獨立的個體更需要獨立的意識與能力

孩子長大了,成為了獨立的個體,早些進入社會去感受自己與其他個體之間的碰撞與合作,對其成長是非常有利的。然而,獨立的狀態可以擁有,但是獨立的意識如若沒有很好地建立,也就無從而談足夠獨立的能力。

獨立意識是要從小就開始培養的,而父母親的言傳身教與無聲影響則是最為重要的渠道。前幾天,我的一位前新東方教授出國留學的同事跟我分享了一個他學生的例子,讓我感觸很深。今年,他的暑期雅思班上來了一位從外地獨自過來的四年級小學生,他一個人坐著火車來到上海,獨自住宿、洗衣、吃飯、照顧自己。當初諮詢的老師說要幫他訂飯,孩子的媽媽卻說不用的,都讓他自己來,他可以的。然後一一告訴孩子怎麼住宿,怎麼在酒店洗衣服,等等。

父母沒有不牽掛自己孩子的,可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後面的路還很長,擁有獨立的意識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無言的情感凝聚著深沉的愛

如果孩子習慣了父母對你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突然間的放手一定會讓孩子措手不及,情感上受到衝擊,覺得父母親跟自己愈發疏遠冷淡,他們一定是不愛自己了。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儘早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然後在能力達到時勇敢放手。要讓孩子在社會獨自闖蕩時,雖然沒有我們的陪伴,卻能明白這是父母對自己的愛,而不是讓我們的愛被誤解成不愛,讓心中的熱切被誤解成冷漠。

所以,在排除極端特殊的前提下,請不要將父母對逐漸長大、慢慢走入社會的孩子慢慢放手理解為他們對兒女的疏遠冷淡,因為那是他們對孩子的大愛。


歡迎大家關注“小玉米麻麻”,跟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得與失吧!


小玉米麻麻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難以言喻的。但越是愛越需要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立。因此,可以說這種愛就是為了疏遠和分櫱。第一次疏遠和分櫱是孩子與母親一分為二,那時的分櫱,母親痛得死去活來,父親焦急萬分,但聽到了“哇”的一聲啼哭後,母親立刻感到痛覺全消,父親馬上領悟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從此,孩子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握著怕化,放了怕飛…等到孩子慢慢成人之時,又將進行二次疏遠和分櫱。此時的父母雖感到莫名的心痛。但看到孩子打理的行裝,想到孩子遠方求學的路上,父母忍下了幸福的淚水,站在門前的十字路口上,目送著一個即將離別的人兒,然後,每天又依舊站在老地方,抬著頭,遙望著,等待著,等待著那個學成歸來的遊子。此時的兒女已將成人,父母心中又將忍受著和等待著再次的疏遠和分櫱,於是假意地“疏遠了”,因為只有今天的“疏遠”,才有明天的堅強,只有今天的“疏遠,才有明天的蛟龍和明天的鳳凰。


山葉葉

每個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我剛剛從老家回來就想去看兒子,他知道我暈車勸我多休息休息暫時別去。

我今年快60歲了,兄弟姐妹6人,我是長女,手下兩個弟弟小時侯特別調皮,因為家裡窮缺吃少穿的,父親被生活壓迫的脾氣特別暴躁,他倆一搗蛋我爸爸就打人,每次我都要陪著他倆捱打。我考高中那年老爸為了不讓我繼續讀書,千方百計的阻止我寫作業,我總是把所有的家務活做完夜晚開燈複習,就這樣我老爸藉口燈光太亮影響他睡覺,我在院子裡寫作業他就躺在床上罵,考大學那幾天我感冒還發著燒,他堅持讓我把田裡的水草整完再走,結果在考場上暈倒了。那時侯別提我有多恨他了。後來兄弟姐妹們都長大了,各有各的思想,他又逼著二弟結婚,二弟不願意,老爸又罵我沒勸好二弟。當時我那個委屈呀真的想從此不再搭理他了。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慢慢的理解他了。我們那個年代讀書能讀到初中就已經很不錯了,那時侯是吃大鍋飯拼勞動力,我們家父母兩個勞動供養6個學生,因為讓我讀高中父母在生產隊經常捱罵受欺負,他們指責父母不讓我去掙工分,而父母供我們上學吃苦受累還受窮,這份委屈誰又能理呢?因為我是家裡的老大,其他幾個兄妹都是在我影響下長大的,他們出現問題父母肯定是需要我出來跟他們勾通的,很正常的道理因為我的不理解就變成了怨恨。一五年春節老爸是在深圳過的,那天小妹陪著他遛彎,他還特意囑咐我小妹說:多照顧照顧你大姐,她從小就為家裡受累的。

現在,我老爸由於小腦委縮,智力相當於三二歲的小孩,但他對還是念念不忘。這說明了什麼呢?父母對子女的愛什麼時候都不會改變,只不過是子女長大了,父母在慢慢的放手讓子女獨立成長,子女成熟後父母有時候也會象子女小時候依賴他們一樣反過來依賴子女了。做為子女要學會理解父母體涼父母,才能感覺到父母之愛。


從容優雅的老去

因為小時候沒什麼閱歷學識,生活經驗......

社會經驗並加之對父母的崇拜心理.....

獨立自我意識還沒那麼明顯......

父母說什麼都覺得是唯一正確的.....

你的看法,實際上就是父母的.....

你和父母只有一種看法......

(這就是為啥有些老師說看你們學生的態度就知道在家你父母對我啥態度了)

而越長大看到的學到的越多......

也就漸漸有了自己的社會經驗......

看法思維每個人都不同......

何況你和父母的生長環境,時代是如此的不同.....

你的社會經驗和看法思維肯定也和父母的不一樣....

三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肯定有不同的解讀與想法...

所以你和父母當然越來越難溝通......

但是不管你承不承認.....

無論你發生任何狀況.....第一想到並且依賴的是父母.....

而他們一直守著那個溫暖你的家....

所以....請不要吝嗇跟父母的溝通.....

沒有你的消息他們真的很擔心......


Mtime影視部落

感激父母將我養育大,讓我受教育、讓我明白事理。我們家的人都是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情感的那種類型,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把我們留在上海讀書。我和妹妹從小就很獨立,父親對我們一向很嚴厲。有一段時間我很困惑,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的同學一樣對著父母撒嬌?為什麼父母對我這麼冷淡疏遠?隨著年齡增長,我和妹妹更不習慣對父母做出親暱的舉動了。“養兒方知父母心”,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慢慢地長大,我也開始體會到了父母那深沉的愛。其實父母對於兒女永遠也不會冷淡疏遠,當初父母在安徽支內,當地幾乎沒有正規的學校教育,他們把我和妹妹留在上海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好好地讀書受教育,我們每一次的升學、升職,都是他們內心的驕傲。當他們退休回到上海後,一直關照我們不要輕易地與家人分離。

對比孩子被無微不至的照顧、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我意識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調整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立的人格。為了孩子的長遠人生,父母要給予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要漸漸的放手、慢慢地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出主角的位置,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兒。

作為兒女,在父母的身邊總是幸福的。如果認為凡事父母都為你包辦才是愛你,那麼你是把自己永遠地放在了嬰兒的位置上,這樣的愛會讓你失去獨立的能力、阻礙你的成長。

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人、讓孩子有能力從自己的身邊獨立出去。


鵜鶘心理

越長大父母對女兒越冷淡疏遠這種情況畢竟是極為少數的,哪有父母生養的孩子卻不愛自己的孩子的。

在我們老家這個地方,仍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重男輕女的現象,每家基本都會有一個兩個或者更多的男孩子,但並不是每家都有女孩子的。我家就倆孩子,老大女孩,老二男孩,我就是老大,但在我家卻沒有什麼重男輕女的現象,相反我的父母給予我的,我感覺是更多更多,隨著我的成長,青春期的到來,我和父母間的爭執慢慢增多,有時心裡面覺得很氣幾天不和我的父母說話,他們也不太去找我說話,難道這樣就算父母對女兒慢慢冷淡疏遠嗎?我想絕對不是。隨著我們的長大,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溝通也就變少了,有些事我們寧願和自己的朋友說也不願意和自己的父母說,慢慢的和父母間的間隙就有了,可能還會越來越大,這時或許這種想法就會有了,那就是覺得父母對自己越來越冷淡疏遠了。

當你慢慢長大,去了大學,離家久了,你就會覺得自己很想自己的父母了,那時你會覺得自己的這種想法有些愚不可及。剛剛我的一個朋友看到回答這個問題,她就問我什麼人怎麼會有這種想法,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我想也不能說的這麼絕對,或許有時會有這種想法,但絕對不要讓它寄存在心裡,不然會讓自己的心靈扭曲,因為父母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如果你還有這種想法,我想告訴給你的見解就是學會體諒自己的父母,多給自己的父母打打電話,聊聊天,同時自己也要保持一顆誠摯的心,那麼將來我們就會少了很多悔意。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時間緊一週給我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就打一次電話,現在上大學了,空閒的時間相應的多了,每週我會給他們打好幾次電話,而且一次就是四通電話,我發現我和父母、家人的距離更近了,現在暑期除去學車的時間,一有空閒時間我就會回家看看他們,給他們買些吃的,陪他們聊聊天,我覺得很快樂,那麼他們也一定很快樂,因為他們喜歡自己的子女在身邊。那麼我覺得你也可以像我這樣去嘗試嘗試!

王曉鳳~鄭州師範



王曉鳳30

親情,是人一輩子都無法割捨的感情,只要都真心相待,是不會疏遠的。

很多事,要去換位思考,親情可以是最濃烈的,也是最敏感的,因為是至親的人,所以心裡會格外怕去傷害,所以有可能太過分的在意,反而變成了疏離。



很多人,是不擅長外露感情的,但是親人之間講的是真愛,默契,所以,就算有了疏離,不要去在意已經發生的,而是盡心去挽回彼此的親近感,因為彼此都是生命裡唯一,不會再有的至親,哪有誰對誰錯的啊?只念親人的好,只要你能做到,他們就一定能感受得到的。



拿自己而言,多年在外,曾經試過兩年才回去一次,可是完全沒有絲毫的疏離,那種血濃於水的至親之情,只會越來越深的。每次回去,缺什麼給添什麼,幫父母洗洗廁所,整理打掃廚房,做自己拿手的菜給他們吃,哪裡還會有隔閡而疏離的啊!

親情,是沒得計較的一種天賜緣分,好好珍惜吧!


歐陽小姐蓮笙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選擇孩子長大之後慢慢疏遠孩子,一個是儘量不給孩子添麻煩,老了選擇養老院養老,第二個就是感情逐漸疏離,這樣的話父母離世孩子不會太痛苦,不希望孩子想念,三是這種疏離會讓孩子在自己成人立業中完成真正的獨立,我的孩子長大成家之後我會選擇逐漸疏離的,孩子有孩子的生活,需要我幫忙一定會幫,但會從孩子的生活中逐漸淡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