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波蘭邊界是如何制定的?

年糕63

聽上去這像一個歷史問題,但實際上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問題。因為蘇波邊界的劃分是建立在軍事實力的強權之上,是對中歐700年曆史的強制性逆轉。這所謂的的700年曆史是指德意志、波蘭兩個民族自13世紀開始的向西征服、殖民的過程,這二個過程中俄羅斯人(斯拉夫人)一直都是受害者,但是無論如何兩個民族的感情都無法接受二戰之後的蘇波、波德邊界。

藉著斯大林格勒、庫爾茨克兩次大規模會戰的勝利,蘇聯紅軍迅速解放了烏克蘭、白俄羅斯全境,在1944年7月紅軍到達戰前的邊界“布格河-維斯瓦河”一線,這時候波蘭流亡英國的政府出現分裂,一部分人不再堅持將東部邊境恢復到戰前,另一部分人則堅決不向蘇聯屈服。而斯大林扶植的波蘭共產黨人已經接受了東部邊界的既成事實,和英國境內的妥協派一樣轉而謀求西部邊境的最大化。

雅爾塔會議期間羅斯福和丘吉爾為了保持和蘇聯的盟友關係,雙雙向斯大林妥協,此時的斯大林也是見好就收,他同意取消蘇德瓜分波蘭的“裡賓特洛甫-莫洛托夫線”,轉而承認英國人“寇松”和“克里孟梭”劃定的“寇松線”,同時還願意在這條邊界上做出幾公里的讓步,前提還是蘇聯獲得波羅的海的永不冰封港口“哥尼斯堡”也就是東普魯士的一半面積,一次雅爾塔會議就基本確定了蘇波戰後的邊界,在美英蘇三國之間存在爭議的就只有波德邊境問題了。

會議上倔強的丘吉爾還是希望為波蘭爭取更多的領土,他最後的讓步是要求蘇聯將蘇波邊境最南端的“利沃夫”地區讓給波蘭,這就等於給波蘭方塊狀的版圖增加了一條尾巴,但是斯大林也看中這裡的石油氣資源堅決不肯讓步;而此時的羅斯福也不傻,他同樣希望蘇聯所要的不要太多,更是處於拉攏美國境內700萬波蘭後裔選票的目的,推動將此事擱置再議。而不久之後羅斯福逝世、丘吉爾被“艾德禮”首相取代,新總統杜魯門更是一門心思促使蘇聯參戰攻擊日本,這時候失去支持的波蘭只能認命了。


利刃軍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人的眼裡,是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開始的。

1945年8月16日,蘇聯與波蘭簽訂條約,承認了現在的邊界。可以說,波蘭的邊界問題,貫穿了二戰的始終。蘇聯將實力作為實現國家意志的有效載體,將不合法的,變成了合法的;將不可能的,變成了可能的。

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後,在歐洲歷史上消失了123年的時間。

直到1918年,二戰結束,波蘭復國。波蘭復國後,立即與經過十月革命建立的蘇聯發生了戰爭。前期波蘭勢如破竹,後來蘇聯的幾個騎兵軍一直打到了華沙城下。1921年,蘇聯和波蘭在英國外交大臣寇松的斡旋下,簽訂了邊界條約,沿著布格河劃分波蘭與蘇聯的邊界。結果波蘭在華沙城下,打贏了。然後波蘭不認賬,又開始打蘇聯。最後,蘇聯被迫簽署了《里加和約》,同意按"寇松線"來劃分蘇波邊界,並且將"寇松線"以東1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即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割讓給波蘭。

波蘭鬧的歡,西邊打德國,東邊欺負蘇聯,號稱:平獨鎮露大波波,一時風光無限。

1939年9月1日,德國人進攻波蘭。9月17日,經過觀察,無毒無副作用,蘇聯派兵進入波蘭,在波蘭中部的布格河、散河與德軍會師,並簽了一系列友好條約,約定瓜分波蘭是蘇聯和德國的事,其他國家都不應該插手。這個時候,蘇聯與波蘭的邊界,基本沿著寇松線,更偏西,多佔了一點土地。

波蘭組建了流亡政府,對蘇聯和德國侵略佔領波蘭的領土,提出抗議。蘇聯的回應是,不理睬波蘭,1940年進攻波羅的海三國,併成功將他們併入蘇聯領土。此時的英法陷入與德國的苦戰,自顧不暇。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到1941年底,蘇聯在莫斯科終於抗住了德軍的一波流,但是勢如累卵,一點也不能大意。斯大林同意與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蘇聯有兩個打算,第一,此時的蘇聯急需國際支持。第二,在蘇聯國內的波蘭人,也被蘇聯認為是可以被利用的力量,解決蘇波邊界問題,能夠更好的動用這些資源。蘇聯也提出了,戰爭結束後,波蘭的領土應該往西。

波蘭這時如果同意談判,應該可以要回寇松線以西的土地,大約20多萬平方公里。

波蘭流亡政府的首腦卻認為,應該再等等,讓蘇聯與德國拼的兩敗俱傷,這樣波蘭的領土不僅在西部能夠有所擴張,在東部可能還能再擴大一點,甚至半個烏克蘭都可能要的下。卡廷事件的爆發,讓蘇聯和波蘭的關係跌到了谷底。

波蘭人胃口大,讓蘇聯人失去了耐性。

到了1943年,蘇聯已經基本不存在亡國之憂了,對波蘭的邊界問題,又提出了以寇松線為基礎,並將波蘭整體向西擴大的方案。

蘇聯已經不同意將西烏克蘭、白俄羅斯劃給波蘭了。

英國在這件事上,具有很大的發言權。在西歐,法國已經被打殘,只有英國能夠與蘇聯掰扯一下勢力範圍。因為希望蘇聯能夠更多承受德國的軍事壓力,英國可以少死一點人,而英國又不像美國那麼財大氣粗,可以給蘇聯軍火物資,只好慷他人之慨,勸說波蘭接受蘇聯人的要求,大家一起打德國鬼子。

波蘭人不管誰上位,都沒有接受蘇聯的要求。

時間來到了1944年,蘇聯紅軍已經打到了寇松線附近,再往前,就是波蘭、德國和整個西歐了。英國人恐懼蘇聯的戰爭實力,並且想盡早將蘇聯在戰爭後的勢力範圍控制下來,因此,極力主張波蘭立刻接受1939年9月17日邊界線。

波蘭流亡政府再次沒有接受。

1944年,蘇聯在國內扶持了一個波蘭社會工人黨,並且將他做為談判主體,讓這個黨建立了波蘭的政府。這時的波蘭政府,就完全按照蘇聯的意志來描述蘇波雙方的邊界了,基本承認了1939年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後佔據的土地為蘇聯的固有土地。

1945年4月,斯大林鑑於歷史上,歐洲進攻俄國,都是走波蘭走廊這條路,因此他們認為應該讓波蘭成為了一個親蘇的政府,並且這個政府還足夠強大、民主,能夠關閉這個走廊。而且,還應該讓這件事情,成為德國與波蘭不可能變成同盟之類的釘子。所以,力主將德國在奧得河以東的土地,都給波蘭。然後把寇松線以東,包括利沃夫在內的土地都給蘇聯,波蘭整體向西平移200公里。

美國人很生氣,不同意這麼對待德國,不符合大西洋憲章。但是當時歐戰結束在即,斯大林進攻柏林已經箭在弦上,而且美國還指望蘇聯在歐戰結束後,進攻日本。而英國人更關注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勢力範圍的劃分,對波蘭反而不是特別在意,也有意在這個方面讓步。

已經不可能拿回寇松線以東的土地的波蘭人又跳出來,說,如果西方大國不能接受這個做法(主要是波蘭要獲得德國奧德河以東的土地的事),對於在二戰中做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的波蘭人民,是不公正的,也是危險的。

最後,蘇聯人在奧德河、尼斯河一線以東,將這些土地都交給了波蘭人。

波蘭的現代國家的疆界,就此成型。

由此可見,隨著蘇聯在二戰中的實力增長,蘇聯對波蘭邊界的國家意志,逐漸為世界各大國所接受。戰爭本身具有無理的破壞和有理的重建兩種作用,而且還具有完成從前者向後者轉化的特殊功能。蘇聯1939年9月17日進攻波蘭,是無理的破壞,沒有理由獲得承認;1945年波蘭邊界的重塑,是有理的建設,獲得了主要國家的承認。同時,寇松線以東,包括烏克蘭重要的工業基地利沃夫,都被劃給了蘇聯,也屬於有理的重建的一部分。

這個也是烏克蘭危機到現在,東部親俄,西部親西方,兩派勢同水火的原因由來。

從波蘭的領土變遷,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戰爭法則唯一認可的東西,只有一個:實力。

因為有實力,蘇聯讓波蘭吐出來一大半國土。

因為實力,蘇聯讓波蘭奪取德國一半國土,德國的龍興之地都被割走了。

因為實力,蘇聯讓德國與波蘭因為領土問題成為仇敵,再也不能聯合,蘇聯得到了土地,也得到了戰略緩衝和盟友。

現在的波蘭,一個勁的往西方靠攏,恐怕蘇聯也是始料未及的。當然,蘇聯現在也早已不存在了。

1990年12月22日,波蘭流亡政府第七任總統親手將珍藏的國璽、憲法及國旗重新交給波蘭人民,波蘭才算是真正獲得了完全獨立。

在波蘭,二戰結束於1989年。這可能也是一個弱小民族的悲哀吧。

國人當自強。


而知而行


戰後波蘭邊界的劃定,還要從“雅爾塔會議”說起,在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大巨頭首腦一致認為,喪失東部土地的波蘭應該得到西部土地的補償。丘吉爾和羅斯福同意波蘭西部以奧得河為界,對斯大林所倡導西部疆界擴展到西尼斯河,則認為根據不足。由於意見的分歧,西部邊界問題在會議上被擱置。在三國首腦意見分歧的背後,是他們對戰後東歐勢力範圍安排的思考。



首先,斯大林的倡議是出於維護蘇聯自身的利益。30年中,蘇聯人兩次目睹自己的祖國橫遭德國的蹂躪。國家安全高於一切是戰後蘇聯人所追求的崇高目標。波蘭是西方進攻蘇聯的必經之途,德國人的兩次入侵都借道波蘭。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坦言相陳:“對俄國來說,(波蘭)不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生死攸關的問題”。但是,他也深刻地認識到,波蘭人不可能屈膝服從蘇聯的利益。蘇軍解放波蘭的事實也無法消除近五百年的歷史積怨。惟一能束縛驕傲的波蘭人只有奧得—尼斯河國界。奧得—尼斯河以東的土地曾經是波蘭的領土,但那是非常古老的歷史傳奇。德國人在那裡生活長達七百年的歷史,卻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奧得—尼斯河以東的土地又是在德國戰敗屈辱的形勢下為弱小的波蘭收復。利用這一極具爭議的領土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波蘭人將不得不依靠蘇聯的力量來抗衡德國的領土要求。可以說,奧得—尼斯河也是蘇聯人第二條安全線。斯大林不僅支持奧得—尼斯河為波蘭的西部邊界,而且還佔領東普魯士的不凍港哥尼斯堡。這樣,波蘇兩國在反對將來德國領土的要求上有著共同的利益,這共同的利益反映出斯大林在將來的東歐問題上用蘇波合作取代傳統的俄普聯盟。在歐洲近代史上,沙俄和普魯士是維持歐洲舊秩序的中流砥柱。1939年,斯大林恢復歷史悠久的俄普合作精神,共同瓜分波蘭。但1941年德國的突然襲擊在他的內心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斯大林對戰後的蘇德合作喪失信心。他利用二戰中蘇聯在東南歐取得的軍事優勢來實現斯拉夫人大聯合。波蘭是西斯拉夫人強國,也是斯大林戰後主要的合作伙伴。從這一點上講,斯大林也要維護波蘭的西部利益。1945年初,蘇聯紅軍解放波蘭西部地區後,斯大林把西部地區的管理權轉交給波蘭臨時政府。1945年3月,波蘭臨時政府宣佈在西部地區成立5個新省,即馬祖爾、上西里西亞、下西里西亞、波莫瑞和格但斯克,同時鼓勵中、南部的波蘭人向西部移民。因而,在波茨坦會議前,波蘭首先完成對西部地區既成事實的佔有。



英國一向奉行傳統的歐洲勢力均衡政策。戰後,德國戰敗,面臨肢解。法國一蹶不振。蘇聯成為歐洲大陸的惟一強國,改變了歐洲的整個局勢。1945年5月11 日,丘吉爾在致杜魯門的信中寫道:“波蘭將完全陷入俄國人手中。俄國人所控制的地區還包括:德國佔領區、波羅的海各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的一大部分、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這是歐洲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而且,東南歐國家在蘇聯的影響下,紛紛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丘吉爾感受到戰後共產主義的威脅。德國是將來反對蘇聯勢力向中歐滲透,維持歐洲勢力均衡的中堅力量。因而在波蘭西部邊界問題上,他儘可能阻止蘇聯的勢力西進,阻止波蘭獲得太多的德國領土。



對於美國人來說,戰勝德國後的首要問題是結束對日戰爭。杜魯門在回憶錄中寫到:“我最迫切的心願當然是要說服俄國儘快參加對日戰爭”。同時,美國仍希望維持戰時美蘇友好合作的關係,能在聯合國範圍內實現大國之間的永久合作,共同承擔戰後維持和平的責任。因此,波蘭西部邊界問題是美國所考慮的世界性問題中的次要問題。


英國和蘇聯的互不信任引發在波茨坦會議上對波蘭西部邊界的激烈爭論。丘吉爾堅持以奧得河為界,其理由是:

第一,對波蘭來說,從德國取得如此多的領土對他沒有好處。“如果把波蘭鵝塞進那麼多的德國飼料,使它得了消化不良症,那將是可悲的”。第二,過多割佔德國土地會使德國的經濟陷於困難。因為德國東部是德國人賴以為生的產糧區。同時,對負責佔領西部和南部地區的西方大國也是極其沉重的負擔。第三,這會使西方大國擔負一項大規模人口遷移的嚴重的道義責任。


斯大林堅決要求以奧得—西尼斯河為界。第一,波蘭應當得到西部土地的補償。第二,奧得—尼斯河以東的德國人已經逃離,波蘭人正前往那裡定居。第三,由於蘇軍不能既進行戰鬥,又建立行政機構,所以,蘇聯讓波蘭政府執行該地區的管理職務。



波蘭代表團在會議上陳述其獲得西部地區的理由。

第一,東部土地的喪失達18萬平方公里,而將獲得的西部不超過10萬平方公里。因此,戰後波蘭土地仍損失8萬平方公里。第二,波蘭在戰爭中遭受空前的浩劫。“600多萬人喪失生命,佔全國總人口的22%。國民財產損失佔國家財產損失總數的35%,工業企業被破壞60%到70%,農業的損失為35%,首都華沙淪為一片廢墟”。工業發達的西里西亞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迴歸,有助於戰後波蘭經濟恢復和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第三,奧得—尼斯河是波蘭被雅斯特王朝的歷史邊界。西部地區的收復有歷史的根源。第四,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波蘭需要以自然邊界來劃分波德邊界。所以,波蘭人認為奧得—尼斯河以東土地的迴歸是理所當然,情所難免的。


波茨坦會議期間恰是英國大選時期。新上任的英國首相艾德禮取代倔強的丘吉爾後,波蘭西部邊界的討論出現緩和。7月31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提出,鑑於波蘭在蘇聯的同意下,正管理著這一大片土地,三大國同意由波蘭臨時管理,以便他們不再就這問題發生爭執,但領土的割讓留待以後的和會解決。這項建議得到了三大巨頭的認可。


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在波茨坦會議上商定:“三國政府首腦重申他們的主張,認為波蘭西部邊界的劃定,應待和平會議解決。三國政府首腦同意,在波蘭西部邊界最後劃定前,以前德國之東部領土,即自史溫曼德以西之波羅的海沿奧得河至尼斯河西段匯流處,再由尼斯河西段至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包括經本會議決定不歸蘇聯管轄之一部分東普魯土和以前之但澤自由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



戰後波蘭東西邊界的確定,急劇地改變東歐七百年曆史。自古以來,東歐就存在德意志人和波蘭人向東征服和移民的浪潮。幾個世紀積累的民族征服和擴張造成東歐民族界限犬牙交錯的複雜局勢,由此產生領土糾紛、民族戰爭、宗教排斥和文化衝突,從而使東歐成為滋生強者凌辱弱者的溫床。18世紀末,俄、普各自打著“解放被壓迫的兄弟”和“保護被欺負的臣民”的旗幟,瓜分波蘭。1939年,希特勒以但澤問題為藉口,斯大林以“解放西烏克蘭人和西白俄羅斯人”為幌子,聯手瓜分波蘭。



東歐盤根錯節的歷史淵源和理不清、剪還亂的民族關係是多次戰爭的根源。蘇、美、英三大國提出以民族自決的原則來解決歷史的遺留問題。換另一種方式說,它也是一筆勾銷七百年的歷史,德國人回到德國,波蘭人居住在波蘭,東歐的歷史重新返回12世紀前的原狀。也許這是民族自決原則下較合理的安排。畢竟脆弱的東歐無法承載如此之重的歷史積澱。但是,粗糙、冷漠的理性把歷史積累的深厚感情置之度外,承擔歷史鉅變後遺症的是波蘭人民和德國人民。在隨之而來的冷戰氛圍中,領土的糾紛再次播下兩個民族不和的種子。圍繞奧得—尼斯河國界,波蘭和西德、蘇聯和西方各自採取不同的立場,導致波德兩國曆史的變化。 可以說,

戰後波蘭邊界的劃定,代表了東西方陣營各自的利益和冷戰的開始


鑑史明鏡

二戰後波蘭與蘇聯曾做了交易,將蘇聯與波蘭邊界線北段向西推進了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在北段波蘭做了領土讓步。但在波蘇邊界南段邊界線向東推進了一段距離,也就是蘇聯在波蘇邊界進行了領土讓步。但邊界線的基礎來自於一戰後形成的“寇松線”,只是做了一些改動而已。波蘇這次領土交易曾引起蘇聯境內烏克蘭共和國內的“烏克蘭民族軍(鬧獨立的”班德拉分子”)的不滿,他們大肆屠殺迂入該地區(原屬烏克蘭)的波蘭人,而波蘭人又有組織地報復屠殺並趕走烏克蘭人。這樣的事情一直持繼到1959年烏克蘭的民族軍被蘇聯內務部隊徹底打垮才得以消停。


duh23333

與德國向左轉齊步走,恢復了之前的寇松線,將蘇波戰爭中割給波蘭的土地全還給蘇聯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贏家隨意分割唄,集體是,蘇聯不願意歸還1939年侵佔的波蘭領土,於是在地圖上把德國領土割讓一部分補償給波蘭,蘇聯間接侵佔德國領土,就是大哥吃的肉都消化了,這塊肉咬的是小弟左腿上的肉,小弟不舒服了,於是大哥把那敵人的肉割下來一塊補償一下,就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