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去,你是否真的学会放下?

文/依云

面对失去,你是否真的学会放下?

01

我们这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去,比如失恋、离婚、亲人远离或死去、失业、失去友谊……这些,都会让我们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面对失去,如何走出痛苦的困境,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必备的人生技能。

《心的重建》一书中,把人的伤痛分为了五个阶段,

即否认、生气、挣扎、抑郁和接受。

就比如,

当一个正常人突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

一个女人突然被丈夫抛弃;

一个家庭突然因为意外失去顶梁柱;

每个人都会历经这五个阶段,无论你怎样痛苦,都无法改变既已发生的变故,到最后都要接受现实。

如果把世上的失去分类,不外乎有三大类别,

第一种是复杂的失去;

如果家里有一个90岁的老人逝去,或者孩子远离家庭去遥远的国度求学,这都是生命规律的正常失去,不属于复杂的失去,而意外或者人到中年得了绝症或者老年丧子就属于这种失去的范畴。

第二种失去是事态未名的失去;

就是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比如在等待检查结果的病人,比如婚姻中经历背叛后的犹疑,因为不知道自己会离婚还是会将婚姻继续,所以那些不可知的未来会让我们的心灵备受煎熬。

第三种是被剥夺的伤痛;

就比如同性恋者的失恋,本来就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恋爱关系,这种痛苦说出来没有人能理解,还比如患了不孕不育症,经历流产之类,因为羞于启齿,所以痛苦无处倾诉,这都属于被剥夺的伤痛。

无论伤痛源自何种失去,我们都要用平和的心态,找到疗愈心灵的方法。否则,伤痛就会因为被搁置的太久,让我们的生活蒙上消极而悲观的基调。

02

面对失去,你是否真的学会放下?

如果失去的痛苦普遍存在,那么它的疗愈之道也会有规律可循。

我们不妨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大的水槽,把水槽里的水比喻成爱或情感。

如果你的水槽是空的,当别人给你注入大量爱或情感的水流时,你会强烈的感受到爱情的来临,当这股水流有一天突然流失,你的水槽又变成空的状态,对方的离开就会让你撕心裂肺的痛苦;

而如果最初你的水槽就已经有了百分之八九十的水,别人的加入,只是让你的水槽变得更满,这时候别人对你的伤害就是非常有限的,你无需去绑定或者依赖对方,当别人抽身离去时,你就不会那么痛苦。

所以,当你的伴侣或者朋友不能给你带来快乐时,就无需再在这样的情感里纠缠或勉强。

想起来前几天自己经历的一个小插曲,

后来,我在书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生活会考验我们,会安排一些矛盾的人和我们相遇,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想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无需对别人做出评判,但是我们要给自己自我肯定,

“我吸引的是那些想和我在一起的人”。

于是,我忽的释然了。

当然,我的这个小插曲甚至连友谊都算不上,但是它却整整折磨了我两天。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感情里付出很多,当对方不再对自己的爱有所回应时,内心会经受怎样的痛苦。

而自爱,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支持,释放自己的痛苦,去感受它,要相信所有的分手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生。

03

面对失去,你是否真的学会放下?

有人把婚姻定义为,

“得到一个人,失去全世界。”足见婚姻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

可是当你失去了全世界得到的这个人有一天也转身离去时,你又该如何度过余生?

还记得之前单位有一个库管大姐,当老公因为有了外遇向她提出离婚时,她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孩子才刚刚升入初中,娘家父母也早已故去,这个曾经一度依靠的男人却是那么决绝,不管她怎么阻挠和哭泣,最终还是离开了她。

通常,当一段婚姻结束,我们大多会去找对方离开自己的原因,要么自责、要么憎恨对方,我们总是尝试寻找对方疏远自己的蛛丝马迹,其实,这样的尝试只会让自己更受伤。

因为这些蛛丝马迹会让你在脑海里不断复盘对方的背叛。

追究对错不重要,对错在这段失去里也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所有的过错都在对方,你又能有多少扭转这场婚变的胜算?

要明白,即便我们曾经爱过彼此,但婚姻并不意味着永恒。

要相信,无论他与你的婚姻维持了多久,它都是成功的。

因为,离婚是一段结束,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新的开始。

把生活中的变故视作改变自己的机遇,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接受离婚的现实,原谅他人,允许自己感受伤痛,告诉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到孩子身上,当我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和成长,也会慢慢淡化痛苦。

要坚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整,只要走出当前的伤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要知道,你的目标不是处理伤痛,而是去看到未来更多幸福的可能,并让自己有能力迎接下一段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情感。

这样的语言虽然很鸡汤,可是在某些绝望的时刻,却可以成为我们那一刻的精神支撑,陪我们一起对抗那些黑暗的时光。

04

面对失去,你是否真的学会放下?

对于伤痛的解读,人与人之间是有千差万别的。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很快的从痛苦中走出来,有的人却一直都痛不欲生。

这就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了正确的方法,我们就能缩短伤痛的时间。

书中举了一个事例,一个妈妈送六岁的孩子上了校车,小朋友在车窗的玻璃上画了三颗爱心,并对妈妈说,“我爱你”,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却让那一刻成为了他们最后的诀别。

一个疯子在这一天突然闯入学校,并疯狂的对孩子进行了枪杀,这个孩子也被无辜的枪杀了。

他的妈妈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终日活在内疚和自责当中。她无法原谅自己,更不愿意走出失独的痛苦。

因为,她觉得如果自己过的快乐就对不起死去的孩子,在我们的意念里,走出来就意味着对亲人的背叛,意味着我们忘记了亲人的离世。

还记得电影《素媛》里的那个妈妈,当她坐到瘫痪的女心理师面前,女心理师告诉她,

她的女儿曾经也有过和素媛一样的经历,女儿在16岁那年,因为无法走出被性侵的阴影,自杀了;女儿的离去让女心理师一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于是有一天她开着车冲向了河面,虽被人再度救起,却只能一辈子在轮椅上度过;

当再一次面对自己鲜活的生命时,她决定放下过去,她决定用爱来解读自己的伤痛,于是开办了“小葵花工作室”,希望帮助更多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走出心灵的困境。

所以,

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不再被痛苦绑架,而是为爱而继续活着的时候,我们才能实现心的重建。

最后,以文中的一段话做个结尾,

生命自有其真谛,生命往往不以你期望的方式展开,而是有自己的节奏,生命总是充满迂回曲折,它不会让你的生活安安静静的度过,生命给予你从未期望过的挑战和改变,一旦你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些改变的痛苦,接受这些失去,并且克服这些伤痛,你就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每一次改变或者失去都是走向另外一条轨道的过程,学会发现失去当中的意义,只要能不断肯定自己的价值,就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机遇,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