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眾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為什麼?

鳳凰島老狼

你肯定看過魯迅的小說《藥》吧?

小說中,貧苦農民華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聽說用饅頭蘸血可以治癆病。有一天,殺革命黨夏瑜,華老栓就把辛辛苦苦攢的錢給了行刑的劊子手,那饅頭蘸了夏瑜的血。其實,革命者夏瑜正是為了推翻舊社會,解救華老栓們於水火,不幸被華老栓們蘸了饅頭。這就是愚昧的庸庸碌碌的百姓。

魯迅先生自己也說:“《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是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卻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

從這點上,你就知道為什麼“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眾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這是為什麼了。經過清朝267年的異族統治和愚民教育,廣大老百姓只認識一個皇帝,覺得有個皇帝是天經地義,推翻皇帝的統治是大逆不道,就是亂民,是叛亂,是犯上作亂。“戊戌六君子”雖然只是讓皇帝變法,圖強革新,但對於那些保守老派的官員和百姓來說,這也是不可接受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奴才的日子過慣了,不讓做奴才根本就無所適從。

所以,那些百姓才會在菜市口對著鐵籠裡的六君子們扔雞蛋、拋菜葉,恨不得生啖其肉。其實,他們並不是與六君子有深仇大恨,就是看熱鬧,起鬨,是看客而已。

譚嗣同對這點就看得很清醒,他說:“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變法還沒有人流血,請自嗣同始。”這就是我以我血薦軒轅!


迷樓

“戊戌變法”是一場血淋淋的幻想破滅教訓,隨著慈禧太后一聲令下,維新派人頭落地。我想有一句話可以總結原因:戊戌六君子,是下個時代的正義,當時舊時代的反叛者。



戊戌六君子(圖示)


其實,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一個道理:歷朝朝代的統治者,都會標榜自己政權是正義的,是絕對權威的,是國家正義的化身。

統治者們為了令被統治下的勞苦大眾,形成這一“認知”,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從精神上和行為上,曠日持久、不間斷的給大眾“洗腦”。

這種“洗腦”一旦久了,經過幾代“薰陶”,洗腦也就基本成功了。人們就會從爺爺輩的“被迫認知”,到父輩的“主動認知”,而到了孫子輩已經幾乎“深信不疑”了……時間,是世間最可怕的武器。

如此一來,多數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會把一小撮“另類”反叛者,當成是破壞國家的極端分子,破壞了大家的“好日子”,認為這些人“離經叛道”、罪不可赦。

加之在統治者的強勢宣傳及渲染下,反叛者就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所以人們長期被洗腦下所根植的“忠君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於是人們咬牙切齒,恨不得生吃他們的肉……

在以上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看“戊戌六君子”慷慨赴義時,當時老百姓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康有為、梁啟超(老照片)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敗給了島國小日本,大清自稱“亞洲第一”的龐大北洋水師,一戰全軍覆沒!多年積攢的國家海軍家底,輸個了精光!


此後,西方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使本就落後的中國雪上加霜。在這種“迫在眉睫”大的背景下,國內變法圖強的呼聲強烈,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誕生了!

在光緒帝支持下,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大臣,發動了“戊戌變法”,大刀闊斧,勵精改革。變法觸動了權貴守舊勢力的利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發動了“戊戌政變”,全面封殺變法。結果:光緒帝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斬菜市口……

這一場變法救國運動,僅僅持續了103天,就宣告流產了……所以也叫“百日維新”。尚在稚嫩期的“戊戌變法”,被頑固強大的舊勢力,扼殺在“搖籃之中”。



當“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處斬時,法場圍滿了人頭顫動的百姓,當時人們眼神鄙視、憤怒的向六君子扔爛菜葉、吞唾沫等,指指點點、詛咒聲、唾罵之聲不絕於耳,恨不得生吃了這些“反賊”的肉……



“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目光掃視人群,傲然挺立,失聲大笑,留下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行刑前向人群說大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峰子奇觀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協和廣場上,二十臺斷頭機一字排開,執行斷頭刑,廣場上人頭攢動,歡呼鼓掌聲不絕入耳。不管是吉倫特派被殺還是雅各賓派被殺臺下民眾歡呼、鼓掌都一樣起勁。魯迅小說“藥”中幸亥革命志士為驅除革達虜光復中華,而滿清政府斬殺,而圍觀民眾竟爭先恐後地用烈士的鮮血浸泡饅頭用來治澇病!這就叫愚民而且數量龐大,你勝利了,他們可以圍著你歡呼雀躍,你失敗他們仍圍著刑場看你處死,這愚民在任何社會都永遠存在。


冀傳仁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斯德哥爾摩效應。

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比如,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這個名字源於1973年8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Norrmalmstorg中心的銀行搶劫案,持槍歹徒挾持幾個銀行職員於保管庫裡,六天後,人質被警方解救出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離開保管庫後,幾名人質反而將劫持者掩護起來,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此後甚至拒絕提供不利於綁匪的證詞。更為離奇的是,其中一名女人質還由此愛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獲釋後就要嫁給他。

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

比如美國的一起綁架案,持槍歹徒綁架了幾個女性,押著他們和警察對抗。在轉移人質期間,警察曾經做過圍堵。奇怪的是,人質竟然和歹徒一條心,對救援的警察大吼大叫,甚至扔石頭砸警察,掩護歹徒順利突圍。

清末的愚民們,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患者。

魯迅小說中,革命者夏瑜為了救國救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結果愚民們反而對他破口大罵,甚至用夏瑜烈士的鮮血治病。

道理都是一樣的。


薩沙


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歷代帝王想要的絕不是得到民心這麼簡單,而是想要掌握民心。誰掌握了民心,誰就得到了天下。

帝王們追求的不是讓民服從,而是讓民順從。滿清入關後,因為滿人在漢人心目中是異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滿人的入關,引起了漢人強烈的反抗,期間清政府通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大興文字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血腥手段維護統治。但是漢人並不畏懼這種血腥的手段,反抗一直持續到清政府結束統治。



清政府的第二個強大的地方在於能掌控社會意識形態,掌控或有不妥,可以說是把握。清政府曾重用漢人維護統治,根據這些漢人,制定降服漢人的政策,一定的程度上,漢人為清政府的統治出力不少。而且這些漢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論資排輩,拉幫結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政府統治。


戊戌六君子就義,圍觀群眾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清政府這一政策的成效。不要怪當時的百姓,封建社會,讀書是世家子弟的專享,寒門貴子的出場率幾乎為零,民眾普遍文化程度低,民國時期,湖南省僅有一個半大學生,所以,不要對這群吃瓜群眾橫加指責。因為他們實在不明白變法是什麼意思,只有一個意識,那就是這六個人試圖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而且此次變法內容涉及到普通民眾的實在是太少,幾乎沒有土地參與的事份兒,這也是民眾參與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言有章


言有章

集體宰殺活羊時,不管被宰的那隻羊鬧出多大的動靜,哀嚎或反抗掙扎,其他在場的羊卻都很紳士,或漠然置之,或反芻吃草,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超然態度。

這種公開的行刑方式,古代叫做“棄市”,在最最熱鬧的菜市口或其他繁華所在,

“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完美的從眾心理!有了出色的暴君,何嘗不能量產出色的暴民!

比羊還不如,觀斬的人群,多半還會積極互動,鼓掌歡呼、口水與爛菜葉齊飛,倘若運氣好,見到凌遲的盛舉,還會“食其肉”或者搞點人血饅頭,哪怕合理支出一些費用。

我屬於眾人中的一份子耶,而不是臺上腦袋等著被砍掉的那一位,這是多麼值得欣慰乃至慶祝的一件事!

不容國人專美,古代歐洲的觀刑儀式更是盛大,作為一項傳統節日——英國的“行刑日”那天每每引來幾萬人觀看,狂歡嘉年華散場之後廣場上往往會留下上百具被踐踏而死的新鮮屍體。

統治階級的用意自然是震懾,到了底層民眾這裡,卻被曲解成全民的盛宴,這何嘗不是民眾對統治者的絕妙反擊——愚民的措施當然也可以被用來愚君,互相欺騙嘲弄,誰不會?

但若就此把聖裁判斷成民意,簡直如同阻止我等吃瓜百姓觀看車禍現場一樣螳臂當車。


歷來現實

相信官方公佈的信息的愚民還是很多的。戊戌六君子,沒有媒體美化宣傳,更沒有御用文人吹捧。甚至很多愚民連當時世界的情況都不瞭解。不瞭解狀況,只是人云亦云。當圍觀群眾而已!再說當時資訊不發達,獲得消息的渠道只有官方公佈的信息。現在都有不少的腦殘,更何況以前的知識,教育,人文環境了


走路的黃瓜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多數人是盲從的。林肯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一些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真的是這樣嗎?未必!

我們今天去看周滅商之戰,依然迷霧重重。紂王如果真像傳說中的那樣無道,自詡有道的周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一場。何必趁紂王在討伐東夷的時候背後捅刀子。你不是說紂王無道,人民都不支持他嗎?怕什麼,堂堂正正的打一場唄。

東夷作為諸夏共同的敵人,紂王討伐他們,周作為紂王的臣子,你不去從旁協助,居然還在背後掣肘是做何道理。

商紂是第一個把諸夏的疆域擴展到江淮一帶的人。一個昏庸無能的帝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我們看尚書中列舉紂王的罪狀總共有六條:其一,酗酒;其二,不用貴戚舊臣;其三,用登用小人;其四,聽信婦言;其五,信有命在天;其六,不留心祭祀。

其實總結起來也就是紂王不用貴族,另外說明一點有記載紂王用人是不看出身的。這一點來說紂王簡直是非常進步的。然後就是聽信婦言,先說一下在夏朝用婦女管理朝政是很普遍的。商朝也是,最著名的就是婦好。之後紂王的罪狀就依次遞增,直到變得十惡不赦。謊話說的多了自己都信了。

袁崇煥被處以凌遲的時候,百姓也是這種德行,恨不得生啖其肉。但是今天來說談論這件事孰是孰非依然沒有結果,何況清朝的人呢?

只能說很多人缺乏思辯能力。這其實沒什麼可笑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漁耕樵讀

大清的統治者從入關那天起,就在考慮一個問題,怎麼才能讓大清延續億萬斯年,前幾代皇帝認為殺掉那些不聽話的,用高壓政策和恐怖屠殺來震懾民間。起初收穫不錯,但越來越發現,殺是殺不完的,嚇唬呢,也只是嚇唬住大部分,總有些人似乎從生下來就是反清的,這就讓清政府很頭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這麼多人聽話服從朝廷的管理呢?

這個問題在乾隆時期得到了突破,乾隆皇帝總結了先輩們的做法,終於發現,想要控制天下的億兆生民,鎮壓雖不可少,但終有一些不怕死的要造反到底。要想徹底控制人民,最重要的是控制他們的思想。於是,乾隆開始了他的一系列操作:

一是繼續加壓,大興文字獄,凡是影射大清不好的文化產物一律封禁銷燬,凡是這類文化產物的作者寧可枉殺一千不可錯過一個。

二是,加大宣傳,無論是上層人士所讀之書,還是下層人民所聽之戲,都是經過官方修改或是重造,不僅將大清的負面評價消除,還要樹立大清的光輝形象,讓天下人都覺得大清是正統江山,大清的統治是最優秀的。誰要造反就是要破壞你們的好日子,誰要造反就是去搶你們的飯碗子。大量的愚民政策,培養出了大量魯迅先生筆下所謂的精神麻木之徒,幾代人的意識中深深地刻著,熱愛大清就是熱愛生活,誰反大清,誰就是逆賊。

經過將近一百年的堅持,愚民政策終於起到了作用。

戊戌六君子被大清官方渲染成了十惡不赦,意圖顛覆國家政權,陷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逆賊,這些麻木不仁的順民們看到逆賊被抓,心中被大清樹立的所謂的正義和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那麼他們能表達這種正義的方式,就是唾罵,在極度憤恨中說出一些臣等恨不得生食諸賊之肉的“豪言壯語”來表達一片所謂的“忠君愛國”之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白話青史

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場菜市口斬首,譚嗣同問監斬官:“變法強國何罪之有?為何不審而斬?”監斬官怒喝:“爾等亂臣賊子,何須辯解,死有餘辜!”實際上監斬官的態度已經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態度。六君子開刀問斬老百姓並沒有兔死狐悲的感覺,反而多是幸災樂禍的叫好之聲。

中國皇權政治,實際上核心思想就是“愚民”,從獨尊儒術的“三綱五常”,到明朝“八股之風”,清朝的“文字獄”,其核心思想就是皇權神授,要忠於朝廷,而不是國家,皇帝的話就是神明之言,背叛朝廷就是“奸惡之徒”,從而達到桎梏麻木老百姓的思想。

明朝末年吃袁崇煥的肉,清朝末年給戊戌六君子扔白菜幫子,民國時期拿革命黨的血粘饅頭治病,其實都是一回事清朝滅亡,漢族許多老百姓抱著被割下的辮子哇哇大哭。本身已經說明老百姓是非不分到何種麻木不仁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