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對貴州的歸屬感怎麼樣?

白川宮

  

遵義方言以重慶話和川南一帶方言為基調,遵義人語言發音以川南為主如:宜賓、瀘州 每個字讀音基本相同,而語調基本承襲了重慶方言,所以形成了四川方言為主的市井生活方式,輕鬆,諧趣,幽默,言子兒,語言形容詞比較豐富。當然貴陽方言也是以四川方言為基礎的,但因貴陽方言還受到了雲南和湖南以及苗族語言的影響,所以貴陽方言是一個混合體。本來應該說三者合一貴陽方言應該更豐富一點,但從語言發展的角度,因為混合,為了方便溝通,所以語言變得簡練了,很多豐富的形容詞沒有了,而且受苗族語言的影響有很重的痕跡。


獨好

一直以來,遵義是貴州較早接受中原文化薰陶的地區之一,因為北面靠近巴蜀之地的重慶,因此,不管是口音、還是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和重慶都大同小異。

貴州,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個比較多元、包容的融合省份,貴州雖然建制於明朝,但一些淵源,可以從元代去尋找:元朝時候,貴州之地,處在湖廣、雲南、四川行省的交界之處,到了明朝,才設立的省一級的貴州承宣布政使司

,下圖黃色的部分屬於明朝貴州行省的區域。

可以看到,貴州的北部,也就是黔北地區,和四川行省捱得更近一些,而明代的貴州區域,更多的集中於黔中、黔南等地。

貴州歷史上作為中原地區入滇的重要通道,很多驛站、衛所都在這一條古道之上,有觀點認為,明代是為了強化君主對雲南的管控,設立了貴州這一承擔“特殊使命”的存在。

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是,這個地圖區域的中間,有一個凹槽,這個凹槽,就是播州宣慰司,這讓明代的貴州大致形成東、西兩塊區域,這“不符合明代貴州所需要承擔的主線任務”。

而播州宣慰司,歷史十分悠久,從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始設播州府。一直到明萬曆二十九(1601年)改播州長官司為遵義縣,屬四川遵義軍民府。

後來一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府才改隸貴州。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遵義,曾經屬於過四川,而重慶曆史上和四川的淵源很深,設立直轄市,也是在1997年,遵義、重慶、四川三個地區的聯絡很密切。

至於談到遵義的歸屬感,其實,歸屬感的認同,基於共同的價值、目標和利益訴求,要加強遵義對貴州的歸屬感,內因才是根本原因,也就是要加強貴州本身的吸附力,比如省會城市貴陽,如果城市首位度能夠和四川的成都一樣水平,那麼別說遵義的歸屬感,哪怕是貴陽對重慶的吸附力,都是很強的。

很多時候,內因決定外因,一個人,你只有自己變得強大,別人才會主動歸附你,歸附你才會獲得更大的利益,而不是選擇其他人,這個選擇就像市場交易,存在即合理,自願即公平。

如果讓貴州的省會城市貴陽,能夠更強大,城區面積更大,經濟更發達,人口、機會等方面都更多,那麼,相信對遵義的吸引力也會變得更大,那時候,遵義對貴州的歸屬感,也同樣會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