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窗式空调诞生于此,用的是军工技术

天鹅从这里展翅飞翔

管成成 李云胜 /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似乎距离他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在如今喧闹的城市中,来到老厂区也许更能让我们静下心,听听那个年代的故事,细细体会生活,在烦躁的一隅寻得一片安宁。

第一台窗式空调诞生于此,用的是军工技术

一、

说起“江淮仪表厂”,老合肥人应该耳熟能祥。从地理方位上来看,“江淮仪表厂”曾经就是长江西路与合作化南路交叉口的代名词。

可以说,那不仅是一个工厂的历史,它还承载了所从事的航空航天工业给合肥带来的引以为傲的荣光。

时光倒退到1962年,由合肥航空技校、六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和河南灵宝仪表厂等几家单位,在合肥成立了“国营江淮仪表厂”,专业生产军用飞机上的特殊设备。在那个年代为了祖国的建设,各地热血青年不顾物资匮乏,来到这座只有一条主干道,几乎没有工业的小城。

今年已年过八旬的丁老,就是这众多青年中的一员。

第一台窗式空调诞生于此,用的是军工技术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丁老记忆犹新:“那时候合作化路还是条窄窄的土路,周边都是农田和水塘,非常荒凉。交通也不方便,每次出去都要靠步行。大家居住的环境也恶劣,下雨的时还会漏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大家硬是用一双双手建起了这座享誉全国的知名企业。”

说起“江淮仪表厂”过往的辉煌,丁老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过去“江淮仪表厂”有条“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标语,那正是“江仪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江淮仪表厂”曾先后荣获中航工业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航空工业创建四十周年有重大贡献单位,安徽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等。应该说,“江淮仪表厂”的功劳簿,就是由像丁老这样一批批“江仪人”忘我奉献,追求第一而一笔笔书写上的。

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能源奇缺,我国以南北分界线确立了南北供暖分界线,并在苏联的帮助下在秦岭-淮河以北建造了完善的城市供暖系统,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一直延续此传统。

第一台窗式空调诞生于此,用的是军工技术

寒冬腊月,为了抵御严寒,北方人有暖气,空调就成了南方人必不可少的御寒法宝了。

说到空调就不得不提合肥天鹅空调器总公司,它是我国第一台窗式空调的诞生地,算是我们国家现代家用空调的鼻祖了。

作为一家老军工企业,面对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江淮仪表厂”响应国家号召,于198410月成立了国营江淮空调总厂,义无反顾走上了一条军工企业为国民经济做贡献之路。19937月,正式更名为天鹅空调器总公司。

王师傅年轻时就读于江淮仪表厂技校,毕业后直接进厂工作。后来由于空调厂的建设需要人,他便开始在江淮空调总厂工作了,最好的青春岁月就是在这座厂里度过的。

对于江淮空调总厂经历过的辉煌,王师傅早已熟稔在心。

王师傅告诉我们:“‘江淮仪表厂’一直是致力于生产军用航空氧气设备的,在响应国家提出的军转民号召后,厂里根据现有的技术、设备、人才,决定发展民用空调。当时上海冰箱厂等单位已经开始尝试空调制造了,厂里派出了20余名技术人员南下上海取经。”

第一台窗式空调诞生于此,用的是军工技术

技术人员在学习后发现已有的技术存在不少缺陷,大家决定加以改进。那时候大家干劲都很足,一心想着早点造出自己的空调。加班加点那是常事,有些人甚至住在了厂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实验,差不多一个多月后,技术人员就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家用空调。

造出的空调取名“天鹅空调”,寓意它能像天鹅一样立志高远,翱翔大江南北,服务全国人民。

“天鹅空调,中国名牌”,在当时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

天鹅空调凭借军工技术背景,制造出的空调质量可靠。产品涵盖了窗式、小型家用、分体落地式、分体挂壁式和单元式等5

个系列40多个品种规格,深受居民的喜爱,在国内已供不应求,还销往香港等地,名噪一时。

三、

走在“江淮仪表厂”的职工宿舍区,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历史感。一排排老住宅,一棵棵梧桐树,曾经的理发店、食堂、职工大澡堂……将我们带回到“江淮仪表厂”曾经的热闹中。

没来“江淮仪表厂”前,我们就听说了那里之前有个礼堂,经常放映新电影,算是合肥城西有名的电影院了。

我们找到了一直住在这里的赵文英老人进行了解,她说:“‘江淮仪表厂’礼堂差不多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院刚建好那会,电影票可是一票难求。不仅厂里的职工会来看电影,周末的时候许多安徽大学的学生也会来,这里成了年轻人搞对象的好去处了。”

第一台窗式空调诞生于此,用的是军工技术

我们想让老人带我们去看看“江淮仪表厂”礼堂,老人指着与仪表厂宿舍一墙之隔的高楼说:“早拆了,这新楼盖好都有七八年了,当初拆了后还放了几年。怪可惜的,现在江淮仪表厂的老厂房都拆了。前些年公交站名还有‘江淮仪表厂’,现在连车站名字也取消了,以后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江淮仪表厂’了。”


曾经的职工宿舍早已改名“天鹅花园”,小区内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建造的房屋,有青砖灰墙的瓦房、三层的红砖楼、漂亮的天鹅公寓......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江仪厂”职工居住条件的不断变好。

漂亮大气的天鹅公寓门前有两尊石狮子,仔细观察,我们看到石狮的下面写着“贺三一五厂建厂四十周年,一九六二年——二零零二年”。

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我们向刚买菜回来的赵阿姨进行打听。

赵阿姨告诉我们:“这对石狮子是庆祝建厂四十周年时制作的,原本安放在‘江淮仪表厂’的大门口,

2009年厂子搬迁到包河区后,这对石狮子就运来这了。”

过去,这两座石狮子代表着“江淮仪表厂”辉煌的历史,见证了她的发展与搬迁。未来,它们将继续见证着“江淮仪表厂”职工宿舍区的变迁,伴随着居住在这片热土上的人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逝去的岁月,遗留的痕迹,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青年时期的青涩、懵懂和激情。

至今,回忆起“江淮仪表厂”里的生活,让人回味无穷的不仅有车间里隆隆的机器声,还有梧桐树下、礼堂里甜蜜的青春过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