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是怎樣的體驗?

安守-



1、首先,我很想借用我們的大文豪魯迅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體驗,沒有先生那樣犀利又精準的體驗與評價,但是深深為其折服,所以也忍不住借用一番。

關於陀思妥夫斯基的《窮人》,魯迅先生體驗如下:

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問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階下陳述他自己的善;審問者在靈魂中揭發汙穢,犯人在所揭發的汙穢中闡明那埋藏的光耀。這樣,就顯示出靈魂的深。在甚深的靈魂中,無所謂“殘酷”,更無所謂慈悲;但將這靈魂顯示於人的,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 然而,世界竟是這麼廣大,而又這麼狹窄;窮人是這麼相愛,而又不得相愛;暮年是這麼孤寂,而又不安於孤寂。他晚年的手記說:

“富是使個人加強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滿足。因此也將個人從全體分開。”

富終於使少女從窮人分離了,可憐的老人便發了不成聲的絕叫。愛是何等地純潔,而又何其有攪擾咒詛之心呵!只是節選了一部分魯迅先生的評價,但真切的覺得魯迅先生說出了我們心中所想卻又因經歷、才華有限而無法準確表達出的體驗。



2、面對著《罪與罰》中的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面對著既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天賦、有正義感又性格陰鬱、孤僻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的他,感受到他因遭受苦難而表現出的“雙重人格”,面對在貧病中走投無路陷入癲狂的他,看著癲狂的他接連殺死了兩個人,我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心疼與心痛。

有人說,讀陀翁的東西,內心要足夠強大。因為全是人格分裂,糾結澎湃無底洞。這句話我無比贊同,讀《罪與罰》還是在挺小的時候,當初只是在百無聊賴中選擇了這本書,但在讀的過程中內心感受頗有一些糟糕。不過,在讀到拉斯柯爾尼科夫受到索尼婭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說出了犯罪的真相與動機並且在索尼婭的勸說下向警方投案自首的時候,又似乎是鬆了一口氣。



最後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之後,索尼婭也去了西伯利亞,某天清晨,兩人在河邊相遇並決心虔信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取精神上的新生。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那麼完美卻已經是最完美的結局了,至少,我體驗到的不再是無盡的黑暗,而是黎明的光亮。


歐美文學風

我想借《離不開你》這首歌描述我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情緣。大概三十年前,我還是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就在媽媽單位的圖書館看到《白痴》這本書。我當然沒有興趣借它看,我借的是唐詩之類,天天在家抄錄。似乎央視也在當時播放過蘇聯電影《白痴》,我少年無知的心靈只是掃了一眼而已,就和偉大的陀氏擦肩而過。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陀氏的名字偶爾聽到,但卻始終與我無緣。只是去年讀木心《文學回憶錄》,才意識到陀的價值意義重大。找了幾個譯本,質量都不理想,後來才發現了耿濟之譯本。閱讀陀氏,傾聽他的柔聲講述,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大半生都是生活在怎樣的心靈的黑暗中。他是太陽,他每天每夜都照耀這世界,我卻從來未曾打開心靈的窗戶讓他的光照進來。

我一邊讀,一邊記下那些我決心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句子,一邊詛咒我自己的愚蠢與輕狂,因為我瞎了狗眼,錯過了三十年前與他親密接觸的機會。

陀氏用他的誠懇和愛接納了我,我也感到離不開他。“你敞開懷抱融化了我,你輕捻指尖揉碎了我,你鼓動風雲捲走了我,你掀起波瀾拋棄了我”這就是藝術無處不在的魅力!如果你問我信仰什麼?我要回答說我只信仰天才和美!幹古流傳的絕代佳人也就是希臘美女海倫,楊貴妃,西施這幾個。而陀氏的份量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巨匠中也是堪與前者的美比肩!

可以說,錯過了陀氏,你也就錯過了曾經滄海,除卻巫山!沒有讀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可能認識到人類到底存在著多少虛構的海市蜃樓,也就無法認識人性的本質,也就是我們自己!中國文化最大的敗筆就在於此:儒家思想僅僅只注重人際關係的金玉其外,卻從未有勇氣和誠實直麵人性的本來面目,徒勞地造就了無數的偽君子。迄今為止,人類文學最難以企及的兩位巨人就是莎士比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陀翁在敘事文學中將戲劇性呈現人物思想情感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英國劍橋大學規定,不論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必須研修三門課程:俄國敘事文學,法國浪漫文學,德國古典哲學。而陀翁則是俄國文學的光輝頂點。海明威、福克納等大批歐美名家均將之奉若神明與圭臬。“中國人集中注意力於眼前熱鬧明白,紅燈映照裡的人生。”張愛玲早已點出了中國文學的盲點,“人的資格,最重要的條件是人與人的關係,除了人的關係之外,沒有別的信仰。因此過份擴大自我和挖掘自我,會切斷人與人的關係,不足為取。有如中國畫裡嚴厲的留白,一切玄想在那裡懸崖勒馬,絕對的停止。”中國文學的盲點和終點恰恰是陀翁的起點。文學其實就是對自我的認識、愛戀和反省。在一切人身上發現我自己,在我自身發現一切的人。陀翁用他精湛的藝術說明了他所瞭解的一切。


手機用戶6111747523

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的確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記得第一次讀完《罪與罰》,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幾乎沒有人不被陀氏的文學思想和敘事能力震撼的,他可以說也是作家中的作家。前些天讀了《被傷害與侮辱的人們》,這個小說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 我喜歡翻閱新書,更出於自卑於對世界大師託斯托耶夫斯基的瞭解,於是從書架上取下隨便翻翻。每一本書到手,我一定要讀序言,很快我就被小說給吸引了。連著四天的晚上,我讀完了,只感到靈魂被激盪了。也算真正體會到了為何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學領域挖掘人性的大師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惡棍,一群被傷害的人,掙扎的撕裂的痛,開始我以為娜達莎是最可憐的,敘述越到後來,一個11歲的小女孩的形象越發凸顯,甚至成了我記憶中堅定的文學典型,她的乖戾,暴躁,神經質,善良,身上揹負的傷害,她隱而不顯的愛,直至最後的死亡,我甚至完全被感染了。

而小說,又不僅僅是在刻畫公爵對人們的傷害,又不僅僅在書寫被傷害的人的掙扎,一面是極端的傷害和屈辱,一面是泣不成聲的父女之愛,交織在恨裡的愛,還有娜達莎和阿遼沙之間的不合適的愛,有誰能說清楚娜達莎為何要深愛這麼一個孩子般的男人?一個永遠都長不大,永遠用情不專,卻善良,正直,誠實的孩子似男人?據說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曾經質疑陀思妥耶夫斯基,像阿遼沙這麼一個混蛋,怎麼可以讓娜達莎這種正派高貴的女人愛上他 ?託斯托耶夫斯基回答說,瞧,發生了呀,就是這麼的。這是一個看是無法解釋的疑惑,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卻真正的展現了人類的現實,多少善良美麗的女性,往往愛上了一些混蛋,甚至死心塌地至死不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