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李質偉)

從80年代至今,天津幾乎所有喜歡吉他的年輕人都聽過李質偉的大名。他是天津第一位聞名全國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他創辦的志偉吉他學校,二十年來培養了上萬人學吉他,著名吉他手撈仔也受過他的影響。

李質偉祖籍河北省深縣,太爺爺16歲來天津定居,落地生根。李質偉的父親李庚揚自幼喜歡音樂,著名鋼琴家劉詩昆的父親劉嘯東,那時在天津辦音樂專修班,李庚揚跟他學鋼琴和小提琴。後來李庚揚喜歡上了吉他,“二戰”結束後天津有個美國營盤,美國兵到舞場裡跳舞,李庚揚給他們買啤酒,他們教李庚揚彈吉他。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童年李質偉)

李庚揚在舞廳裡彈吉他伴奏收入不錯,到50年代關閉營業性舞廳,樂師失業,他和幾個朋友去了上海,月收入200多萬元。那時一萬元是一塊大洋,一般工人月薪只有三四十萬元。半年後上海也開始禁舞,李庚揚迴天津,以教吉他為生。那時買得起吉他的人不多,但有興趣、想學吉他的人很多。

李質偉出生於40年代末,還沒上小學時父親就教他五線譜,有一回他去奶奶家,看到櫃櫥裡有一支豎笛,拿過來試著吹,當時就能吹出曲調。後來他到二十七中上學,買了支口琴,附帶一本十幾頁的小冊子,也沒人教,他又開始吹口琴。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青年李質偉)

60年代初,李庚揚還在辦吉他班,好不容易湊個集體班,學生不夠,讓李質偉充個數。初中畢業後,李質偉上了天津市二機局半工半讀技校,技校畢業後分到紅星打字機廠,當了10年車工,下班沒事就在家練琴,偶爾有朋友聚會一起彈琴。

那時音樂學院沒有吉他專業,吉他令專業演奏家不屑。一直到70年代末,社會氛圍活躍起來,李質偉和父親李庚揚到天津廣播電臺,錄製了一期吉他講座節目,隨後參加了由北京樂器協會吉他研究會主辦的“吉他音樂欣賞會”,那個專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李質偉在北京)

天津音樂學院的鮑元愷老師看李質偉吉他彈得挺好,又介紹他到中央廣播電臺做一套吉他音樂會節目,幫他找樂隊,為他寫稿、編曲。李質偉當時彈的是幾十塊錢的三合板吉他,用什麼樣的吉他去錄音,成了難題。

那時想得到一把好吉他很難。李質偉看過日本《現代吉他》雜誌上的廣告,最好的河野賢吉他,用德國松木的單板,價格50萬日元,當時摺合不到5000元人民幣,可是一般工人月工資只有39.78元,要120個月不吃不喝才有可能買下一把河野賢吉他,這個價格比買一間門臉房還貴。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青年李質偉)

當時李質偉調到天津樂器研究所,幫中華樂器廠設計電貝司,設計夏威夷吉他。廠裡請來一個外國專家,工作了半個多月,人家自己帶來了一塊紅褐色杉木面板,將就著用廠裡做傢俱的椴木三合板做背板,做成了一把吉他,沒塗漆,但不影響彈奏。

1982年,李質偉拿一個茶色條絨破琴套,裝上這把沒上漆的白胎吉他,去了央廣錄製“吉他廣播音樂會”節目。若干年後,他在日本雜誌上看到介紹“斯摩曼吉他”,知道是世界名牌,竟發現斯摩曼原來就是當初來天津中華樂器廠的那位專家!遺憾的是,那把沒塗漆的吉他早已不知去向。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青年李質偉)

那個年代百姓家裡有電視機的很少,一般都是聽收音機,節目播出後在全國引起轟動,李質偉一下子出名了。《中國廣播電視報》上登了一條消息,提到他的工作單位,結果每天有幾十封信寄到廠裡,打電話來找他的人也特別多。

1983年,上海舉辦“全國吉他名手音樂會”,參加的演奏者包括李質偉、吳子彪、陳志等高手,以及著名歌星張行、吳小云。演出場地在上海音樂廳和上海大禮堂,李質偉帶了一位吹長笛的朋友叫曹其昌,就是後來《楊光的快樂生活》中曹大壯的飾演者。他們演奏的維瓦爾第《D大調魯特琴協奏曲》,是國內吉他手第一次公開演奏古典吉他協奏曲,樂譜是李質偉從一盤錄音帶上一小節一小節聽寫下來的。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李質偉與《楊光》中的曹大哥)

雖然天津音樂學院、天津歌舞劇院總找李質偉一起出去演出,但他在人家那裡不算專業;北大、清華等大學都找他去辦吉他講座,他每個禮拜都要去北京,坐火車就怕人家問一句話,您在哪兒工作?那個時代,沒有專業團體,永遠沒有歸屬感。他去考過東方歌舞團,但陰差陽錯,最終沒去成。

當時李質偉在天津群藝館、文化館、工人文化宮教吉他。聽說北京有個“誠志吉他學校”,他也想辦一個學校,取名“志偉吉他學校”,終於在1986年開始正式招生。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李質偉)

“志偉吉他學校”最紅火的時候,一期有600多學生,前前後後將近20年,一共教了不到兩萬名學生。後來學生多了,但他對於學校的管理、經營一概不懂,只一門心思教課,中間做過一段時間琴行,一直到2004年,琴行、學校都關了。

有學生曾把李質偉彈的練習曲傳到網上,網友都說“中國人彈不出這種感覺”。李質偉說,一般人彈練習曲會按照譜子的速度、節拍彈下來,而他從小自學吉他,對音樂有一種感悟,不管流行音樂還是古典音樂,都會遵照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去演奏,把想表達的情感彈出來。這樣才能讓別人聽到特別好聽的音樂。正是因為這種天賦感覺,才讓他在文化生活匱乏的80年代,揚名全國,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文:何玉新)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民國至今父子兩代都是吉他高手,80年代一把好吉他能買間門臉房

(李質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