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殺降”事件為什麼會發生?

時光傾城821

李鴻章的職業生涯分為兩段,我們熟知的是他做了中堂大人,掌管北洋海軍的後一段,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前期的陸軍事業。李鴻章掌管淮軍多年,打過的勝仗也數不勝數,尤以1863年克復蘇州城一事而“揚名內外”。可他一生中打了那麼多次仗,為什麼獨獨這次影響重大呢?因為在此次戰鬥中,李鴻章犯了兵家大忌——殺降。



關於“蘇州殺降”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李鴻章生性冷血、殺人如麻的;也有的說是因為李鴻章看到投降的幾名將領並沒有剃髮,還在城內發現石碓堆砌的關卡,疑心太重所以動手殺降;還有的說李鴻章本就沒有受降之意,之所以讓程學啟去談判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不過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以郜雲官為首的幾人提出的投降條件實為李鴻章所不能接受,為防養虎為患所以鴻章動手殺降。



在具體分析郜雲官等人提出的投降條件之前,筆者先解釋一下“蘇州殺降”究竟為何事。


1860年,蘇州被太平軍攻佔。而1863年,為了破除天京周圍的防護圈,使得清軍最終可以將太平天國連根拔起,李鴻章率軍兵臨蘇州城下。


由於蘇州的戰略位置和經濟地位都很重要,所以駐守在此的太平軍都把蘇州城看作是不可丟失的地盤。他們在此配備了大量的火炮設施,佈置了上萬的精銳部隊。在這樣的情況下,清軍的攻城計劃很難成功。


就在李鴻章為此一籌莫展時,卻聽到了一則令人意外的消息,“城賊膽寒,頗有逆酋乞為內應。”居然有人願意倒戈?雖然驚奇,但老謀深算的李鴻章自然不會輕易相信,他按兵不動,對主動投降的郜雲官等人暫予招撫,並派程學啟妥善辦理。

程學啟


經過幾番交涉後,清軍這邊最終定下要求,如果郜雲官等人可以生擒忠王李秀成,或是提慕王譚紹光的人頭來見,那麼就准予招撫。二十四日正午時分,正當慕王譚紹光對眾指揮,要求各王上城堵御之時,郜雲官聯合汪有為拔腰刀刺死了譚紹光,並聯合眾將殺死了譚紹光的餘部,且於當晚打開齊門迎清軍入城。第二天清晨,郜雲官等人就提著譚紹光的首級來到清營。


本來事情到這裡差不多就該結束了,李鴻章剩下要做的就只是安撫降眾,解散或招募降軍,可是事情的發展卻還在繼續。投降之後,郜雲官等人提出的要求遠遠超出李鴻章所料,並最終導致了“蘇州殺降”這一結果。


究竟郜雲官等人提出了什麼條件使得李鴻章大為光火呢?


據李鴻章於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三所寫的奏摺來看,郜雲官等人獻城後不久,就佔住閶、胥、盤、齊四門,並在街巷各口堆石砌卡,防備心很重。除此之外,他們還把蘇州城附近的太平軍餘黨聚集過來,要求立二十個營。不止於此,他們“並乞奏保總兵、副將官職,指明何省、何任”。換句話說,郜雲官等人不僅做出了很多看似極具威脅性的舉動,居然還理直氣壯地問李鴻章討要官職,而且職位還不低。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別說李鴻章不能接受,換做是我們自己,恐怕也覺得不能就這麼忍氣吞聲了吧?


清軍圍困蘇州城甚久,雖說尚未攻城成功,但在與太平軍的僵持中也絕不處於劣勢地位。恰巧這時郜雲官等人又主動提出倒戈,那麼受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而不存在利益交換關係。所以,這個苛刻的要求在李鴻章看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在給皇帝的奏摺中,李鴻章列了三點原因解釋為何要殺降。首先他就提到郜雲官等人為太平天國賣命已是罪人,如今被迫投降卻還有這般過分要求,根本是毫無悔過之意。因此,這群人“斷不能無反側之心”,而我們也“斷不能遂其所欲”。


其次,接受叛軍的投降本身就是有風險的,李鴻章舉了曹沛霖和宋景詩的前車之鑑。曹沛霖於咸豐七年被勝保招安,而三年之後卻宣佈“天下已無主,我等當各求自全”,並確立“連合”太平軍、捻軍的戰略方針,準備於是年攻打壽州。而宋景詩在咸豐十一年投誠勝保,之後多年屢立戰功,不過在同治二年又與清軍開戰,並最終投奔苗沛霖。李鴻章舉他們的例子就是為了證明,一旦我們收了這些叛軍,那麼同樣的事情也有可能降臨到我們身上,前世不忘後事之師,警醒皇帝受降需謹慎。


最後,李鴻章再次強調蘇州的意義重大。好不容易才得以復城,若是因為此次輕信郜雲官這群人,而導致任何閃失出現的話,那麼後顧之憂便無窮無盡了。


一段話下來,李鴻章想表達的意思已是淋漓盡致,而皇帝也不負所望,在聖喻中承認李鴻章辦事“並無不合”,並“著李鴻章妥為籌辦”。至此,殺降的事基本謝幕。


縱觀其上,我們雖不能完全相信李鴻章在奏摺中闡明的理由都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話,也許其中也包含著其他因素,但至少對於整個“蘇州殺降”事件來說,實可見一斑。


①《清實錄》第四六冊,穆宗毅皇帝實錄(二),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版

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李鴻章全集1》奏議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李鴻章全集29》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④黃清源《宋景詩投誠官軍及攻打柳林團問題辨析》,載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⑤池子華《對苗沛霖集團與太平天國、捻軍關係的考察》,載《近代史研究》1989年01期


歷史研習社

文/炒米視角

記得多年前有部電影叫《投名狀》,是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三大巨星演的。裡面不但有晚清著名案件“刺馬案”的梗,還提到了一個“蘇州殺降”的著名歷史事件。


電影中蘇州圍城,龐青雲的“山字營”圍困蘇州,城內的人認為城外有糧,城外的人認為城內有糧。結果瘋的瘋了,自殺的自殺。最後趙二虎進城談判,最終守城主將黃文金自殺,太平軍開城投降。然而在甕城,龐青雲鎖住趙二虎,將投降的太平軍全部射殺。電影幾乎想要把這個歷史場景和白起坑殺趙卒;項羽坑殺秦軍,相對應,體現出因糧而逼不得已,體現龐青雲的毒辣心腸。


然而真是歷史中的“蘇州殺降”,炒米讀出來另外一番味道。

話說忠王李秀成去攻打曾國荃,離開蘇州之際,蘇州就被李鴻章的淮軍和戈登(英國人)的“常勝軍”給圍了。但是李秀成去打曾國荃又不順利,回來之後就想放棄蘇州,保存實力。然而這就引發了他手下將領之間的矛盾。納王郜永寬、汪安均、周文嘉等幾個將軍想撤,不想留在蘇州等死;而慕王譚紹光是廣西人,他是鐵了心與蘇州共存亡。所以兩人矛盾就幾乎公開化了。


這時戈登手底下有個“包打聽”得到了這消息後,彙報給了戈登。

戈登便主張談判,於是李鴻章委派昔日的太平天國降將程學啟與郜永寬秘密聯絡,最終李鴻章的代表程學啟、戈登和郜永寬三方坐定談判。最終達成共識,郜永寬決定殺死譚紹光,取其首級獻於清軍,然後開城投降,淮軍方面要保證自己人馬不被拆散,保障安全,保障重用。戈登作為一個英國人,非常重視契約精神,當場做了承諾打了保票。


程學啟滿口的應承,其實毛用沒有。因為他本身是一個太平天國的降將,他其實並不能代表淮軍,代表李鴻章打保票,

甚至即便李鴻章打了保票也沒用,上面還有曾國藩,曾國藩打了保票也沒用,上面還有慈禧老太太。

所以這個荒唐的協議在一個外國人的保票下就這麼達成了。然後這郜永寬就屎糊了心,下手殺譚紹光,同時還殺了譚紹光的嫡系一千多人;開城投降,還協助清軍殺了拒不投降的一千多太平軍。死在這貨手裡的便已經是兩千餘人了。


然而城門一打開,各種意外,和各種信息不對稱就紛至沓來。

首先李鴻章其實對這二十萬太平天國降軍是畢竟忌諱的,因為歷史上,特別是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都是降了又降的,最後你拿他沒辦法。其次在之前接受投降的時候,經常又發生復叛的事情。自己的弟弟李鶴章腿就是這麼瘸的。所以心生一計,來場鴻門宴,將太平軍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伍貴文、張大洲、汪有為、範起發、汪懷武這主要的八位將領來個鴻門宴,全部解決。然後大肆屠戮降卒。至於攏共殺了多少人,已經無法核實了。

李鴻章非常滿意,然而戈登發飆了。戈登揚言李鴻章背信棄義,提著槍去李鴻章軍營找麻煩,然後李鴻章在蘇州殺降的事情就傳遍了整個國際,使得國際輿論一片大譁。再看看我們時為江蘇總督的李鴻章李大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一面堅稱此為清國軍政,與他國無關(這個詞很熟悉啊)。一面委託朝廷聘請的西方官員赫德給戈登送去七萬元的犒賞費。

所以李鴻章為什麼後期只能做大清國的裱糊匠,

而無法帶著中國走向真正的現代化。其實從“蘇州殺降”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也可以看出李鴻章比起曾剃頭差的也不是一丟丟。


炒米視角

因為太平軍胃口大過了價值,李鴻章功名之心大過了道德底線。蘇州殺降的時間很微妙,太平天國“天京之變”由盛轉衰,清政府由戰略相持轉向戰略反攻,捷報連連。蘇州的太平軍,廣西派佔據所有要害職位;江浙派人數眾多,但地位不高,被廣西派當炮灰。面對清軍圍城,廣西派要困守孤城、同歸於盡,江浙派要棄城而走、尋機再戰。因為廣西派佔據高位,江浙派只能懷有極大恨心的困守孤城。江浙派不甘心與蘇州一起毀滅,尋機與李鴻章談判。面對百萬百姓、二十萬太平軍、歷史名城,李鴻章也不敢貿然攻城,也在尋找和平解決蘇州問題的方法。結果雙方一拍即合,開始談判。李鴻章要求江浙派殺掉所有的廣西派作為投名狀,江浙派要求保證所有江浙派生命裡財產安全。雙方都對對方不信任,都知道對方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所以就找到了信譽一向良好的戈登作保,戈登也欣然應允。隨著談判的深入,江浙派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大到了遠遠超過了他們和蘇州城的價值。江浙派首領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等八人提出來三個要求,首先八人要求實綬將軍,其次二十萬太平軍不改編直接編入清軍,第三所有各級首領品級不變,實綬軍職。要知道,清朝的實綬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司令員,清朝一共才多少將軍,每年才能出幾個缺,多少人等著,他們一下子就要了五個,所有人都白忙了。湘軍和淮軍一共才多少人,二十萬太平軍改編成清軍就成為漢人勢力最大的力量,所有的滿漢官員都不會同意。太平天國封爵極濫,按照二十萬太平軍的封爵實綬的話,半個中國都得交給他們。提出來這三個要求就決定的他們和李鴻章不死不休。李鴻章所有人公認的“功名種子”,為了功名利祿無所不用其極。面對江浙派的要求,李鴻章滿口答應,以人格擔保沒問題並且懇請長勝軍首領戈登作保。在得到英國人的擔保以後,江浙派殺掉了廣西派領袖譚紹光和廣西派骨幹兩千餘人,在宣佈要投降清軍後又殺掉了拒不投降的兩千餘太平軍。在得到蘇州城內訌的消息以後,李鴻章讓戈登請江浙派頭領邵永寬等八人赴宴,說他們八人的任命書已經到了。八人生怕李鴻章翻臉,要求戈登等洋人作陪,李鴻章當著戈登的面滿口答應。李鴻章安排中午舉行宴會,並通知了所有人。宴會當天早晨,李鴻章告訴戈登,在清軍準備入城時發生糾紛,宴會挪到了晚上,並請求戈登率領所有洋人和長勝軍到蘇州城外彈壓衝突,戈登欣然應允並帥部出發。但實際糾紛是李鴻章下令引發的,目的就是調走所有的洋人。中午的時候江浙派赴宴,進門以後就被刀斧手給殺了。緊接著李鴻章下令屠城,二十萬太平軍近百萬百姓損失過半。關鍵時刻,戈登終於反應過來,率部入城,及時制止了清軍屠城。這件事引發了朝野不平,所有人都敵視李鴻章。因為所有人都敵視李鴻章所以清政府放心大膽的把權力交給了李鴻章,而風評極佳的曾國藩只能告老還鄉。經過戈登的大力宣傳,國際上都知道清朝騙了外國人,野蠻的屠殺戰俘和平民,清政府是愚昧和落後的,需要文明社會來拯救。所以兩次鴉片戰爭以後的所有西方侵華戰爭都被西方視為對東方廣大愚昧落後的人民的拯救,所有的西方學者寫的清末歷史都是西方滿紙的仁義道德和對東方的拯救和開化。


關月光

文/青衫素人。1863年11月,李鴻章的淮軍在洋槍隊的配合下,開始集中所有精銳攻打蘇州。太平軍慕王譚紹光聞訊率部進行頑強抵抗,或許譚紹光做夢都沒想到,一場針對譚紹光自己的背叛卻在暗中密謀成型。

1863年11月下旬,以納王郜雲寬為首的太平軍八員守將一看太平軍大勢已去,就密謀打算棄城投降。而這時候先一步降清的“反水將軍”程學啟此時正在領兵攻打蘇州,程學啟聞訊就派手下的親信頻頻與納王等八員守將接洽,謀劃策反。經過一番穿針引線,程學啟和洋槍隊的領導人戈登一起在陽澄湖上的一艘小船上與納王見了面。雙方一拍即合,達成招安條件。八位反叛者一起商定了具體的實施步驟,八個人的計劃是:假意召開作戰會議,將幕王譚紹光騙到了會場上來,發動兵變殺了譚紹光,並且將譚紹光的頭顱割下來充作“投名狀”向淮軍投降。 一切進行的似乎很順利,但隨後的情形卻逐漸失去了控制。 當時淮軍在城裡的部隊不租兩萬人,而太平軍老弱精壯加在一起號稱十萬之眾。程學啟當時就建議李鴻章,程學啟的真正意思就是簡單粗暴的——殺降。 自古殺降是兵家大忌,實際上程學啟對蘇州太平軍“叛而不降”的擔心並無道理。這時候大帥李鴻章想到幾個月前的“太倉詐降”事件,他的弟弟李鶴章滿心歡喜打算進城接收太倉,卻未料到這是太平軍的詐降之計。被一槍擊中腿部險些喪命。前車之鑑尚在腦際,李鴻章不寒而慄,於是他睜隻眼閉隻眼,默許程學啟大開殺戒。

第二天李鴻章來到了程學啟的大營,召八降王入見,大致的意思就是告訴他們,朝廷已經批准他們為總兵副將。李鴻章的意思很明顯,他就是想穩住八降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鴻章見時機成熟,就以公務為由先走開了,就留下了程學啟陪著八降王。李鴻章一走,程學啟就迫不及待的下手了。他找了八個精壯的士兵,每個士兵手捧一套清朝的軍服,讓八位降將換衣服。八位降將已經被李鴻章的盛情衝昏了頭腦,他們絲毫沒有生疑,突然八個士兵趁著他們在看衣服的時候,抽出刀就一下把八個人全殺了。緊接著一場大屠殺迅速展開。蘇州城血流成河浮屍遍野。不到三天,近有十萬太平軍投降官兵殺盡。滿城只剩五六萬婦孺。

這也就是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坑殺太平軍降兵的歷史原型。

文/青衫素人


青衫素人

文/搞哥讀史

蘇州殺降,是發生在同治二年(1863年),由李鴻章率領的淮軍對太平天國作戰中發生的一起事件。古人有“殺降不祥”的說法,為何李鴻章願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導或者放任了蘇州殺降事件的發生?

一、

我們先看事件發生的經過。

這一年,李鴻章率領的淮軍在“常勝軍”洋槍隊的協助下,一路告捷,連續攻克太倉、崑山、江陰、無錫等地,然後水陸並進圍攻蘇州。

蘇州一戰,淮軍與太平軍各佔優勢。一方面,蘇州城牆既高且後,淮軍久攻不下;另一方面,由於周邊城市接連失守,蘇州成了一座孤城,人心浮動,想投降清軍的不乏其人。

最終,在洋槍隊隊長戈登以個人名義的擔保下,城內以納王郜雲官為首的四王四天將殺掉守城的慕王譚紹光,向淮軍獻城投降。

可見,李鴻章與太平軍降將之間本談不上有多少信任,只是憑著戈登的個人名譽,才促成了投降一事。而戈登個人名譽力量有多大?李鴻章以蘇州殺降的實際行動給了我們回答。

二、

在淮軍入城的第三天,李鴻章擺下一道“鴻門宴”,宴請蘇州的太平天國降將。酒過三巡後,即將八人全部砍殺,同時就戮的,還有八王的部下親兵2000餘人。剩餘數萬太平軍降兵,李鴻章稱已將其遣散,也有傳言說這些人都全被淮軍誅殺。

第一,“諸王未剃髮,叛跡顯然。”

第二,“挾制要求,不肯散其眾,硬請保為總兵副將官職。”

第三,“降眾多達20萬,難以安置。”

太平軍的一些首領降而復叛,不是稀罕的事。李鴻章聲稱,萬一這些降將降卒再次叛亂,蘇州城內的官軍造成威脅,所以先下手為強,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不過,上述這些都是李鴻章的一面之詞、誅心之論,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我們無從得知。至於李鴻章是否知道這件事做得不對,我認為他應該是知道的。李鴻章當時的家書中有一句話

:“此事雖太不仁,然攸關大局,又不得不為。”可見李鴻章知道自己做得不仁義,但為防夜長夢多,還是決定冒大不韙,策劃了這起殺降事件。


搞哥讀史

“殺降”二字不難理解,既你投降了,我也殺你,事情的原委發生在蘇州的太平軍身上,事件是滿清重臣李鴻章乾的!

蘇州是六朝古都南京的軍事屏障,自打被李秀成率領的太平軍攻破以後,加固了蘇州城的城防工事,為了鞏固這座得之不易的蘇州城,李秀成將蘇州城作為軍事基地。

蘇州城有太平軍的主將李秀成與助手譚紹光及郜永寬、汪安均、周文嘉等四位將領。

滿清王朝的李鴻章率領淮軍與英國人戈登的常勝軍來攻蘇州城,久攻不克,李鴻章部的淮軍處於劣勢。


主將李秀成發現軍心不穩、凝聚力下降、有變節跡象,這是太平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當李秀成發現以郜永寬為首的幾位將領已經有變節跡象的時候,沒有采取積極措施遏制事態的發展,且與手下大將譚紹光發生了軍事意見的不統一,李秀成放棄了蘇州城出走,譚紹光堅守蘇州。

主將譚紹光與郜永寬、汪安均、周文嘉等大將矛盾上升被淮軍李鴻章及戈登所部利用。

當攻城的李鴻章所部一籌莫展的時候,戈登部的奸細探知太平軍主將譚紹光與部下將領矛盾重重,且郜永寬已經動搖,有向清軍投降的意圖,這讓李鴻章及戈登大喜過望並及時的與太平軍的郜永寬聯繫。

意志不堅定,左右搖擺、害群之馬、註定了死無葬身之地!

由於李鴻章對太平軍郜永寬的投降懷有質疑,變節的人到了哪裡也不會受歡迎,可是以郜永寬為首的投降派為了得到李鴻章的信任竟然殺了主將譚紹光以表投降派的決心。

本人分析:李鴻章是不會與投降派討價還價的,可是幼稚的郜永寬還是抱著想在李鴻章這裡得到榮華富貴的心裡,在得到戈登的擔保後回城與汪安均等人對譚紹光及其部下大開殺戒,並將譚紹光的首級親自送與李鴻章軍營,將蘇州城門大開放清軍入城,有譚紹光部下一千餘人死在清軍的屠刀之下。

投降派的下場,任人宰割!

太平軍自打起義那日是遵照漢人的規矩,不剃髮的,古人云:體之髮膚受之父母,滿清王朝的規矩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當李鴻章的清軍入城後發現太平軍依然沒有剃頭,且太平軍的裝備精良,李鴻章本就對太平軍不信任,加上桀驁不馴的太平軍的種種做派表明這些人留不得,這位奸詐的李鴻章對太平軍起了殺心。

李鴻章的一場鴻門宴將以郜永寬為首的、做著春秋大夢的八位降將當場砍死,這不是李鴻章的目的,李鴻章的目的是就此開始了他的“殺降”計劃,太平軍的降兵死亡無數。

為什麼會發生“殺降”?

不是李鴻章的背信棄義,是太平軍的將領郜永寬之流的信仰發生了動搖,蘇州城還沒有到了不能戰的地步,即使不能戰也可以另尋戰機及另外開闢根據地。

李鴻章的“殺降”為滿清王朝剷除了後患,雖然在當時與戈登的常勝軍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可是李鴻章掙得了頭功不算,還發了大財。

李鴻章的一句話說的挺有道理;這是我們自己家裡的事!

《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


日堯居k古史

1863年12月,蘇州城外一片寂靜,城外清軍大營內卻傳出一陣喧鬧。常勝軍隊長,穿著黃馬褂的英國人戈登舉著手槍到處尋找李鴻章,說他背信棄義,叫囂著要找他算賬。李鴻章到底做了什麼事讓戈登如此生氣?


就在月初,耗時十月之久的蘇州圍城戰剛剛結束。清軍最後拿下蘇州城有些戲劇性,耗時數月的圍困極大地動搖了太平軍將帥的意志力,郜永寬等幾個將領和戈登達成秘密協議,戈登許諾他們高官厚爵,並保證城內士兵的安全。最終他們殺掉了守將譚紹光,主動獻城投降。太平軍最後的重鎮蘇州就這樣落入清軍之手。

蘇州被攻克,戈登自認為功勞不小,同時想著要履行諾言,給郜永寬等人頂戴花翎。就在此時卻傳來一陣叫喊,郜永寬等降將卻被李鴻章推出帳外斬首示眾,李鴻章隨後命令士兵在蘇州城內對太平軍降兵大開殺戒,幾天的時間,數萬太平軍被清軍屠戮殆盡,此事件被稱為“蘇州殺降”。這件事讓戈登大為不解,為啥之前說好的條件,李鴻章就這樣翻臉不認人了?這讓戈登的臉往哪擱?於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


以西方人的觀念看,這種殺降行為是不可理解的,違背了基本的契約精神。李鴻章後來是這樣解釋殺降行為的。一、蘇州太平軍有二十萬人,他們雖然投降,但人數要遠大於清軍,而且都沒有剃髮,城內街壘也沒有拆除,一旦在接收時候發生變故,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要殺。二、郜永寬等人反覆無常,今天看形勢不對可以殺譚紹光,說不定明天就扭頭提著我們的腦袋又做太平軍了。對於這種人,殺了也無所謂。三、太平軍之前有詐降行為,清軍為此付出了代價,所以為絕後患而殺。


這種解釋,戈登是不認同的,因為在他的腦海裡,根本就沒有殺降這個概念,於是又鬧到了慈禧那裡,還拒不接受清朝的封賞,甚至要帶著常勝軍幫助太平軍。可慈禧、曾國藩等人卻讚賞李鴻章的行為,說他做的漂亮。

最終,清朝出錢擺平了戈登,戈登被英國調往非洲。常勝軍也被遣散,被編入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蘇州殺降,一石二鳥,手段玩的高明。此事件被編排進電影《投名狀》中,不過戈登成了趙二虎,李鴻章成了龐青雲,郜永寬等人就是那群喊著饅頭饅頭被屠殺的太平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