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先鋒楊漣臨死怎說讀書無用

魏忠賢整東林黨楊漣等人,其做法甚至在他的黨羽中,也有人覺得太過分了。何至如此?請欣賞本人新作《東林沉浮》選15—

東林先鋒楊漣臨死怎說讀書無用

天啟五年七月,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被魏忠賢關入詔獄、受盡酷刑的東林六君之首楊漣,已經是須眉盡白、體無完膚了,就是眉毛、鬍子全白了,渾身上下沒一塊好地方。

東林先鋒楊漣臨死怎說讀書無用

《詔獄慘言》記錄:公元1625年即天啟五年七月十五日,是楊漣五十四歲生日。一大早,左光斗等五位患難知己向楊漣拱手慶生。楊漣苦笑了笑,讓獄卒拿來一大碗涼水咕嚕咕嚕吞下。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凡重傷之人若飲生涼水,無異飲鳩,相當於服毒了,會加劇內傷。目睹楊漣此舉,五位獄友驚愕不已,楊漣則坦然說:

“魏閹將我等逮入詔獄,就沒有打算讓我們活著出去。一旦贓銀追齊之日,便是我等斃命之時。我已抱定必死之決心,喝涼水只求速死。”

應該說,此時的楊漣倒是十分清醒。聽這他一席話,五人無不掩面唏噓。

果然,這一天,許顯純受魏忠賢指示,送給楊漣的生日禮物是全刑。

據清代學者陳鼎編撰的《東林列傳》描述,在受刑之前,楊漣把家人招呼過來,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吾兒,從速回去。切記!往後萬莫再讀書,當以我為戒”。

楊漣囑咐兒子,說你們現在都回老家去,好生服侍我的老母、你們的老奶奶,記住我的話,再不要讀書為官了,都學著種田去。

這番話看似平淡,其實慘痛至極,到了這般天地,楊漣似乎是明白了:自己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最後卻被大文盲魏忠賢整得家破人亡,這樣的世道讀書有什麼用,道德文章救不了腐朽王朝!

楊漣的“讀書無用”遺言,是一個知識分子敗給文盲後的悲愴反思。

我們知道,讀書識字,在明朝不僅是入仕的必需,而且也是地位的象徵。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伊始,明確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忌憚宦官亂政,因而從文化水平上將太監固化在底層。基於太祖遺訓,明朝前期宦官地位很低,根本不能與那些文化人——科舉起家的士大夫相提並論。

然而,到了中晚期情況起了變化,太監不僅有了內書堂可以讀書,而且即便沒文化的太監也並不影響他們參政議政、甚至代行皇權。因為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無能,沒有執政能力,所以王直、劉瑾、魏忠賢這樣的權宦紛紛冒了出來,成為“代皇帝”。就拿打倒楊漣的魏忠賢而言,他是個地道文盲,以皇帝玩伴起家,從萬人之下爬到萬人之上。雖然魏忠賢不識字,但他在與東林黨人的鬥爭中不處下風,因為他牢牢抓住了皇帝朱由校這個靠山,我在此前反覆強調過:他與東林人拼的不是才學,而是與皇帝的距離。

當然,東林黨人曾經離皇帝也不遠,魏忠賢是朱由校的玩伴,東林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原是朱由校老爹泰昌帝朱常洛的伴讀,泰昌帝死後,左光斗秉承正統,與知識分子群東林黨一起擁朱由校為帝,打掉了後黨擁立的接班人,成為護法大臣,功勞不可謂不大,但還是在皇帝朱由校心中,不如玩伴魏忠賢的分量重。

由此可見,陪讀不如陪玩。魏忠賢淘汰楊漣,與知識無關,與屁股有關,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結果。顯然,這是官場一種逆淘汰,這個結果雖令人深感悲哀,但在那樣一個皇權至上、知識乃權力偏房的黑暗年代,亦在“情理之中”。

話說回來。隨著捐款數量地增多,魏忠賢也感到有一絲不妙,一旦所謂贓銀湊足了,那麼他們是必須要將犯人移送刑部的,刑部如果看見六君子打得不成人形,一旦翻案,後果不堪設想。怎麼辦呢?

魏忠賢的秉性又顯露出來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催命判官許顯純,先將六君子為首三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在獄中秘密處決。

天啟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深夜,劊子手動手了。

史書《碧血錄》記述,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了一封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血書: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掛念,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惟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春風,於我何有哉!”

楊漣這封血書寫的什麼意思呢?

說我楊漣今天要死在他們手裡了,想我這一生忠君報國,嫉惡如仇,最後卻落得到這步田地。事到如今,我就是想把這條命報答朝廷了。不希望我死之後,我的妻兒老小圍著我哭泣。作為顧命大臣,我時刻牢記孔子的這句話,所謂託孤之恩,被託孤的大臣,是不能失去大義節操的,執此一念,我就可以有臉見先帝,和大明王朝的列祖列宗了。所以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我要大笑、大笑、還大笑,對我刀砍斧剁,就像剁在春風上一樣,能奈我何!

這封血書充滿了大無畏的殉道者氣概,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那麼,楊漣為什麼不怕死?

因為他是一個有信仰的真節士。楊漣的無畏,源自於對信仰的執著與忠誠。

探究楊鏈內心深處的信仰,就是血書所言的儒家教義:忠君報國。這與前輩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脈相承。作為儒家正統士大夫,楊漣願為自己的信仰而捨生取義。真節士即真死士,殺身成仁視死如歸。以此觀楊漣面對死刑的泰然就順理成章了。

楊漣的這封血書,真情悲壯,催人淚下,就是鐵石心腸看了也會為之動容。但是,有兩個人卻無動於衷。

這兩個是誰?

就是決定楊漣生死的兩個人。一個是皇帝朱由校,沒機會看到這封血書。另一個就是魏忠賢,魔鬼心腸,無動於衷。他恨死東林黨,一定要楊漣死。

所以,楊漣在人生的最後時光,只能一邊沾血遺書,一邊和他的兩位獄友,走向行刑間。《碧血錄》記載,楊漣被執行死刑的方式非常殘忍——

劊子手“土囊壓身、鐵釘貫耳”。劊子手用土袋子壓住楊漣的身體,令他動彈不得,然後用一顆大鐵釘,貫穿楊漣的雙耳,其間活閻王許顯純見楊鏈還有氣息,又命劊子手拿一顆大鐵釘,從楊漣的額頭釘入,楊漣就這樣氣絕身亡。

楊鏈死後僅以“血濺衣裹”置棺中,楊漣死後屍首已經碎了,裝殮不了了,只能以血衣收殮在棺材裡。

左光斗、魏大中,也同樣遭受了酷刑處決,死後他們“血肉模糊,已無人形”。

楊鏈死時五十四歲,左光斗五十一歲,魏大中五十歲,都是知天命之年。

對東林六君子剩下那三人,魏忠賢也並未心慈手軟,一個月之後,袁化中、周朝瑞相繼獄中折磨致死。顧大章是這六君子當中,唯一從詔獄走出來的人,他被魏忠賢象徵性地走了司法程序,送往刑部,而後又提回詔獄,再回閻羅殿的顧大章知道,閹黨不會留下一個活口,隨後在獄中上吊自殺。

所幸,他在走出詔獄的短暫時光,將楊漣的那封血書帶出來,傳給家人,六君子的血案真相,才得以告白天下。

史書《先撥志始》描述,六君子肉體被消滅之後,劊子手用利刃將他們的喉骨剔削出來,各自密封在一個小盒內,送給魏忠賢親驗。魏忠賢下令,將六君子的喉骨燒化成灰,與閹黨們下酒吞服。

東林言官的喉舌之利,至此化為灰燼。

說到這裡,還要提一下“東林六君子案”的由頭、“遼案”主角熊廷弼的結局。楊漣等被捕下獄殺害後,魏忠賢指令手下儘早殺掉熊廷弼,以絕後患。他的黨羽就迎合他的意思,魏忠賢重要幕僚馮銓與熊廷弼素來不合,於是就趁火打劫。一次,馮銓與顧秉謙等在講筵上侍講,也就是給皇帝朱由校講課,其間藉機拿出集市上刊印的《遼東傳》向朱由校誣告說:“這是熊廷弼自己寫的,是他想為自己開脫罪名。”

朱由校一聽非常惱火,這不是反賊之舉嗎?

於是在天啟五年八月,朱由校下旨處死熊廷弼,並讓魏忠賢傳旨,將熊廷弼的首級在北方九處軍鎮輾轉示眾。這就是最嚴酷的“傳首九邊”。

即便如此,魏忠賢還不罷休,說熊廷弼侵吞軍費,矯詔命令嚴加追贓,將熊廷弼家全部資財查抄,熊廷弼的長子熊兆珪也被逼自殺身亡。

而廣寧慘敗的一責任人王化貞,卻因為及時調轉方向,投靠魏忠賢,做了閹黨打擊熊廷弼及東林黨的“汙點證人”,而得到魏忠賢庇護,一時間沒事了。

出於義憤,當時有不少正直出來為東林六君子和熊廷弼鳴不平。

武弁蔣應陽,為熊廷弼喊冤。太倉人孫文豸作《步天歌》,悼念東林人和熊廷弼,中書官吳懷賢,拿到一份楊漣上書回家讀,為之拍案叫好……

結果,均遭魏忠賢無情打壓。蔣應陽被立即處死。孫文豸被以誹謗罪處斬。吳懷賢遭家奴舉報,被打死抄家。

閹黨之酷,可見一斑。

魏忠賢的做法,實在是令人髮指。甚至在他的黨羽中,也有人覺得太過分了。像魏廣微,起楊左之獄時他開始也積極參與,但當他看到詔獄連連殺人時,心中不安,便上了一疏給天啟皇帝,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楊漣等人儘管是有罪之人,但從前也是朝廷命官。即使贓私之事確實,也應轉付法司,依據律令定罪,而不應該令鎮撫司如此嚴刑追比。”

自打敗東林人後,魏忠賢攝政已經明火執仗,朝中大臣所有上疏均要過他的手,給皇帝上疏其實就是給魏忠賢提意見。魏廣微這種良心發現式的建議,魏忠賢自然很不愛聽,而且很生氣。結果魏廣微失寵,不久就被罷了官。

可見,魏忠賢的爪牙雖大多惡人,但惡人之中,也有大惡小惡之分,趨炎附勢之徒中,也有稍善之人。其作惡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魏廣微就是小惡之人,良心雖泯,尚存善念,沒有壞到底。但這樣不徹底的惡人,必然不為魏忠賢所容。當魏廣微勸誡魏忠賢,說:差不多了,而魏忠賢卻認為:差遠了。打擊東林黨才剛剛開始。於是,不夠壞的魏廣微很快被閹黨掃地出門。

趕走魏廣微後,魏忠賢擬旨,以天啟帝口吻說了這樣一段話:

“朕方率循舊章,而曰朝政日亂;朕方祖述堯舜,而曰不大相侔。”

這話傳達的意思十分明確,即祖宗之制剛剛恢復,堯舜之治也將帷幕拉開,你們卻說什麼適可而止,這怎麼行!

顯然,不惡則已、一惡到底的魏忠賢決心繼續惡下去,他要把得罪過他的東林人,一個個打入十八層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