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從遊客身上到底能賺多少錢?

近年來,隨著一些“導遊打人”、“強制購物”、“低價團”等負面新聞的報道,讓眾多遊客對“旅行社”這個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為什麼會發生類似的事件,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利益。

上週一個旅遊前輩向我吐槽說:“做旅遊的人賺的就是‘渣渣錢’,但是又沒辦法,誰叫當初選擇了這個行業呢”?我相信這位朋友說的是實話,因為我自己也做過,只不過現在轉行了,沒有直接做旅遊的業務。

旅行社從遊客身上到底能賺多少錢?

行業分析,每個跟團的人,旅行社到底能從其身上賺多少錢?

一、一條旅遊線路的成本通常包含:機票費、目的地小交通費、景點門票、酒店住宿費、餐飲費、稅費、其他雜費等;這個是做旅遊線路批發商(供應商)的產品成本,不算其他辦公和人員開支、產品宣傳等成本。

我們經常報團的門市,是零售商,他們的產品都來自線路批發商,批發商會給門市一個同行結算價,然後由門市加上自己的利潤再銷售給遊客,所以對於門市來說,他的成本主要是:旅行社加盟費、保證金、門面租金、水電、門店人員、成本、其他雜費等。

線路批發商打包旅遊產品,旅遊門店負責賣旅遊產品,通常批發商的成本和資金壓力是最大的。

有錢的一家或者幾家聯合起來包個飛機、包個房、然後組合成線路產品,再組合這個線路產品之前,還要負責“踩線”,就是這條旅遊線路的行程規劃、有什麼賣點、是否有安全隱患、是否有當地一些特殊等,各種風險和成本都要預估,最後才能確定是否開闢這樣一條旅遊線路。

在幾年前,旅遊供應商的利潤還能做到5%左右(算是很不錯的了),而現在,基本在3%甚至以下。

而門店零售商,它的收入基本就是賺差價,比如說批發商給的500元,它可以加100利潤,賣600。

現在隨著網絡的發展,淘寶、去哪兒上面也有很多旅遊產品。現在比價太容易了,行程也都相差無幾,或者說旅遊產品的滯後性,所以真正報團人是無法分辨出團與團之間的差距,因為價格比較透明,所以這一類旅行社的利潤是比較低的。周邊遊就幾元到幾十元都在做,國內長線、出境長線(歐洲)稍微高點。

二、旅行社是走量的生意,寧願從100個人身上每人賺10快,也不願從10個人身上每人賺100,客人都是聰明的,這家門店問了價格,問下家,最後可能的結果是在網上OTA去下單。

但他們不知道,網上的產品還是來自線下的旅行社,網上下單後的出遊服務,還是來自線下旅行社。而在線OTA就是最大的一個旅遊二手商,賺取了最大的差價。

瞭解了業內整個業務和費用後可以看的出來,所有的零團費、負團費,正常的企業是不可能做的出來的,擺明了虧死啊,這只是一個營銷手段。

當然,在這背後肯定是靠購物店和自費項目的返傭來補貼旅行社,比如:我帶200人的團到購物店,購物店就按人頭每個50元給旅行社返傭。

再來看一組國家旅遊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國旅行社總數為27939家,共招徠入境遊客1445.7萬人次,全國旅行社營業收入4643.01億元,營業利潤18.60億元。平均算下來,每家旅行社利潤幾萬塊錢(平均)。

導遊也是打工的,處於整個旅遊鏈條的最底層,如果旅遊合同裡面寫有購物和自費項目,而客人到了現場拒絕參加,導遊有權利要求客人履行合同,如果客人不旅行合同,這就是損壞導遊的利益。

換個角度,如果是別人損壞到你的利益,你會怎樣?不過,處理這種事情的方式多種多樣,這個就看導遊的個人能力了,肯定不提倡粗暴的解決這些問題。

三、當然,我們還是要批評一下那些態度惡劣、打人、辱罵客人的這些導遊,現場各種協調、服務,平平安安把客人帶出去,平平安安把客人帶回來,是導遊的本質工作。

對於旅行社而言,旅遊出遊過程中還有最大的風險,交通、意外,雖然誰都不能保證,也雖然都買了保險,基本每個團發出去,門店老闆的心都是揪起的,特別是去一些沒有網絡信號差的地方,只有客人平安回團了,沒有投訴了,懸吊的心才終於輕鬆下拉。所以說旅行社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錢,一點不為過。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勸大家旅遊都去跟團,只是分享一些客觀的事實,跟團有跟團的好處,自由行有自由行的優勢,跟團還是自由行這個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出遊需求,只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這個行業,理性對待每一個人,文明出遊、愉快旅遊。任何行業都有老鼠屎,但老鼠屎都代表不了這個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