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想外出工作了?

家裝沙龍

現在的年青人,特別是80後、90後,越來越不想外出離家工作的原因其實多方面的,包括社會大環境中北上廣深對於外來人口的“排斥”、“不友好”,地方上招商引資以及三四線城市的市場經濟影響力日增,以及近兩年各地房地產行業的迅猛發展,導致很多地方出現“拆遷戶”的家庭一夜暴富的神話,經濟收入的提高自然使得年青人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安逸的生活方式。

年青人越來越不想外出工作的現象,也就是這兩年才開始漸漸出現並日漸增長。

年青人寧願在家不工作,選擇主動失業,不參加工作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沒有過大的經濟負擔,為人本身可能就比較不上進,抑或者就是家庭教育造就的“啃老族”,在外出工作時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受不了,於是變成一隻將頭埋進沙子的鴕鳥。這種不願意承擔責任,又經受不住挫折的人,大部分都屬於被時代淘汰掉的。我家的鄰居就是這樣一家人,40歲的男人天天在家玩手機,遊手好閒;媳婦兒天天在家看電視,不事生產;17歲的兒子學習差,考上一所技校,開學一個月就退學回家;一家人每月都依靠政府的500元貧困補助過日子,窮得什麼都買不起。社區街道多次上門給他們家人介紹工作,連保安看門的工作都嫌累。這種窮是被人瞧不起的,但好在他們一家只是懶,並沒有做什麼危害別人的事情。

對於寧願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也不願意外出去北上廣深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可能原因就比較複雜了。比如去年年末,發生在北京的出租房清退事件,這種城市的不友好,會讓我在找工作時,首先排除選擇這個城市的工作機會。另外現在年青人的生存壓力可能要比前幾代人高很多,因為受高等教育和互聯網全球化的衝擊,對自我的期許又比較高,選擇成本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大,對於事業和家庭的天平會逐漸向家庭傾斜,畢竟去年春運的搶票血淚史還歷歷在目。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發展,也直接導致了在家周圍也有很多不錯的工作機會。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所有看法,希望對題主能有幫助,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一起討論。

這是上啥班的第924條原創問答。上啥班,一個幫你在職場裡做的更好的頭條號。歡迎小夥伴們關注,我們一起討論,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等你哦~

上啥班

現在年輕人出去工作的理由是什麼呢?實在找不出來,只能想到很多留下來離家近工作的理由。

一、生存早已不是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是90後的天下,這一年代的人父母是60後、70後,趕上了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大發展,普遍家庭環境很好,生存早已不是問題,他們不會為了生存而奔赴遠方。

相反,奔赴遠方,到以前人們以為的好賺錢的地方,比如北上廣深或者沿海城市,反倒生存會成了問題,因為房價貴,即便普遍家庭環境很好的90後一代,還是會對一線城市的房價望而卻步。

這樣的情況下,誰會選擇奔赴遠方呢。

二、外出淘金也未必是真金。

現在各個省市的發展都越來越好,每個省都有那麼幾個發展非常好的城市,現在一二線城市之間差別越來越小,一線城市有的二線城市基本都有,就連工資很多崗位二線城市都已經能與一線城市抗衡,反倒二線城市因為房價和物價顯得更加可愛。

以前通常大家認為的一線城市、沿海城市能賺大錢的機會,現在也越來越少了,外出淘金早已不復存在,反倒本地的以及一些二線城市才有真正的淘金機會。

當外出淘到的不是真金時,還有出去的必要嗎?

三、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意識比較強。

90後們多是獨生子女,雖然都是標榜個性的一代,但是作為從小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的孩子,享受愛的同時更能表達愛,他們與父母之間的孩子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父母與孩子關係,而更像朋友,彼此尊重,彼此信奈。

雖然個性,但是家庭意識更強,更想與父母在一起,有獨立的空間但是也想與父母不要相隔太遠,否則見一面都比較難。

選擇離家近的地方工作,獨立空間和與父母的心理距離都能照顧到。

這樣的條件之下,又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出去呢?


春風HR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 ,在外打工的種種艱辛,是很難以言表的。長年在外久了,都有不想在出去打工的心情。


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在外普通打工收入也是有限,即便比在家收入高些,除去一些必要的開銷,剩餘的也不會很多。



隨著城鎮化建設水平日益提高,也需要越來越淡的務工人員填補所需空缺,相對來說在當地也可以找到穩定一些的工作,雖然工作待遇沒有外出打工掙的多,但守家在地的,即便少一些也比出去務工好點。


當地就業機會、創業路徑其實也很多很多,不論在哪裡,只要努力,都可以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


棒奔霸

一方面因為年青人自身:缺少了生活壓力的緊迫感;另一方面是這個社會給予年青人的創業機會越來越少。


其實,有時不是年青人不想工作,因為實在沒有工作的機會呀,也不是年青人不去外地工作,比如北上廣,你如果親眼看到“人山人海的大學生如同海水一般湧向就業展會時”,你們就應該理解“找個工作太難了”;


好不容易找個工作,但是努力付出一個月後,扣除各種開銷,還不夠生活費的,這種不是“不能吃苦”,而是絕望,還不如“退出守”減小開支,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自己的家鄉尋找發展”;


還有一方面是:現在的年青人有的家庭條件較好,最基本能吃保障正常生活,也會有了“依賴感”:當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時,這種保守的依賴感將會越來越強烈。


出去打工很難,在家裡更難:我們即要客觀的面對這個社會的現實,又要努力的進取,克服自己的劣勢……如果現在不難,將來更難,這也許就是貧富的差距吧……




孫洪鶴

平南仔李澤源為您回答:現在社會是大數據、互聯網時代,躲在家裡都可以賺到錢。您問的“為何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想外出工作了?”是因為外出工作的成本高,拿廣州來比喻,工資普遍5千左右,住需要一筆,普通的450每個月,吃的,早餐7塊,午餐12塊,晚餐15塊,每天喝三瓶水15塊,夜宵7塊,一個月算下來1680多,每個月日常消費,買毛巾、牙刷之類的又花200左右,要是帥哥約妹紙或者妹紙為了約會化妝保養費又需要2000多,每個月基本花費在4330元左右,成本特別高。現在在農村,有互聯網就可以賺錢,成本也是極低,在家有房子,吃的住的自家基本解決,互聯網賣貨,賺的都是可以省下來,農村消費低,賺到的錢基本沒有地方花,幾個年輕人一起組織活動也是要不了多少。所以這些年輕人不喜歡外出工作,謝謝🙏


李澤源

一般經濟不發達的地方人群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工作,隨著國家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經濟發展逐步向內地轉移,逐漸均衡,就業機會密度逐漸分佈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土面積上,也給年輕人更多選擇在家近的地方工作,可能收入趕不上發達地區,但是中國人的家國情節一直很嚴重,同時也造就了春運,什麼是春運,春運就是一個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靈魂和肉體互相交織便有了春運。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才有了春運。離家近了,雖然掙的少了,但是更加滿足了情感需求。


石油那點事兒

社會發展越來越迅速,每年我國都以百分之7的速率在增長。國家現在在實現小康社會,共同富裕的路上發展扶持!

現階段的大城市日漸飽和,雖然機遇仍在,可不如前幾年紅火。每天都有新穎的行業產生。可人口基數這麼大,真的好生存嗎?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處,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優點。共同富裕的傾斜,三四線城市的擴張日漸明顯。

個人覺得小城市的機遇也不少,並且讓人壓力小一點。沒必要為了更美好的生活那麼拼。

舉個例子,你是想在大城市住40平的房子,還是小城市120平的房子呢?壓力不同,動力不同,生活質量高了,自然有部分年輕人捨棄了去大城市!也許是怕進去了出不來。。。

打字不易,求關注!


引領智能家居的未來

大家知道為什麼北京上海深圳好嗎?因為這裡有幾百萬精力充沛的年輕,可以一天16個小時拼死拼活上班工作。所以創業一定要來一線城市,同樣的工資,深圳的年輕人拼多了,因為高房租,高生活成本逼迫他們必須拼命。所以如果你想創業,你來一線城市,這裡是天堂!如果你想打工,這裡是地獄,有幾百萬年輕人跟你拼命競爭三千塊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