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是否已經超越了微博?

l今非z昔比l

兩個產品各有優勢;

今日頭條、微博、知乎、簡書、趣頭條等,這些產品之間肯定有競爭關係,但我一直認為這些產品的“調性”是不同的,所以要看每個產品的戰略思考是什麼了,今日頭條的強勢崛起,對微博有衝擊,旗下的“悟空問答”產品對“知乎”會產生衝擊,頭條系的“抖音”和明星級產品“快手”勢必會對微博旗下的“秒拍”產生影響,甚至對直播也會產生影響,畢竟我們每天的空閒時間並沒有那麼多,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人,生活壓力要小一些,所以一些產品都在“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今日頭條”和“微博”兩者去比較,如果從專業角度去分析,日活/月活,目前頭條站領上風了,畢竟“今日頭條”所在的“頭條系”產品形成的產品矩陣,確實對一些社交類產品產生了較大的衝擊,“內涵段子”被封,對今日頭條產生一些影響了,畢竟那也是有“兩億”用戶在使用的產品;

今日頭條是“新聞諮詢”類產品,基於數據挖掘進行有價值的、個性化的推薦,算信息類產品,使用這款產品目的是獲取信息;

微博:品牌口號slogo: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微型博客,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性質產品,更注重的分享和交流,談及獲取,第一更多是獲取“頭部”用戶信息即“明星大V”,第二就是“微博熱搜”,更看重時效性和隨意性;

兩款產品的“調性”就不同,都有各自的優勢,應該會長期並存下去;

智聯校園 支明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微博“變味”,今日頭條從市值上來看已經追平微博,並且微博用戶流失情況很嚴重。

2018年“微博之夜”化身女明星的照妖鏡,四小花旦齊聚,新浪微博的話題和流量雙豐,加之暴瘦的鐘漢良,水腫的吳昕,討論熱度居高不下。微博之夜依舊有這麼多明星大咖願意捧場,但是這並不代表微博還是那個如日中天的微博。

微博與日俱增的壓力、爭議,大家發現了嗎?繼續靠營銷和廣告走下去的微博,他的“錢”景幾何,數據告訴大家答案。

1.大V出走

之前知名學者於建嶸忍不住發了一條發了一條朋友圈吐槽微博稱:“微博,怎麼了?

因為於建嶸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今日頭條上開通的賬號儘管只有1900多個粉絲,發條消息三個小時後也有58萬閱讀量,而同樣的內容發在自己有280多萬粉絲的微博賬號上,四個小時後卻只有不到14萬閱讀量。

於建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研究政治社會學問題。在微博第一輪興盛的2010~2012年間,他所發表的內容,經常能引發大量討論和轉發,而如今,這已不再是微博主流用戶所感興趣的內容。相比之下,去年鹿晗和關曉彤公佈戀情,直接讓微博後臺服務器宕機。

見微知著,知名博主對微博的失望,透出了微博現在主營業務“變味”的事實。

想在微博上看到實實在在有用的東西越來越難,反倒是成為娛樂八卦炒作的陣營,成了流量明星的主場,從於崢嶸教授的經歷來看,越來越多有底蘊的博主們也正在調整其主營地。

2.不討喜的商業化微博

七八年前,這個在當時還叫“新浪微博”的社交媒體,擊敗了眾多敵手,一枝獨秀。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公共輿論場”,甚至一度被賦予了“圍觀改變中國”的宏大願景。任志強、李開復等人都是活躍的大V。

現金,這一產品形態的微博正在消失,因為這家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公司正在全面走向商業化。這一戰略雖然幫助微博度過了財務難關,扭虧為盈,去年股價也大漲157%,市值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卻也招來用戶密集吐槽。

頻繁出現的廣告和過多的營銷類信息,讓越來越多的微博用戶不堪忍受,甚至怒而卸載了微博客戶端。而信息流的時間線被打亂後,微博公司對哪些博文能夠出現在流量更高的位置上,有了更大的話語權。有人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其販賣流量提供了創收空間。

3.正在下降的用戶體驗

現在的微博越來越控制用戶的自主權,很多用戶登陸微博後發現,首頁信息流中經常出現一些自己並未關注的賬號發的博文,而自己所關注的很多賬號發的博文,卻經常看不到。

而微博公司解釋稱,用戶所看到的微博排序不是完全按照時間先後,而是根據先看到這些內容的用戶的反饋,調整了後續用戶看到的內容順序。比如前面的用戶對這條微博感興趣,這條內容的排序就越靠前,後面的人看到這個內容的概率就越大。

可是關注誰、不關注誰的微博是我們的權利,平臺為什麼要稱為我們好,為我們做過濾和選擇?

當然,商業化的微博“錢”景目前大好,手還伸進了電商領域,但是現在我們每天打開微博的次數是不是越來越少?說來說去“錢”景是用戶給的


懂財帝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IT工程師出身,技術一流又很年輕,不愛拋頭露面,除非特別需要,這些性格似乎極大影響著公司的文化底蘊,因為今日頭條也是一家十分低調的創業公司。

現在的今日頭條或者叫字節跳動,擁有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等諸多互聯網產品,從日活用戶數量看,今日頭條和微博差不多,從用戶停留時間比較,今日頭條也正在迎頭趕上,甚至要超越微博,從公司盈利能力看,今日頭條早在2016年後已經超過了微博。

微博,在中國可以說是新媒體的代名詞,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也是熱點事件的第一爆發源,這都是由微博的特點所決定的。儘管微博擁有巨大流量,但早些年的變現能力比較差,產品線佈局也談不上成功,而今日頭條卻恰恰相反,所以對於今後的發展前景,今日頭條似乎更加美好。


震長


地震博士

毫無疑問,今日頭條與微博已經不是一個級別的企業了。

可以說新浪和微博加在一起也跟頭條有比較大的差距了。


EmacserVimer

不是有這麼句話嗎,長江後浪推前浪,微博死在頭條上



馬小林

今日頭條經過多次調整之後,其媒體屬性變得愈發明顯,早已經不是那是簡單的資訊分發平臺這麼簡單。

截止今年3月份的數據,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量已經達到了1.2億,平均每天每個用戶的停留時長將近80分鐘。數據很厲害,但是這裡面大多是“流水客”,今日頭條想要留住這些用戶,就必須增強社交屬性。

這樣,今日頭條的平臺的生態價值才能釋放出來。就當前來看,擺在今日頭條面前的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以用,那就是微博,而且今日頭條從上線“微頭條”開始就已開啟了自己的“微博化”之路。

今日頭條會成下一個微博嗎?

今日頭條的“微博化”之路

將今日頭條之前先來講一下微博,目前微博已經形成了完成的MCN機制。即所有的內容和互動都由處在頭部的明星和KOL,以及位於中部的網紅所產出,而後微博在運營話題和熱搜來準確的控制流量和時效性,達到了內容消費的目的。

微博這樣做的好處除了實現關注、轉發、評論之外,更是大大增強了用戶粘性以及對用戶實現了分層管理和精準營銷。而且這種MCN機制給微博帶來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微博財報顯示,其廣告和營銷收入連續五個季度都是保持3位數的增長。

今日頭條就這樣開始行動了。

第一步,今日頭條就是上線“微頭條”,它跟微博的模式非常相似,而且還從微博上晚了不少KOL、娛樂明星以及網紅。並且在今日頭條的首頁信息流中還增加了賬號推送關注功能。由此完成額了早期“微頭條”的用戶積累以及用戶的平臺轉移。

第二步,“微頭條”首頁增加了“熱點話題”的熱度榜,根據流量分佈優化,相當於微博每日的話題熱榜。另外,本週還有消息稱,微頭條的測試版本中即將上線“熱榜”功能,這對飈的就是微博的“熱搜”。這部分的目的是聚合內容,並且為特定的賬號導粉、導流。

未來,這部分也是今日頭條最有可能變現的。當初微博也是靠著熱門話題和熱搜的運作賺了不少錢。

第三步,佈局熟人社交,這裡今日頭條打通了用戶的通訊錄功能,將是不是推薦你的好友,直接在賬號暱稱的下面增加了通訊錄對應的名字。

今日頭條“微博化”上所面臨的風險

今日頭條,雖然過去一兩年摧枯拉朽,始終活躍在風口浪尖上。這是由今日頭條的格局所決定的。今日頭條以內容發家,現在正在試圖通過投資或者直接併購的方式來維持自己在內容行業中的地位。即全面佈局內容端、短視頻、社交等領域,不斷擴展自己的邊界,把自己打造成內容領域的一極。

除了傳統內容,今日頭條還在短視頻領域持續發力,內部孵化了火山小視頻項目,成了當前快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並且還花大價錢挖走走了快手Top級別KOL。

與此同時,今日頭條還投資了抖音等,加上自家的西瓜視頻,目前在短視頻領域,可以說今日頭條已經無人敢惹。今年過年期間,今日頭條宣佈3億美金的收購Faceu。總的來說,在短視頻行業內,今日頭條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並且對快手形成了三打一的局面。

除了國內,今日頭條也早已經開始佈局國外,相繼投資併購了印度新聞聚合平臺 Dailyhunt、美國移動短視頻創作者社區 Flipagram、主打東南亞市場的移動短視頻 App Vshow 我秀時代等。

這樣的“大躍進”,也引起了BAT的強烈關注。如在短視頻領域,騰訊就投資了快手,並且還拿出30億復活微視是要跟抖音拼個你死我活。

新聞客戶端也是與騰訊天天快報、騰訊新聞這些傳統大佬廝殺,社交上與微博完全“撞車”,問答上對陣知乎,還不斷挖角知乎大V。

這裡能看出,今日頭條的出發點是全面出擊,築起自己的籬笆牆,而另外一個角度今日頭條有陷入被聯合“絞殺”的困局。


噥方便

我問了很多頭條用戶,他們用頭條而不玩微博的原因都是微博的信息還需要去找,而頭條會自動推送相關的。反之運營者也是,頭條自帶流量,而微博需要尋找用戶。

但這並不是說,微博已經退出舞臺。微博平臺的優勢在於其龐大的信息量。明星八卦、政府新聞全部都有,只是分發不如頭條精準。

二者目前處於相互模仿、相互學習的階段。取其長,補己短,實際上對促進用戶體驗是有幫助的。


會用相機的海怪


旅人與貓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引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頭條應該已經完爆微博。


從我身邊的人來看的話,我爸在玩頭條,我爸都快50歲了。我哥你在玩頭條,我哥是跟我同年齡的,我身邊的幾乎每一個同事都裝的有頭條。大家都時不時地拿出來翻幾頁新聞看看,已經成為大家的日常習慣。從我每天看的新聞的瀏覽量來看的話,頭條的引流效果非常好!隨隨便便寫個回答都會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瀏覽量,並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今日頭條的用戶非常活躍。

反觀微博,從2012年起,微博就幾乎徹底淪為了一個廣告的地方。原本我是幾乎每天都看一下微博的,時不時的我還更新一下,後來發現根本沒必要了。我幾乎所有的同學,同事,朋友都不在裡面出現了。我發一條微博下面跟的全是廣告,傷心透頂,絕望透頂,現在的微博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只是在有明星八卦的時候。我才會去看一下。此時再想想,頭條已經成了我每天都會去翻的一個軟件。

不得不認真地說一句,支持頭條,努力分享,合作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