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他會做的比李世民好嗎?

書香歷史

史書上對李建成的評價是很差的。《舊唐書》上這樣寫道:“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資治通鑑》也這樣說:“隱太子(李建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

(李建成,影視配圖)

我們首先要相信史書的史學精神。中國的“二十四史”,之所以能夠彪炳千秋,就在於有非常純正的史學精神。所以,這個評價應該不會太離譜。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一個客觀事實,就是《舊唐書》及《資治通鑑》記載的,絕對不完全是事實。為什麼呢?

一是李世民上臺以後,對當時發生的事件進行過嚴格的把關審控。所留下來的史料,必然是有利於李世民的。畢竟當時李世民是親手射殺他哥哥李建成的,不找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他如何能夠坐穩皇帝。而無論《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鑑》,因為都不是親眼所見,必然要參考當時留下來的史料,所以受影響是肯定的。

(李世民雕塑)

為了證明我上面的觀點。我們可以拿當時的一本《大唐創業起居注》來對照。這本隨記出現在李世民奪位之前,是李淵“專掌文翰”的官員溫大雅寫的。比如這本書上說太原起兵是李淵的主意,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鑑則說是李世民的主意。還有在一次獲得李淵讚賞的戰役,這本書說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主意,但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鑑說是李世民的主意,等等。為什麼這本書上很多事與後來的史書不一致呢?因為當時這本書出現在李世民奪位之前,所以,李世民也不好篡改了。

二是《舊唐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對李建成的評價,有個倒因為果的過程。根本的原因是李世民幹得不錯,幹出了“貞觀之治”。如果李世民幹得不好,他那殺兄自立就是千古罪名,就是罵聲一片。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實際的李建成,應該不會像史書記載的那麼糟糕,但是也不會太賢能。

那麼,假設李建成沒有被殺死,當了皇帝以後,他會不會幹得比李世民好呢?

第一,我覺得他當了皇帝以後,所面臨的形勢比李世民當皇帝后艱難得多。因為他必然要解決秦王集團的問題。對於李世民,殺還是不殺?在玄武門政變之前,魏徵和李元吉都多次建議他先下手為強,殺掉李世民,但是他沒有動手。他沒有動手的原因,可能是顧念兄弟感情,也可能是魄力不夠。不管怎樣,這個人絕對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要想解決強大的秦王集團,那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坐了江山以後,能不能夠穩定政局,依然是個問題。

(魏徵畫像)

第二,不得不說,大唐能夠結束南北朝及隋朝動亂和短命的悲劇,作為第二代君王李世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本來隋朝就已經實現了統一,但是第二代君王隋煬帝沒有把精力放在國計民生及交好四方上,而是好大喜功徵邊,勞民傷財建宮殿及鑿運河,結果讓國家又亡。李建成當了皇帝后,能不能解決上面的問題,這個不是太好說。

不過,也不是完全不能說。

一是他在解決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上,可能不會做得太好。理由是:621年,當邊疆稽胡酋帥劉仚成作亂的時候,李建成打敗了劉仚成,當時為了防備這些人再作亂,李建成採用的辦法是把這個部族的人全部殺死。後來劉仚成逃走後,李建成依然處死了稽胡的降兵六千多人。由此可見,他處理和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上,和隋煬帝差不多,就是極端強硬政策。

二是李建成作為太子,但是他的身邊,除了魏徵等很少的幾個謀臣外,絕大多數謀臣都到了李世民那裡。這說明,他在禮賢下士、察納雅言方面,絕對比不上李世民。而“貞觀之治”之所以成功,李世民最大的優點就是對人才的使用。別的不說,魏徵是敵方陣營裡的人,魏徵又多次建議李建成幹掉李世民,而魏徵在追隨了李世民後,說話又總是不拐彎。對於這樣一個人,李世民依然對他非常認可。試想,若是李建成當了皇帝,他會不會有這個雅量?

總之,我認為,李建成當了皇帝后,他說面臨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要處理好,同時要能開創盛世,他的手段和魄力可能都不夠。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一點毋庸置疑,李建成的綜合能力比李世民差很多。論才幹,李世民十六歲就用草木皆兵之計以幾千人馬嚇退突厥始畢可汗十萬精銳騎兵,救了巡邊被困的隋煬帝。

大唐的江山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也就是他能夠輕易的發動玄武門之變把當朝太子及也是武將的弟弟一舉拿下,並控制局面,兵困身為開國皇帝的李淵。



李建成的能力怎樣,現在已經無法復原當年情景,史書記載是殘暴不仁、小肚雞腸之徒。但是,玄武門之變後關於建成、元吉甚至李淵的歷史都必然會有所偏差,不可能完全是原貌。


不過,李淵其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厲害人物,李淵的夫人竇氏原本是北周上柱國竇毅的女兒,她的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算起來也算是皇家血統了。傳說中這個竇氏三歲便長髮齊身,是遠近聞名的長髮美人,由於血統關係,她從小就被北周皇室當做公主一樣養在深宮中。當時她的舅舅北周武帝為了討好突厥娶了突厥公主為皇后,可是並不是真心喜歡,只是政治需要,就少不了的冷落。這個小小的竇氏居然跟舅舅分析了天下形勢,勸舅舅為了天下大局好好對待突厥公主,以爭取突厥的支持幫助,穩固江山社稷。


對於小小年紀的女孩子能有這番見識,讓北周武帝都感到吃驚和欣慰。 像這麼一個冰雪聰明、美麗動人還是皇家血統的女孩子,想攀龍附鳳迎娶美人歸的人自然不在少數,於是她的父親就想著一定要給她找個好人家。於是便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有求婚的來了先得過第一關,就是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再往下說。這個時候李淵也聽說了這奇人奇事,也眼巴巴的趕來想拔個頭籌,抱得美人歸。李淵從小的嚴格訓練,這個時候有了收穫,兩箭連發,箭箭皆中鳳眼,如願以償抱得美人歸。“雀屏中選”這個典故就是自此而來。


李淵奉旨初到山西剿匪前沒有打過仗,但到了山西還是充分展示出了其軍事稟賦,出兵第一仗,李淵十餘騎人馬與龍門賊帥母端睨數千人對陣,李淵持強弓硬弩馳射七十餘箭,箭箭中敵,所發無虛,敵人在驚愕中潰敗,他就是這樣在山西連打勝仗站穩腳跟的。當時的山西已經是隋朝跟突厥的前線,他就五千人馬,突厥精騎數十萬,隋煬帝不派一兵一卒,叫他擋住突厥,就用置他於死地的意思,他硬是絞盡腦汁把突厥拖著了。後來太原起兵,他在既不背叛隋朝又向突厥效忠的策略下借到了突厥馬匹組建騎兵,兵髮長安,奪得天下。


就是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開國皇帝,輕易被李世民控制,可見李世民的治世之能。李建成的能力絕對比不了李淵,如果他當上皇帝,兩個弟弟能不能擺平還另說,西邊的強大的突厥就更是一大難題。從兩個人的胸懷、氣度、魄力、格局及實際經驗來看,李建成是遠遠比不了李世民的。

畢竟作為太子,還有三弟相助,皇帝偏幫,大權在握,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在李世民一出手間就一敗塗地,萬劫不復,這點本事的人能夠做什麼有為之君?


謝金澎

不見得。

李建成這人的性格,屬於宅心仁厚那一類,或者說是忠厚。而李世民是野心極大,做事也殺伐果決,從玄武門事變前兩人的態度就能看出,魏徵曾經諫言太子李建成,勸告他先下手為強,但李建成念及兄弟之情,拒絕了魏徵的提議,因此也失去了登基的機會,甚至連命也丟了。

而李世民不用多說,玄武門事變拉開弓箭追著射他哥,連他弟弟李元吉也不放過。

這就是兩個人最大的區別,前者李建成是個念及情分的人,對待一些事情較為感性,而李世民為了實現抱負,甚至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

如果是李建成執政,斷然不會做的太差,畢竟李唐初期要武將有武將,個個都是英勇無匹,要文臣有文臣,像魏徵這種寧死也得諫言的謀臣,放到哪個朝代都是國家大幸。

但李建成要想達到李世民締造的“盛唐”高度,這就不太可能了。

二人的執政理念並不相同,可以看作李建成類似於“保守派”,他在成為太子之後,替父親李淵執政過一段時期的朝綱,因為穩健的處事風格,將各項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因此倍受東宮官僚的讚賞和信任,這也是為什麼李淵立他為太子的原因,但李建成這種行事風格及展現的才幹,更像現代的“職業經理人”,而非“老闆”。

反觀李世民,多年南征北戰,雖然是依靠著父兄的堅強後盾,但他的確比李建成更像是一個合格的老闆,軍中實權派人物,諸如秦叔寶,長孫無忌等人都對他忠心耿耿,說是死心塌地都不為過,所以像李世民這種老闆,在後期施展抱負的時候,會將目標定的很遠大,敢放手一搏,因為他坐擁人才資源,絲毫不怵。

再一點,還是和上文所提的性格有關,李世民奪權稱帝后,幾乎將李建成的軍功從史書中抹去,甚至有抹黑之嫌,反觀李建成多次聽到魏徵的勸告,要儘快除掉李世民,否則日後帝位難保,但李建成一次都沒同意,他至始至終都是念及著親情,由此能夠看出李建成相比較李世民更為感性。

而李世民就更加直接,只要是擋路的,就殺,絕無二話,哪怕是自家兄弟也不手軟。

要成大事,尤其是帝王將相,心軟在很多時候都是大忌,無數的前人例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李建成不可否認是大才,但在治理國家方面,由於個人性格的限制,只能做到守江山的程度,未必能像李世民那樣做到開疆擴土。

至於李建成被刻意塑造成無用之人的形象,比如《新唐書》裡說他是“

荒色嗜酒,畋獵無度”,然而李建成不論是霍邑之戰,還是潼關之戰,都是親自帶兵,力克敵軍,

最後澄清一點,正史中對於李建成的確存在抹黑,李世民當年征戰南北,其實很大原因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而之所以後方穩固的原因,也是因為兄長李建成的功勞。

李建成早期屯兵蒲州,阻擋住突厥趁天下大亂時的南下侵擾,還破壞過王世充聯合突厥瓜分中原的密謀,當年攻入長安,也是李建成帶兵拿下的頭功,這些功績都給李世民征討各地爭取了時間,更是提供了莫大的支持,不然當時兵強馬壯的突厥趁火打劫,一直對戰各路諸侯的李世民根本無暇顧及。

所以李建成絕非某些演義和史書中所說的毫無建樹,相反不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他都展露出過人的才能,只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種事,在李世民稱帝后,必須要弱化甚至是掩蓋他哥的政績,甚至是淡化李建成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否則弒兄殺弟的李世民難免千古罵名。


——————————


錢品聚

歷史中的李建成不像我們史書中所寫的那麼無能,雖然唐初的歷史被李世民篡改的太多,導致了李世民在唐朝開國初期功績存疑,比如反隋不是李世民提出的,而是身為唐國公的李淵親自作出的決定,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建國初期的功績也不亞於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在繼位之後所作出的一系列貢獻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來的。

相比於李建成,李世民擁有著他所不能擁有的狠辣,他能為了他的目標做出一切有利於自己的事情,在這份狠辣的背後,他又能為了彌補自己得位不正帶來的後果,多年如一日的堅持接受臣子們的納諫,虛心建設大唐帝國。

這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帝王都無法達到的高度,後來的朱棣也是李世民的迷弟之一,他以李世民為榜樣建設大唐朝,但是他一生努力都未超過李世民的成就,就可見一斑。

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以他不好戰的性格唐朝可能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平和,如同劉邦之後的文景之治一般休養生息,就沒有了李世民的兵威伏四胡,就沒有了大唐最開始氣壯雄山河的萬國來朝,就沒有了大唐融合天下文化的大氣概。


我們研究一下李建成的班底就可以得知,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不像李世民擁有著尚武的精神,他雖然在後勤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並不能為他帶來兵臨天下的氣魄,也不能使大唐成為世界的中心,這都是他無法做到的。

歷史中皇帝數以上百計,真正能有成就的有幾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一個不是站在了帝皇中的巔峰?李建成如果繼位了,他很可能在經過這一開始的清明之後就會陷入沉淪,在皇帝的位置上做出荒唐的舉動導致國家因此衰弱。

這是歷史中無數皇帝都躲不過的弊病,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因為他得位不正、因為他想要在史書中留下偌大的名聲做千古明君,所以他才兢兢業業多年不改初心的經營著他的唐帝國,使得這輛剛步上正軌的戰車向正確的道路上狂奔了起來,這也是李建成不如李世民的地方。

所以如果李建成成為了皇帝,他做得永遠都不會比李世民做得更好,太宗皇帝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雄壯氣魄以及多年如一日的謙虛經營,他雖然南征北戰,但不會像楊廣一樣不顧國內的民生、民意,他雖然努力經營國內的民生經濟及愛民如子,但他不會停止國土的擴張、民族的包容,這就是李世民,千古難有的明君。



孤客生

毫無疑問,李建成當皇帝肯定不如李世民幹得好!

首先,李建成的才華和魄力肯定不如李世民。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太子,為何干不贏一個蕃王李世民?不是他不夠狠,根本的原因是朝中支持他的大臣和戰將(稍有名氣的只有魏徵、裴寂)遠不如李世民手下的多、能幹,為什麼大多數人才都沒選擇名正言順的李建成,而是甘願跟隨李世民去冒險、政變、奪位,這一方面源自於他們跟李世民在戰場上建立了深厚的戰爭情誼(從李世民登基後善待功臣就能證明),另一方面也說明李世民是一個高大上的大英雄、真男人,值得別人效忠。

另外,關於李世民改史一事究竟如何?現在頭條上許多人(尤其是部分漢奸、腦殘、跟風)都把李世民黑得一無是處,大言不慚地說李世民的功績都是改史改出來的,說他竊取了李淵和李建成的功勞,對於這類破壞民族英雄形象、丟老祖宗臉面的人筆者實在無語。據《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確實在貞觀14年曾向史官要求瀏覽《起居注》,並針對玄武門之事的記錄等作了指示:去其浮詞,直書事由。可見李世民對玄武門一事已經坦然釋懷,況且這時的李世民已經開創盛世、被周邊尊為天可汗,他的千古明君形象已經享譽海外,玄武門這種負面影響只是白璧微瑕、無關痛癢,他根本犯不著去改史,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李世民這種聰明絕頂之人不可能幹這種蠢事(這時他才40出頭,還不至於老糊塗)。再從今天史書記載的玄武門事變的整個過程來看,整體上應該符合歷史原貌,尤其是李建成的死(是李世民親手射殺的),試想如果被李世民改動了,即便他不能掩蓋事情的整個過程,至少對李建成之死可以借他人之手完成,畢竟在當時親手殺兄弟、殺太子是絕對的“大逆不道”,這將對李世民登基一事是最大的負面影響,況且中國曆代史官都是有骨氣的,尤其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總之,歷史只會將紅的染得更紅、將黑的描得更黑,但絕不會黑白不分、是非顛倒。種種跡象表明,李世民改史只是一種無憑無據的臆測,史學界也從未證實過李世民改史一事。


晨曦的曙光2000

首先,感謝大家的閱讀。

這是一個假命題,所以我也從兩個方面提出自己的一點淺見。

第一:軍事對比,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來看,從太原起兵到高祖李淵進入長安期間平遼山、平霍邑、平絳城、克長安、平河北等謝謝記載來看,李建成的軍事才能不亞於李世民。



第二:《舊唐書.建成傳》中記載:建成當了皇太子後,“高祖憂其不嫻政書,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用今天的話來說,李淵覺得李建成要好好歷練所以把不是特別重大的決策權移交給了李建成。可以知道建國之後李淵有意培養李建成,李建成在內政上的經驗比李世民豐富得多。


所以說:李建成雖然是個失敗者,但是不代表他成功了就不是個好皇帝。


董哥歷史

超過貞觀之治,超過天可汗的文治武功,這個機率太小了吧?


集賢院居士

事實上,李建成並沒有當上皇帝,假如他當上了皇帝,也不見得比李世民做得好。



史載:李淵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東招募人才,而後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隨李淵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被立為皇太子,協助李淵處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可見李建成也是有能力的。

但是唐朝的建立過程裡,政局裡有幾大派系:山西派系(李淵的支持者,也可稱老派),李世民派系(李世民的支持者),李建成派系(李建成的支持者),中立派。唐朝政局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其一定的原因,李世民南征北戰擁有很大權利,加之李世民兼職較多,有很多支持者,而李建成對比李世民優勢並不明顯,他唯一的優勢就是:名分。



李淵其實早就不滿於李世民這種依仗軍功而咄咄逼人的態勢,並且早就意識到了李世民對儲位的覬覦之情。 武德四年,李世民自己組建了文學館,四方招徠賓客,像我們所熟知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都在這時投奔世民門下,組成了著名的“秦府十八學士”,陰謀籌劃奪嫡事宜。 世民平定竇建德和王世充歸來之後,李淵就曾大發牢騷:“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舊唐書》卷六四《隱太子建成傳》) 說的就是他察覺到了李世民性格、心態上的變化,而且明確歸罪於作為秦府謀士的讀書人們。


武德末年的權力鬥爭並不是簡單的皇子爭儲,其本質倒是更傾向於功臣奪位,只不過這位功臣恰好是皇子而已。縱觀歷史,歷代開國之初,功臣敢於篡位並且成功了的,不能說僅此一例,那也是異常罕見的。

原因也不難理解。開國皇帝大多也都是人中豪傑,先不說手下功臣敢不敢,就是稍微動了點花花心腸的,大多也都被扼殺在搖籃裡了,更別說那些連壞心思都沒動過就莫名奇妙丟了性命的。唐初是個例外,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李世民這位功臣,畢竟是李淵的親生兒子。


假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沒有成功,李建成成功了,然後李建成做了皇帝。那麼李建成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清洗李世民派系,這樣做的結果就顯而易見。無論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名臣,還是尉遲敬德,秦瓊,李績等名將下場恐怕都不會好,那麼創造未來“貞觀之治”的名臣名將就會減少不少,大唐經過這番清洗,肯定元氣大傷。

李建成為人闇弱,雖然他也有氣度,但是比之李世民還是有所差距,他當皇帝也許大唐會經歷陣痛期,但是大唐肯定不溫不火,缺乏動力,不見得比李世民做皇帝做得好。


源稚生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在李淵死後李建成就會順理成章的當皇帝,但是要問李建成做的會不會比李世民好,我的看法是不會的。

首先公正的說李建成李元吉都不昏庸,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兄弟跟隨父親李淵從太原起兵打天下,三兄弟各有分工配合默契,幾乎沒費多少周折就定都長安,李世民三兄弟為大唐的建立都是立功的,但是定都長安後李建成做為長兄就退到幕後了平定當時各路反王的重任就落到了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的身上,但是當時李元吉年齡還小,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主要還是李世民的功勞,所以打天下李世民功勞最大,而且李世民身份有很多忠勇之士。

在大唐建國之初,天下並不太平,當時唐朝周邊都是敵人,東有高麗北有突厥,西邊有回紇吐蕃,西南有南詔,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都不是省油的燈,對中原都虎視眈眈,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建成當皇帝,那會怎麼樣?可以肯定的說決不會比李世民做的好,因為李世民常年征戰麾下有一大批能征善戰智勇雙全的猛將,比如李靖李績等,這些人都為大唐蕩平四海立下汗馬功勞,而李建成不行,李建成如果當了皇帝,李世民的部下要麼被殺要麼逃亡,所以都不會為李建成所用,當突厥等外敵入侵時,李建成手下沒有能禦敵猛將,所以唐初就會很屈辱,也就可能不會有大唐盛世了。

所以說,玄武門之變對中國來說是幸事,李世民不愧千古一帝的稱號。


天宇的文史情懷

之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我的觀點很明確,李建成只要不折騰不算太糊塗,李世民的所謂功績就是他的下限,也就是他最次是達到李世民的程度!李建成不算糊塗,人也算聰明,所以他一定乾的比李世民好!

歷史上很多關於李建成迫害李世民的故事都是胡編的,是李世民上臺以後為了論證自己的合法性編出來的故事,沒有什麼可信度!

李唐後面出了很多奇葩事跟李世民得位不正有很大關係,李氏多次出現父子相殘兄弟相爭,跟李世民帶了個壞頭有很大關係!上樑不正下樑歪嘛!

總之對唐國曆史來說,李世民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實在是一個悲劇,如果不是那樣,可能唐國的歷史可以多延續一段時間,也不會有後面的武氏之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