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身份證嗎,古代怎麼統計人口?

種花的板磚兔

古代也有身份證,但是一般是給官員用的,普通農民沒有。

我國最早出現身份證是在隋唐時期,當時的名字叫“魚符”,是用木頭或金屬製作而成,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小孔,方便串繩攜帶,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以及官從幾品。


那時三品以上的官員,魚符是用黃金製作的,五品到三品的魚符為白銀製作,六品及以下的官員,魚符是用銅製的。

當時五品及以上官員,還有專門存放魚符的袋子,稱為魚袋。

到武則天時代,魚符的樣子變成了烏龜的形狀,又叫龜符,魚袋也變成了龜袋。


宋朝的時候,龜符被廢除,但仍佩戴龜袋。

到了明朝,身份證變成了“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作而成的卡片,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職務、履歷、衙門等,有點像現代的名片。

並且,牙牌應用廣泛,除了官員要佩戴,官府裡的其他人物,也會有相應的牙牌。


比如明代作品《菽園雜記》裡就有記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

由此可見,在明朝,就有了實名制的構想。

到了清朝,則是以帽子來定身份,而且範圍擴大到所有人。但是這個只是分階層,每個階層的帽子,是不一樣的。

比如官員的帽子上有帽珠,珠子是用寶石、珊瑚、水晶、寶石、金屬等製作。


並且每個階層的帽子,帽頂是不一樣的。

秀才等讀書階層,戴的是銅頂。

官員戴的是紅頂。

一般的百姓,則是沒有頂的,基本上是用綢緞在上面打個帽結。


只不過現在想想,清朝的人一直都帶著帽子,而且還以帽子來分階層,實在也有些奇葩。

至於古代怎麼統計人口?

主要還是依靠戶籍管理,層層上報,最後報在朝廷進行彙總。

不過那個時候的黑戶,應該要比現在要多很多。


戲曲說

古人也有身份證,不過和現在的區別很大。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做“符”,用木頭或者金屬製成。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老百姓是沒有的。

“魚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魚符的材質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親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魚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的是銀質魚符;六品以下的官員用的是銅質魚符。為了方便官員們出門辦事攜帶魚符方便,朝廷還專門為官員們定做了一種裝魚符的“魚袋”,而且要求是“符不離袋、袋不離符”。官員們朝見皇帝、會見同僚、外出辦事,都得先亮“魚符”,以“驗明正身”,然後才能為對方承認和接納,所以當時曾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侷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普通百姓的話可以參考明朝年間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

時拾史事

戶籍有沒有不知道,應該是有的吧?不過貌似沒有我們現在“身份證”一類的證件

然後家裡有族譜,而官府認證身份則是靠同村人以及里正的擔保

要離開本地的人則需要去官府開證明,相當於臨時身份證之類的吧。另外僧侶、官員什麼的都有專門的證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