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30年不上朝,他的人事、軍事都由誰來管控?為何沒人趁機顛覆王朝?

善之善者89381376


萬曆帝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

用今天的話來說,地位達到一定層次,並非一定要去辦公場所工作,也可以在私人住所辦公的。

當然萬曆帝不上朝的後果還是很嚴重的,首先他是大事嚴抓小事不管,只是達到不至於大權旁落的最低要求罷了。

萬曆帝在位中後期主要是通過諭旨的方式來處理政務。既不視朝,不御講筵,不親郊廟,不批答章疏,中外缺官亦不補。出現了“曹署多空”的惡劣情況。

官員的空缺,還有東林黨的一家獨大,使明庭這個龐大的帝國機器開始迅速遲緩老化。萬曆帝雖然靠著不錯的權謀之術不至於大權旁落,但之後的泰昌、天啟、崇禎三帝並沒有他這種政治手段,甚至天啟帝時無奈之下只能抬出閹黨壓制東林黨,使大量的政治精英消耗在黨爭中。東林亂政也是明亡一大因。


當然萬曆的大事嚴抓還是不錯的,比如維護了國家統一的萬曆三大徵就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決定打不打,並且點兵選將的。

雖然有很多人說明之內閣的存在可以使萬曆帝不上朝而國家正常運轉,其實是有錯誤的。萬曆帝親政之前十年時間都是張居正大權獨攬,給萬曆帝留下了很大的陰影。所以萬曆帝親政以後開始刻意打壓內閣,之後的內閣首輔如申時行都是並非張居正那種對於權力慾望很大的強勢首輔,很多事情內閣都是管不到的,當然內閣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悟空問答宋安之首發,以防百家號抄襲)。

萬曆帝不上朝,軍事人事都是自己管控的,只不過只是最低限度上的大權在握,造成了很多隱患爆發於天啟崇禎二朝。明帝國在萬曆朝開始根子徹底爛透了,所以他這種大權在握的方式並非成功。

至於為何沒人趁機顛覆王朝也是不對的。


努爾哈赤就是靠著萬曆怠政崛起的。明朝前期對於東北是通過奴兒干都司直接控制的,中後期是鬆散的羈縻統治,通過打壓分化如東北女真三部來達到最低成本的統治。

由於萬曆時的怠政,明庭的疏忽。努爾哈赤趁機在東北崛起,萬曆四十七年,反應遲鈍的明庭終於對努爾哈赤動手了,但一向精明的萬曆帝選擇了楊鎬,結果擁有絕對優勢的明軍敗於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崛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努爾哈赤雖然沒有顛覆了明庭,但努爾哈赤及其兒子皇太極是萬曆帝之後的泰昌、天啟、崇禎三朝心腹大患,明庭為了鎮壓後金耗盡國庫,搭上了無數兵馬,使區區流寇李自成趁機崛起並推翻了明朝。


宋安之

因為朱翊鈞仍舊大權在握啊,如同現代企業的董事長,不一定要天天待在公司的。對於明朝皇帝與明朝內閣制度,普遍都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明朝閣權大於皇權,這是錯誤的。明朝普遍出一些“荒唐”的皇帝,但朝政仍舊比較平穩,就是因為皇權並沒有旁落。



萬曆皇帝朱翊鈞,傳聞中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的“昏君”,然而不上朝不代表他手中的權力已經喪失,他仍舊牢牢掌握著明帝國的江山,生殺予奪。

對於明神宗朱翊鈞,爭議非常多,他登基初期,內閣首輔張居正掌握實權,借皇太后的支持進行了改革。而朱翊鈞親政以後,也勵精圖治,生活簡樸,頗有明君風範,但後來發生的“國本之爭”,導致君臣關係破裂,朱翊鈞多年沒有上朝,國政幾乎停擺,明帝國也從此走向衰落,史稱“萬曆怠政”。



神宗萬曆十四年,沉迷於酒色的朱翊鈞越來越少上朝,其詔令多以“詔諭”的形式下達,而朝廷中朋黨眾多,互相傾軋,原本就因為“三大徵”而虛弱不堪的明朝,因為明朝黨爭,對明朝江山造成了巨大損害。

然而,萬曆帝雖然不上朝,但是仍舊大權在握,他在位期間,並沒有發生外戚、宦官干涉朝政的事發生。對於三大徵等重大事件,朱翊鈞還是有非常及時的反應的。

我是澹奕,歡迎各位交流不同看法。



澹奕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明中國政府的中央權利還是在皇帝手中。

至於原因要看明代制度,明代廢宰相設內閣集中皇權。萬曆30年,人事、軍事要通過內閣票擬、皇帝硃批才能生效,反過來說沒有內閣票擬皇帝也就沒有什麼要硃批的,這是明代對皇權的節制。

顛覆王朝政權這是要死很多人的,萬曆中興中國人生活不錯,沒有人會去做造反這種吃力不討好,還很有可能會丟掉小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