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弘化國故 啟智育才

正源學校倡辦之初,徐源泉親訂校訓十二條:“ 一要以教育的力量,發揚地方文化; 二要以教育的力量,促進地方自治; 三要以教育的力量,增進地方生產;四要以教育的力量,充實地方自衛;五要使學生由固有愛鄉熱忱,擴充成為愛國思想; 六要使學生由固有家族觀念,擴充成為民族意識;七要使學生服膺舊的道德,發揚新的行動;八要使學生本著科學常識,整理固有知能;九要使學生有手腦雙健的才能,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十要使學生有繁榮鄉村的宏願,和克己利群的氣魄;十一要使學生了解自然現象,進而征服自然現象;十二要使學生適應社會環境,進而改造社會環境。”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正源校歌:“長空之風浪浪,武湖之水滄滄,吾校巍巍屹立倉溪之旁。農村教育徐公倡,生產教育吾校彰,雞豚飼養稼穡忙。勤苦讀,融一堂,重道德,話麻桑,復興中華擔在吾儕肩上,諮吾同學人濟濟,來自四方,還至故鄉,謹期建設家邦,發揚正源之光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萬耀煌在《正源中學第三屆同學錄序》中說:“徐公,初設中學於黃岡倉子埠,而名之曰正源,其所收多鄉里清寒之子。”當時從武漢來的一些學生,身穿西裝,足登皮鞋,徐見了,極不高興,在一次訓話中:“我這個學校只要穿草鞋的學生,不要穿皮鞋的學生,你們可要當心點!”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正源學校建立有“暫行簡章及暫行組織大綱”,暫行簡章規定,正源學校教育除遵照國民政府教育方針外,並以維持道德努力學識增進地方生產適應社會需要為宗旨。

初中暨附小各部教授科目除遵照部頒課程標準外,並參酌地方情形於中學部及附小高年級添農林指導及農事實習各科目立生產教育之基礎。同時規定,為鼓勵學生求學起見,一律不收學費。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學校建立有各項規章制度,如:校務會議規程、教務會議規程、訓育會議規程、事務會議規程、教務處辦事細則、訓育處辦事細則、事務處辦事細則、級訓導服務細則、學生請假規則、獎懲規則、農業指導實習細則、教室規則、寢室規則、圖書室規則、閱報室規則、會食室規則、盥漱室規則、遊戲室規則、體育場規則、學生會客室規則等二十種。

規章制度使學校運行和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有了行為規範。如農業實習時規定一律身著短服,布鞋或草鞋或跣足,不得認為醜陋而不遵循;每次實習須留心改進方法,對於各事項遇有心得時,即記錄於日記本內,由指導員隨時取閱以評成績;學生上教室後,須受教員約束,不得稍有違背;就餐未聞會食鈴前,不得先至食堂獨食,食時不得有屈背彎腰及橫肱搭腳形態等。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正源學校辦學,由小學及初中。以服務農村,趨重實際為主旨,實事求是,不尚空談。以養成健全國民,增進地方生產,以求適合社會生活需要。教學上給予學生各種科學常識與技能,並使其認識環境與改革途徑。根據自然科學方法,證以環境常見事物,使學生將學理與實用融成一片。教學合一,切實施行農事實習及手工訓練,使學生具有生活知識技能,出校後能參加實地生產,從事改進。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徐源泉在一次學校懇親會上的演講時說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事重要,人人知道。但是幾千年來,農人與讀書人,絕對是兩個階級,農人是讀書的,知識照例簡單。讀書人又不屑研究農事。我們本地,以前不是有許多不辯菽麥的秀才舉人嗎。惟其如此。所以中國的農業,永遠沒有改良進步的研究。如改良種子,測量氣候,審辯土性,選擇肥料,以至講求副業,如造林畜牧等等事理,豈是知識簡單的農人所能勝任的……興復農村,不是喊著口號可以實現的。我們學校裡注重農事實習,正是預備養成許多興復農村的人才。一方面,也要打破幾千年讀書人不事稼穡,專以做官為出路的惡習……”

正源學校要求學生身心健全,智能充實,品格高尚,做良好公民,並能以正義人道扶助社會。學校編定:“整潔、禮貌、紀律、誠信、質樸、強健、勤勉、勇敢、公德、公正、勞動、服從”等12項標準條文。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學校除在倉埠附近地帶劃定若干村落為實驗區外,還設有校辦農場,農場分劃為試驗區與實習區。村落實驗區,就村落分佈狀況,劃分若干分區,每分區選一適宜地點,由學校組織設農民俱樂部。部內有板凳、掛圖、鍾鈴、棋類以及風琴、留聲機和中國樂器等設備;校辦農場內實行每名學生一田塊,由農事教員指導實習耕種,考核成績,如有收益,即按等給獎金。學校還設有標本區、苗圃、桑園、果木和蔬菜園等。

學校課外有圖書館,館藏大量叢刊、文庫、古藉文獻、各種報刊雜誌等;校內設博物理化實驗室、展覽室。學生課餘則有足球、藍球、網球、排球、乒乓球、器械、竹劍、木刀、跳高、跳遠、鞦千、滑梯、蹺板、鏢槍、鐵餅、鐵球、高低欄、巨人步、風琴、笛鼓、舞蹈、戲劇、國技、游泳池、辯論會、講演會和其他各種表演等。學校要求學生養成集體生活習慣,並極注重人格感化,師生作息與共,飲食與同,朝夕相處,共同活動。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初一上學期一位叫邱維堃的學生在他的作文中這樣寫道:“對於農業的感想,鄉村中種田的農夫們,只要種幾畝田,耕作勤快一點,莊稼辦得還齊備,就算了事。他們對於荒山隙地,都不知道開墾,種田的法子,也是依古不變。至若合作等項,更是莫明其妙。所以出產不能豐富,以致農村破產,我想本校既是以農業為中心,那末提倡和改良責任,我們大家要真正的負起來才好……

此外,附帶的還有一點,當我們在經過各村的時候,各地父老昆弟們,都是傾蓋挈壺,竭誠道左歡迎我們,都期望我們努力求學,將來有所造就,這是我們應該刻骨銘心的一點!

時任黃岡縣長朱峙三先生在正源學校附小笫一屆畢業典禮致詞中讚譽徐 “慨然以興學育才為己任,其意蓋欲莘莘學子,崇人格,正宗旨,求實用,宏器識,養成他日輔世救民之彥……

在徐源泉辦學義舉影響下,倉埠四鄰鄉村學校普遍興起。如萬耀煌、嚴士佳在家鄉辦楊裴小學、武湖小學;程樹芬辦樹本小學;柳任澄在倉埠柳氏祠辦惠東小學;朱懷冰、朱鼎卿在陽邏辦精益中學、義山小學;陶勤夫、陶述曾、陶希聖等在家鄉辦育英小學;陳鵠人在毛集辦松湖學校等,一時,岡西地方形成辦學熱潮。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正當徐源泉為進一步鞏固正源學校,設想籌辦正源大學,希圖使倉埠鎮具有從小學到大學的一條龍教育園地。1938年日寇侵入,徐源泉投入抗日戰場,無暇顧及辦學,正源大學一事擱淺。倉埠淪陷,正源遭劫難。1938年秋,正源學校被迫停辦。抗日戰爭勝利後,直到1946年4月,徐源泉返回武漢,學校召開董事會,籌備覆校事宜,並增設高中部,招收高一上2個班,9月正式復課,重開正源之門,時有鄉紳周少梅撰寫正源中學覆校慶典楹聯:

正氣挽山河,賴八年奮鬥撐持,

學風未墜;

源流溯江漢,歷數月經營慘淡,

校舍重開。

然而,正源大學終未能辦成……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2016.12.8.筆者隨新洲電視臺“鄉親、鄉土、鄉愁”欄目組在新洲二中圖書館查閱正源中學藏書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