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期中國芯片爆發性增長?

奮進的信念


有一句話叫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人沒有危機感,渾渾噩噩,無法迸發出前進的勁頭。一個國家沒有潛在的壓力和困境的逼迫,也會沒有發展的動力,“危機”一詞的解釋是有危才有機會,有壓力才有動力,痛苦與希望同在。


前些日子,美國對於中興集團開刀,禁售其7年高端芯片,舉國上下一片譁然,大家突然意識到我國的高科技實力還是有待加強,發達國家還是可以隨時隨地對我們進行卡脖子。在廣大中國人雄心壯志要完成民族復興,要在GDP上超越美國的時候,這無疑是一盆痛徹心扉的冰水,讓我們的頭腦更加清醒,發展的腳步更加堅實,高科技必須依靠自主研發進行,只有掌握關鍵技術才能挺直腰板,不被轄制,受到發達國家的桎梏。我們對於高科技的投入必須持續性地加強,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研發出大量高端通用芯片。



中國人的響應能力是快速和精準到位的,消息發佈後不久,國家支持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就快速募集到了1200億元,很多企業宣佈要自主研發芯片,比如格力、兆日科技、創維等。中興集團也透露,目前公司各個主要產品的核心零部件大量使用自己研發設計的專用芯片。阿里巴巴也開始大量佈局“中國芯”。


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舉國之力的巨大作用力,不缺資金、不缺人才,不缺政策的支持,現有的產業鏈已經是十分完整,中國芯片的發展還是令人期待的。等到中國芯片完成超越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美國給予我們的發展機會。


科壇春秋精選

哪一條證據證明,近期中國芯片爆發性增長?

是充斥在各種自媒體,或者媒體上專家、學者、企業家或者科技公司的口水戰麼?如果這算是“近期中國芯片爆發性增長”的直接證據,那好吧,我承認。

中國現在能夠拿出來的芯片,也就那麼幾種,都是長期技術研發,逐漸積累下來的。比如華為的手機芯片麒麟;這是華為20多年持續跟進芯片研發的成果。還有小米的手機芯片澎湃,也是小米收購了另外一家芯片生產商,再投入10多億巨資,然後用2年多時間打磨出來的。

而中國在芯片領域最傑出的成就還應該是“神威”10億億次/秒全用國產芯片,這也是前幾年就出現的事情,不是近期的成果。

中國近期芯片爆發性增長,是體現在口水戰上面。主要是美國對中興的“卡脖子”引起的大討論,以及大口水戰。沒有什麼非常突出的成果,高科技行業,尤其是核心技術,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正是由中興事件引起的,人們才知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核心技術方面還是被髮達國家“卡”主力脖子。然後眾多企業宣佈要巨資投入芯片研究,比如做空調的格力,要介入芯片產業;搞電視的創維,也要介入芯片產業。他們都把芯片產業當作包子,叫幾個廚師設計一下就出來了。

芯片行業是現代高科技行業的心臟、引擎、發動機,期間技術積累是需要長期投入研發的,不是口水戰能夠解決的。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中國芯片產業要真正實現爆發性增長,還是需要那些專門做這一塊研究的企業,與資本聯手,咬定青山不放鬆,經過長期投入,才能實現。

其實歷來,國內在這一方面投入也不算少,成果也是很顯著。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依舊存在的。只有承認差距,知恥而後勇,中國芯片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祝福中國!


波士財經

導致近期中國芯片爆發性增長的起源就是美國製裁中興的事件,令廣大國人一下看清了我們的芯片產業目前和先進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挑戰和機遇是硬幣的兩面。當美國利用芯片扼住我們的咽喉的時候,國人的響應能力是及其迅速的。

國家已經把集成電路明確列為中國重點扶持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很快就募集到1200億元。

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集成電路產業被排在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第一位。

中國的很多企業也開始要自主研發芯片,從馬雲的達摩院,到阿里收購中天微,再到科技公司寒武紀宣佈發佈首款AI處理芯片,還有格力、創維以及中興集團等等……

這種爆發性增長,其實是對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一個漂亮回應。

中國人的聰明和勤奮是有目共睹的,現在舉全國之力發展芯片產業,不缺資金和人才,也不缺政策支持,所以芯片發展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當有一天中國的芯片技術超越了美國,世界領先的時候,再回過頭來,還得感謝美國給了我們發掘自身潛力的機會。


獨角獸工場

這種爆發性增長完全是一種情緒上的失控。許多投資人沒有搞清楚問題在什麼地方。我曾一再強調,中國根本不缺乏低端芯片生產,中國缺乏的是高端芯片。許多不良廠家混淆概念,消費大眾對中興事件的理解,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自己低端芯片的出貨和股價的提高。嚴格來說沒有核心技術的廠家,即使是從事熱門的芯片行業也遲早會被打出原形!中興事件雖然事出於芯片但其實真正揭示的是中國的人才培育體系、社會價值觀概念以及國家安全和企業遠見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深刻問題。中國並不缺乏芯片生產廠家,從工藝上看,大多數中國廠家的平均水平是90-128nm,中國最好的芯片工藝廠家是中芯國際28nm。而中芯國際的芯片工藝提高是因為購買了ASML的光刻機設備。也就是說高端裝備人家不賣你,再大的投資也只是幻影。國外最新工藝是7nm,目前實際量產的高端芯片都是15nm。有關中國芯片的新聞唯一有一點遠見的是華為和阿里,華為很早就投入了麒麟芯片設計,在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臺積電進行芯片生產。而阿里的達摩院可能不簡單,這是一個純研發機構,投入研發才是正確的選擇,在這一點上馬雲的遠見很了不起。所以中國人在芯片設計上其實並不落後,落後的是工藝。目前還沒有聽到有關最薄弱環節光刻機的任何消息,這個環節不解決,芯片高端的生產只能看他人臉色,再好的設計也無法彌補工藝的落後。所以大家必須清楚,光刻機才是制約中國芯片發展的核心技術。新聞裡那些吹噓中國芯片如何如何的進步全是忽悠,新聞圖片裡許多穿白大褂做實驗的人都是低級技術員,看看他們身後的設備就知道他們不過是裝模作樣的好像在研究什麼高科技,其實他們所做的工作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原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不能簡單衝動。


飛翼點通

中國芯片近期爆發性增長,只是一種面向。比較突出的阿里和小米和中國龍芯,在這方面都有所增長,只是不明顯而已。這次中美貿易戰,再一次把中國高精尖一些方面的問題暴露出來,比如芯片這個代表。順應國內的大趨勢,所以目前很多公司就自己發聲開發半導體或者芯片,代表格力電器。就目前而言國內願意扶持這些產業,企業願意掌握這些核心技術。所以目前展示爆發性增長,真正產生收益或者比較好的應用價值還得發展幾年。這也是輿論的力量


踏無痕3

需求決定供給,市場決定投入。

近期美國製裁中興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使中國國內芯片市場需求和供給失衡的窘況畢現。中國一直是全球芯片需求大國,對芯片特別是高性能芯片的需求十分龐大,但中國國產芯片產業一直不太給力,使得大部分國內芯片都需要進口。其中,來源主要是美國。

中國近期這一波國產芯片大爆發的現象,正是對這次制裁事件的迎合。從馬雲的達摩院,到阿里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再到陳天石的寒武紀宣佈明天發佈首款智能(AI)處理芯片,國內大大小小的,國有的民間的各家產商都宣佈自家芯片研發計劃或者推出自家芯片,好像在力圖證明國產芯片並不是那麼不堪,國內芯片產業蓬勃發展一樣。

其實,這一切只不過是市場的正常反應,只是各家產商想要利用熱點,搶奪市場投資罷了。

需要明白的是,中國芯片產業根本不缺乏低端芯片生產,中國缺乏的是高端芯片。這一波所謂的國產芯片大爆發,其實只是一大批低端芯片產商向市場的“獻媚”,以求博得市場的歡心。說的難聽點,這些粉墨登場的芯片產商都不是什麼好鳥,甚至可以說是無良商家,這些不良廠家趁機混淆概念,消費大眾對中興事件的理解,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自己低端芯片的出貨和股價的提高。

其實答案並沒有那麼複雜——國內芯片產業受困已久,哪可能突然就翻身做了地主?如果芯片產業如此容易“逆襲”,那麼依據中國現有龐大的國內產能,還會一直受制於人?中國國產芯片大多是低端的,沒有核心技術的芯片,生產這些芯片的產商大多是成不了氣候的“小型玩家”,本身技術研發實力有限,只能撿國際大廠的落後技術,代工一些低級產品勉強度日而已。即使蹭了一波熱點,但遲早會現出原形。

當前中國芯片產業前景很好,但現狀不容樂觀。中國國產芯片產業最大的短板在於芯片製造工藝上。從工藝上看,現有大多數中國廠家的平均水平是90-128nm,中國最好的芯片工藝廠家是中芯國際的28nm。而中芯國際的芯片工藝提高是因為購買了ASML的光刻機設備。但更高級別,更先進的光刻機別人就不賣給你了,即使你給價格再高別人也不賣。目的很顯然,那就是要中國一直跟在他們身後跑,永遠只能購買他們的高級芯片。結果就是,國外最新工藝達到了7nm,目前實際量產的高端芯片都是15nm製程。因此,西方國家始終保持對中國一代甚至數代的領先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國芯片產商中唯一有一點遠見的是華為和阿里。華為很早就投入了麒麟芯片設計,在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臺積電進行芯片生產。而阿里的達摩院可是不簡單,這是一個純研發機構,投入研發才是正確的選擇,在這一點上馬雲的遠見很了不起。至於其他林林總總的芯片產商,也許看起來熱鬧,但頂多只是湊合人數而已,起不了太大作用。


兵者詭道也


區銘4


從馬雲的達摩院,到阿里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再到陳天石的寒武紀宣佈明天發佈首款智能(AI)處理芯片,可以說,近期中國芯片新聞不斷。與其說是爆發性增長,不如說是對美國佬遏制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一種回懟。

通過一個制裁中興的事件,一下子讓大家看到了在芯片產業我們與美帝的差距。事實上,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們的集成電路產業仍然整體處於低端水平。以致於為了購買一枚小小的芯片,每年我們付出的代價是2000億美元。

正因為代價太大,管理層對集成電路產業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政策引導。從“十二五”到“十三五”,集成電路已明確列為中國重點扶持發展產業,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集成電路產業更是被排在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第一位。

從各方的投入來看,企業方面華為是領跑者,近幾年來每年的投入在700億人民幣左右;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首期募資就近1400億元;馬雲的達摩院投入了約1000億元;中興每年的投入也在200億元左右;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新增進入集成電路產業的資金超過6000億元。

政策,資本,人才的投入,給了中國集成電路最好的發展契機。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目前一些企業斷斷續續地公佈了一些成果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我們依然要清楚地認識到,在關鍵設備和材料、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環節,目前仍然是中國芯片產業的難點和痛點,基礎研究我們仍然與發達國家有著很大的差距。


布穀視界

不吃饅頭爭口氣,

咱得發展高科技。

芯片雖然靠進口,

咱們自己也有手。

多虧美國來卡脖,

不然咱們難激活。

半導體,集成板,

長期受控被人管。

求人不如求自己,

加大投資來學習。

咱們中國有人材,

國力雄厚不差錢。

馬雲出手來相助,

自己研發邁大步。

雖說困難也會有,

長遠規劃看長久。

舉國上下眾志誠,

咱們製造一定行。

航姆火箭和飛船,

咱們自制都不難。

中國人多力量大,

芯片研製不算啥。


翼城笑星白生文

爆發性增長是什麼意思?高端芯片不是現在中國能造出來的,都造不出來,何來爆發性增長?芯片的製造首先是設計出來電路,然後在硅片上塗一層光刻膠,隨後用紫外線通過透鏡照射,也就是用紫外線在上邊刻畫,然後用化學方法腐蝕掉紫外線照射過的地方,或者腐蝕掉沒被紫外線照射過的地方,再把硼和磷參雜到硅片上。這裡解釋下,電流可以流過從硼到磷的硅片,但不能通過從磷到硼的硅片,電路的邏輯運算,也就是與或非門,就是通過參雜了硼和磷的硅片實現的,整個工藝非常複雜,非常精細,中國目前根本做不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