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尿毒症毒素與慢性腎臟病之間有什麼關係?

愛腎君

毋庸置疑,腸道也是尿毒症毒素產生和排洩的主要器官。

腸道具有機械屏障、粘液屏障、免疫屏障以及生物屏障,它們維持著腸道乃至整個機體內環境的穩態。其中,生物屏障主要由寄生於在腸腔表面的大量細菌、病毒、原蟲及真菌等組成。

正常情況下,腸道微生態系統與機體處於動態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有可能引起整個腸道屏障功能損壞,導致細菌的數量、比例發生改變或引起空間上的轉移,從而引發內源性感染。

動物實驗證實尿毒症可導致腸道屏障的破壞,進而引起腸道的細菌移位。腸道菌群移位是指有活性的腸道菌群通過腸道屏障到達腸繫膜淋巴結和腸腔外其他器官或部位,目前延伸到細菌釋放產物(如內毒素和細菌DNA)的移位。

腸道菌群穩態的維持還與腸道氨的代謝密切相關。

氨是尿素酶分解尿素的代謝產物,是尿毒症毒素之一,其濃度過高對腸道以及機體其他器官均有損害。由於慢性腎衰竭患者長期處於容量超負荷狀態,從而導致胃腸道水腫,胃腸動力減弱,繼而引起腸道菌群的微生態系統的失衡,尤其是含尿素酶的菌群過度生長,導致腸氨產生增加。

同時水腫的胃腸道對飲食蛋白的吸收能力也會隨著下降,會導致更多的蛋白在大腸經腐敗菌作用形成氨。已有研究表明,通過給予益生菌可重建尿毒症患者腸道菌群穩態,從而有效地降低體內尿毒症毒素水平,並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腸道是尿毒症毒素產生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其中某些毒素(AGE,酚類,吲哚類)具有很強的生物學效應。從飲食蛋白質中來的酪氨酸以及苯丙氨酸由腸道植物菌群將其代謝,首先代謝成為4苯乙醇酸,然後脫羧後成為對甲酚,在其通過腸道粘膜時,細胞溶質中的磺基轉移酶將對甲酚轉化為對甲酚硫酸鹽。

它們與慢性腎臟病的進展、心血管疾病及骨代謝紊亂的發生有關。它們屬於蛋白結合物質,難以被血液透析及濾過所清除。有研究表明食用富含果糖菊粉的益生元可降低20%血透患者血中對甲酚硫酸鹽的濃度。另有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群相比,IgA腎病患者糞便中共生菌的數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如擬桿菌、乳桿菌、雙歧桿菌等,而有害菌的數量增加,如大腸桿菌、放線菌等。

①通過給予益生元和益生菌或調整飲食結構來調節腸道菌群的構成種類及比例;

②通過藥物吸收、結合腸道菌群代謝物質,或影響腸道蠕動排空速度,從而減少經腸道吸收的尿毒症毒素。

益生元是一種不被人體消化的食物配方,它在腸道內作為菌群的能量來源,可以針對性促進部分有益菌群的生長。益生元包括菊粉、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焦糊精等。

[1].RaymondVanholder.The Gut: The Forgotten Organ in Uremia?Blood Purif2010;29:130–136

[2].Uremictoxins originating from colonic microbial metabolism.KidneyInternational (2009) 76 (Suppl 114), S12–S19.

[3]. De Angelis M,M0ntemumoE,Piccolo M,et a1.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associated with immunoglobulin Anephmpathy(IgAN).2014,9(6):e99006.

[4].張鐳,聶靜. 腸道菌群與慢性腎臟病.臨床腎臟病雜誌.2016,16(11):697-7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