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電影質感的照片怎麼後期調色的?

美食元素週期表

看了看之前的回答,感覺沒有回答到點子上的。

如題主照片中是有一個很強烈的青藍色和橙色的冷暖對比效果,對於這種效果呢我們在後期可以通過3D luts色彩查找的形式來調整,這次呢為大家分享一個利用Lightroom修出電影色調的教程,先放個前後效果對比:


基本調整

首先在基本調整裡面呢主要是一個思路:突出明暗部分細節。所以我通過降低高光、白色色階,提高陰影和黑色色階來把明暗細節都展現出來。

然後在色溫中讓畫面整體偏黃,帶有暖色調。

調整後如圖:


HSL調整

接下來就是對畫面中的色彩利用HSL調整。

首先我調整的就是飽和度:

因為我想要的是個青藍色和橙色冷暖對比的畫面效果,所以首先我就把其他顏色的飽和度給降到最低,因為我不想畫面中出現

然後加強青藍色和橙色的飽和度。

接下來色相調整:

色相調整不大,主要就是讓畫面中的橙色的色彩更金黃一些。

明度調整:

然後加強橙色的明度,因為橙色在這裡主要就是控制的燈光

效果如圖:

現在畫面中的橙色氛圍很濃郁,但是缺少冷色調。因為畫面中本來就沒有什麼青藍色,所以接下來我要給畫面加冷色。


色調分離

所以我就用到了色調分離工具給畫面中陰影部分加上了青藍色,然後在高光又繼續增加了橙色效果:


曲線

然後我用曲線工具,在藍色中,對畫面的暗部又繼續添加一點點的藍色:

在RGB曲線中,稍微拉了一個S曲線,進一步增強對比度:

畫面效果如圖:

這樣以來畫面的色調我就比較滿意了。


降噪

但是這張照片因為是晚上拍攝的,畫面中還有許多的噪點,所以我要繼續對畫面進行一個降噪的處理:

這樣來一個電影色調的照片就製作完成了:

之後呢可以利用Photoshop給畫面加上黑邊,加字幕進一步打造電影的效果,這個就根據自己的喜好來了。


玩圖

這種電影質感的照片怎麼後期調色的?

再來一張:

再來一張:




一、電影質感的照片有哪些特點: 一

特點1、照片是電影大片的比例。

特點2、有上下兩條黑色的遮幅(本條非必須選項)。

特點3 、有字幕目,字幕是上下中英文兩行,更好。

特點4、有濾鏡。每個電影都有自己的色調和風格。有的偏冷,有的偏暖,有的夢幻還有更復雜的。

二、電影質感的照片怎麼調色:

1、調整圖片為大片比例:

(1)用足跡APP打開照片。

(2)點擊左上角,大片。圖片被調整為大片比例。注意:如果調整比例後,圖片顯示不是自己想要的內容,可以拖動圖片更改。

2、給照片加遮幅:

點擊頁面下方的——字幕。出現一個選框欄,左數第二個是遮幅。


3、給照片加中英文字幕:

4、給照片加濾鏡:

點擊頁面最下方,左數第二個,濾鏡有各種濾鏡可供你選擇。對應的名稱,很多都是被人熟悉的大片。到這步,完美實現。


10餘本精選攝影書籍,分享給大家。

有需要的朋友,私信:小米視覺。


小米視覺

嗯,其實實現這種濾鏡的手段可以說是有無數種方法,但是剖析一下原理,無非就是對(高中低光)幾個層面的色彩的一種修正。

當然,使用成套的濾鏡預設方案會比對於全局色彩改變的手段更細緻更豐富,這個原理就不多深究,單說下這個圖的思路。


首先分析下這個圖和普通拍攝比較起來的幾個疑點

(更深入的疑點一時也看不出來,暫且先說以上這些)

通關觀察圖像異常的色彩表現,可以整理出來一些信息

·路燈一般都是黃色偏橙,但是圖中的橙色明顯更豔麗一些

·路面倒影的顏色明顯偏青,從男子衣服的顏色以及邊上的廣告牌的顏色可以看出來是動過青色的。

·小攤的牌子以及邊上的燈箱顏色,還有蒸汽邊緣,黃色有些過於豐富,所以也刻意提高過。

·在雨夜拍移動的行人,居然沒有糊掉,並且主體清晰可見,說明快門不低。

所以,一定是開了不小的高感(噪點多)或者後期提亮了主體,觀察景深,光圈也不是全開那種,感覺接近F4左右的樣子。


好,鎖定以上信息後總結一下

藍色→高飽和,高光偏青

黃色→高飽和,偏橙色

這兩點是這個圖片裡色彩動了最大的地方,至於曝光上,可能原圖並沒有這個亮度,是被後期過的,這個不用太糾結,主要看下色彩部分。



拿來一張夜景接近的片


(手裡沒有雨後街景現成的圖,就拿夜景來說吧)

首先,天空和熒光燈依然是藍色,只不過沒有那麼豔麗

主光線還是充斥這暖光燈營造的黃色氛圍,那麼就一句上面總結的思路調整一下

主要是動了色相以及飽和度兩項,(注意先調整色相再修改飽和度,不然容易亂套)

其中,有效顏色佔比大的,果斷為“紅、橙、黃、藍”並且,幅度最大的就是

黃色→橙色

藍色→青色

紫色→藍色(因為紫色是紅藍疊加部分,所以在天空部分還是有不小的佔比)

反正就是試著拖動這些滑塊,觀察畫面色彩變化,往示意圖的感覺上靠。

大概樣子就是這個

大概感覺已經比較接近了,因為兩個主調的顏色就是黃和藍的改變。只不過在於飽和度的程度上以及曝光上有一些小的差異。(隨手弄弄,不嚴謹,但是大概思路說清就好)


其實這個調調我個人十分喜歡,並且也經常用到,總是有種電影膠片的感覺。


我自己老用這個,在手機app裡的“mix濾鏡大師”電影濾鏡的幾個預設十分接近這個效果了


它這個濾鏡的調色方案,很接近這個調調了。


關鍵是賊很方便,就是用手機app套個濾鏡調調就好,並且這個色調非常適合夜景,和室內人物的調色。喜歡的可以去試試

(絕逼不是想給它打廣告,就是看著特別接近而已)


色色挽狂瀾

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電視欄目等都會在後期製作時進行調色,國內常用的有達芬奇調色軟件(Davinci resolve)等等,可以進行一級調色(調整畫面的亮度和對比度)、二級調色(分區域調整細節),這種色調一看就是經過後期軟件調出來的。

你所謂的“電影質感”,主要是指的視覺觀感,這種“質感”實際上不僅僅在色彩上有講究,在構圖、用光、細節處處都藏著巧妙,在前期拍攝時就應該有意識的注意。

色調方面。每部電影的色調都不同,有些電影色調是降低飽和度的,比如一些文藝片。而有些電影色調則是油潤感十足,偏冷色調,比如很多歐美的商業片,以及題主發的這幾張照片。就具體方法而言,PS就可以完成。首先要截圖截出“寬銀幕”的效果,截圖時注意二次構圖。然後是加藍,加綠,降噪,降低亮度,增加飽和度,提高對比度,豐富細節,把這些穿插著使用,適當調整就能夠創造出豐富的效果。

必須要注意的是前期拍攝時,要想達到你說的電影質感,拍攝內容一定是看似隨意的而非刻意的,被拍攝的人物不要看著鏡頭,而是很隨意的在進行某種活動,同時,照片裡要能夠帶出很強的說故事的感覺。這樣再搭配調色,就能夠營造出你說的“電影質感”。


帶上單反去旅行


梅寒l

這是膠片相機拍出來的。層次豐富,底色充盈。所以後期調色可以用很多手段,因為經得起折騰。現在基本上玩相機的都是數碼相機。層次感色彩感遠遠比不上膠片單反,更不用說是膠片中型機了。歷史有後期處理,只要多拉幾個色彩線馬上就會顯示出色度不足的問題。所以怎麼調都不能令人滿意。

好吧,我這段話估計非專業人士也聽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