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覆蓋產值可達18萬元

毛竹覆蓋產值可達18萬元/hm2的栽培技術

為提升毛竹經濟效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林業局於2014年開始推廣毛竹筍早出覆蓋技術,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林農採用毛竹筍早出覆蓋技術經營筍用林。從實施情況看,成功的毛竹覆蓋示範基地產值可達18萬元/hm2,對推動全區毛竹產業升級、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農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該項技術推廣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總結毛竹覆蓋技術,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以期為技術推廣和生產決策提供參考。

毛竹覆蓋產值可達18萬元/hm2的栽培技術

1 主要技術措施

1.1 覆蓋竹林的選擇

1.1.1 立地條件。要求地勢平緩、坡度在15°以下,坡向為陽坡,土壤疏鬆肥沃,土層深度在60 cm以上。

1.1.2 水源條件。選擇水源充足的毛竹林。毛竹筍芽分化期水分消耗量大,如遇15 d以上晴旱無雨,應澆水,以保證毛竹的正常生長需要。

1.1.3 交通條件。覆蓋竹林要求交通便利,管理方便,車輛能行駛到林邊,便於運輸覆蓋材料和竹產品,同時要有場所供材料堆放。

1.1.4 毛竹林條件。毛竹覆蓋一般要求在高產的花年毛竹筍用林中進行,竹林長勢良好無衰敗,立竹密度達2 250~2 700株/hm2,無病蟲危害。對於毛竹材用林,覆蓋前需進行2~3年改造,調整成筍用林後再進行覆蓋。

1.1.5 經營戶條件。經營戶應具備熟悉毛竹經營管理技術,毛竹面積有一定規模,至少要有輪作的竹林面積,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1.2 毛竹材用林改造調整

1.2.1 銑山清雜。銑山時間在夏季(5—8月)進行,全面清除竹林中雜灌草、老竹、弱竹、病竹。

1.2.2 深翻鬆土,清除“三頭”。深翻鬆土是竹林經營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能加深土壤的有效空間,改善林地水分、肥力、溼度和通氣條件,促進新鞭生長,增加幼壯鞭的長度和粗度,促進形成良好的地下鞭根結構,從而提高發筍能力;結合墾覆除去老竹蔸、樹樁、石塊和老竹鞭,釋放林地有效空間,利於行鞭出筍長竹。翻挖鬆土時,要求深度在30 cm以上,同時施有機肥或竹筍專用肥。

1.2.3 鉤梢。毛竹筍用林一般提倡鉤梢。鉤梢可減輕風雪危害,去除頂端優勢,刺激竹鞭而多發鞭梢,促進筍芽分化提高竹筍產量。鉤梢的強度要適度,需確保鉤梢後每株毛竹有15盤以上的竹枝,保證充足的葉面積指數,使竹林生長旺盛且穩產高產。

1.2.4 竹林結構調整。春筍大年竹山留養壯筍成竹,做到留勻、留大、空地早留。可留養600~750株/hm2,春筍小年竹山儘量留筍成竹,以利於培育花年竹林。通過2~3年調整使竹林達到筍用林覆蓋要求:立竹密度2 700株/hm2左右,鬱閉度0.7左右,毛竹胸徑為7~8 cm,分佈均勻,立竹結構保留三度竹,每度的比例為 1∶1∶1。

1.3 覆蓋前竹林管理

1.3.1 土壤管理。毛竹覆蓋當年要墾複2次,以促進土壤有機質和礦物質的分解,為鞭根生長髮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墾複時間:第1次在春筍筍期結束至入梅前,第2次在秋分(9月)前後,與施肥同時進行。墾複深度一般在30 cm左右。墾複時,應挖除老鞭、死鞭、黴鞭和細弱的淺鞭。壯鞭深度保持在土壤中10~20 cm,產筍量高,一般每深5 cm筍重0.25 kg。

1.3.2 施肥管理。一是筍穴肥。在挖春筍時,在筍穴內施複合肥每穴約25 g。注意不要使肥料直接接觸竹鞭,避免灼傷竹鞭。二是行鞭肥。在春筍結束後到入梅前,此時處於幼竹(換葉)期,也是肥料最大效率期,結合林地墾複,溝施或撒施腐熟的畜肥,翻埋入土中,施肥30 t/hm2、複合肥750 kg/hm2。三是孕筍肥。夏末秋初(9月)處於筍芽分化期,結合林地墾複施複合肥750 kg/hm2。四是增溫肥。覆蓋時,待林地澆透水後,施未經腐熟的畜肥(雞糞)37.5~45.0 t/hm2和複合肥750 kg/hm2。

1.3.3 水分管理。在梅季或秋雨季節,若雨水過多,林地易積水,要事先開好排水溝進行排水,以免引起爛鞭。8—9月,是竹鞭筍芽分化時期,也是水分管理關鍵期,此時降水量較少,林地水分蒸發量大,若久晴無雨,土壤乾燥,筍芽膨大受抑,應澆水灌溉,澆水量以澆透為宜。覆蓋前還需進行1次澆水。

1.3.4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竹山道路建設,改善竹山灌溉設施,建設必備的生產設施,降低生產成本。

1.4 覆蓋

1.4.1 覆蓋材料與時間。覆蓋材料採用礱糠、竹葉和稻草,廄肥選擇未經腐熟的雞糞。為降低成本,應提早採購,並保持材料的乾燥。覆蓋適宜時間在農曆10月初,旬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進行。

1.4.2 覆蓋方法及覆蓋物移除。覆蓋分4層實施,第1層稻草隔土,第2層採用畜肥雞糞,第3層竹葉(稻草),第4層礱糠。一般宜在晴天進行覆蓋,最好為雨後的晴天。林地先澆透水,竹林土壤溼度保持在80%以上,施複合肥750kg/hm2。然後鋪上乾燥的稻草,均勻鋪攤,厚度為5 cm,接著施新鮮未經腐熟的雞糞,厚度在5 cm,上面再鋪稻草15~20 cm。為加快下層覆蓋物發酵增溫,在竹葉、稻草上適當澆水,以用手擠壓稻草不出水但手上有水印為準。最後在上層鋪上礱糠並掃平,厚度在20 cm。這樣在冬天可以使竹林土壤溫度保持在16℃以上。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氣溫上升、林地內只有零星竹筍出土時,應及時移去覆蓋物。覆蓋物上層分礱糠可收取存放好,待下次覆蓋時再用。已腐爛的竹葉、稻草,結合林地墾複時翻入土中。

1.4.3 連續覆蓋。採取連續覆蓋3年、休養復壯3年的方法,連續覆蓋期間不留養母竹,在休養之年再留養母竹。

1.5 竹筍採收

一般覆蓋後60 d開始出筍。採用穀殼為上層覆蓋材料,有筍時就會發現裂縫與頂起現象,很容易找到竹筍,然後即可進行挖掘。挖筍時要撥開覆蓋物,挖出竹筍,然後將土回蓋原處,再將覆蓋物蓋好,繼續保溫增溫。林地進行覆蓋後,容易導致竹鞭上浮,應及時進行斷鞭。

鞭筍產期長、效益好,是提高覆蓋竹林效益的輔助增效方法。鞭筍產期適逢市場鮮筍供應缺少的時期,可調節鮮筍供應旺淡季不均勻的矛盾。鞭筍採收時間在6—10月,採用隔天採挖法。採收時沿土壤表面裂隙採挖,採挖長度25 cm為宜。採收原則:立竹空處不挖,稀處少挖,密處多挖;鞭梢順坡生長者不挖,橫坡生長者可挖;淺鞭挖深鞭留,細鞭挖粗鞭留;6月以埋為主、挖為輔,7—8月則以挖為主、留為輔。

2 效益分析

2016—2017年全區共實施毛竹覆蓋面積5.67 hm2,涉及6個鄉鎮8個示範戶。覆蓋效益和成本情況見表1、2。

從表1可以看出,2016—2017年宣州區毛竹覆蓋平均春筍產量為 25 220.46 kg/hm2,平均產值 15.84萬元/hm2。毛竹覆蓋成本投入較高(表2),需用稻草90 t/hm2、礱糠75 t/hm2、有機肥75t/hm2、複合肥1.5t/hm2,按當地市場價格計算材料成本需8.4萬元/hm2;加上平均用工10個,計1.50萬元/hm2,覆蓋成本共需9.9萬元/hm2。扣除成本後,純收入約為6萬元/hm2。另外鞭筍尚在採收期,暫未納入統計,按產鞭筍3 t/hm2、平均價格8元/kg計算,鞭筍收入2.4萬元/hm2。2項合計平均產值18.24萬元/hm2、純收益 8.34萬元/hm2,投入產出比1∶1.8,經濟效益顯著。

表1 2016—2017年宣州區毛竹覆蓋效益

毛竹覆蓋產值可達18萬元/hm2的栽培技術

表2 宣州區毛竹覆蓋成本

毛竹覆蓋產值可達18萬元/hm2的栽培技術

3 問題與建議

(1)毛竹覆蓋要求在豐產筍用林中進行,對立地條件要求高,限制了毛竹覆蓋技術的推廣應用。宣州區毛竹林絕大多數是材用林,大小年明顯,完全滿足覆蓋條件的竹林很少。應加快毛竹筍用林發展,培育毛竹覆蓋的後備資源,建立長效機制。對於立地條件符合、大小年明顯的毛竹材用林要採取大小年改制技術轉變為花年竹林,並加快林分結構調整、加強土壤管理措施以達到覆蓋要求。

(2)投入大,成本高,大面積覆蓋難實現。為此,建議繼續對毛竹覆蓋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積極爭取項目扶持,鼓勵有實力的公司和大戶參與投資,保證毛竹覆蓋資金來源。

(3)覆蓋週期長,技術要求高,工序環節多,林農對技術的掌握尚不熟練,影響了實施效果。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不按技術規程操作、竹林結構不合理、覆蓋厚度不夠、出筍時間推遲等現象。應加強毛竹覆蓋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工作,嚴格按照技術指導規程操作,讓林農熟練運用毛竹覆蓋技術,避免盲目發展。

(4)連續覆蓋對竹林結構影響較大,覆蓋後竹鞭明顯上浮,豐產林分結構維護困難。對於大小年明顯的毛竹林,覆蓋年份應在出筍小年的秋冬季,出筍大年也覆蓋就失去了生產意義。花年竹林的理想結構應為林分中大小年母竹各佔50%,且分佈均勻,實際生產中這種理想結構很難達到。從理論上分析,花年竹林覆蓋只能發揮竹林生產力的50%,且需要連年投入管理,而竹林覆蓋投入大,投資效率卻只有50%,造成投資50%浪費,事倍功半。這說明連續覆蓋方法值得商榷。從宣州區實際來看,毛竹林大多數按大小年經營,應積極探索隔年覆蓋法,即小年秋冬季覆蓋、大年留養新竹進行自然培育,以實現覆蓋毛竹林的可持續經營。

毛竹覆蓋產值可達18萬元/hm2的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