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9家銀行系險企過半淨利上漲 規模保費收入排行洗牌

银行|9家银行系险企过半净利上涨 规模保费收入排行洗牌

銀行系險企的銀保渠道轉型依然面臨著嚴峻考驗,如何在銀保渠道把理財型產品轉換成保障型產品之後提高銷售額、如何拓展其他渠道等問題成為險企新的挑戰

近兩年來,保險迴歸保障已經成為行業主旋律,在此大背景下,更偏向於銷售理財型產品的銀保渠道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衝擊。因此,主要依託銀保渠道銷售產品的銀行系險企在過去一年的生存狀況值得關注。

淨利潤方面,數據顯示,去年總共有6家銀行系險企淨利潤同比增長,農銀人壽、招商信諾兩險企去年淨利潤更是同比大漲517%和202%。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銀行系險企保費收入表現不佳而淨利潤有所上漲,或許與其保費結構轉型、投資收益提高、準備金釋放等原因有關。

1

6家險企規模保費同比上漲

據瞭解,2017年,銀保渠道依然是銀行系險企保費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農銀人壽,公司官網披露的關聯交易報告中顯示,去年該公司共委託其股東農業銀行代理銷售保險產品共計167億元,佔公司規模保費收入的65%之多。又比如建信人壽,去年委託股東方建設銀行代理的保費收入約為218億元,佔總保費收入的比例也達38%。

但自去年10月1日實施“134號文”之後, “年金險附加萬能險”的模式已經不復存在,同時年金保險返還生存保險金的首年,也延後到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這相當於保險快速返還的功能也被取消。再加之外部原因,例如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衝擊等,原來偏好於銷售理財型產品的銀保渠道有所萎縮。

受此影響,有媒體統計發現,2017年工銀安盛、農銀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建信人壽4家險企通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代銷的保費合計達995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1131億元下滑了12.04%。

不過雖然銀保渠道有所萎縮,但過半數的銀行系險企規模保費收入同比實際有所上漲,僅建信人壽、農銀人壽等三家險企去年規模保費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由於9家銀行系險企規模保費增減不一,所以去年規模保費收入的排名也經歷了一輪洗牌。中郵人壽、農銀人壽、交銀康聯、招商信諾四家險企排名有所上漲,建信人壽、中郵人壽、工銀安盛規模保費收入包攬銀行系險企前三。

2

6家險企去年淨利有所上揚

從具體數據來看,中荷人壽去年經營狀況顯然不太樂觀。據瞭解,2017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為47億元,同比增長31%;營業支出達48億元,增速達35%,高於營業收入的增速。此外,去年中荷人壽的退保金同比也上漲了一成,達2億元;不過公司規模保費倒是上漲了26%,達41億元,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0億元,同比上漲了39%。

不過,中荷人壽的虧損只是個例,更多的銀行系險企去年淨利潤表現都不錯。

此外,招商信諾淨利潤漲幅也比較高,同比上漲2倍達7億元。中郵人壽、交銀康聯、工銀安盛3家險企去年淨利潤增速則分別達62%、25%、24%。

值得關注的是,已經連續虧損了十餘年的中銀三星人壽,終於在去年盈利了0.19億元。據悉,去年也是中國銀行接手該險企的第三年。數據顯示,中銀三星人壽2017年規模保費達71億元,同比增長了32%,期交業務新單規模保費8.83億元,同比增長111%。

中銀三星人壽此前曾對媒體表示,公司2017年聚焦高價值業務發展,加快了投資能力建設,加強費用成本管控,通過“保險+投資”兩輪驅動,進入了盈利期。

2017年,中銀三星人壽與中國銀行繼續深化銀保聯動,合作網點數量較年初增長67.8%。銀保渠道規模保費52億元,其中期交保費較去年增長2.29倍。另外,電子化應用逐步加快,在中國銀行智能櫃檯上線中銀三星人壽產品,實現了全流程電子化自助投保,承保效率和產品銷量有所提升。

3

銀行系險企轉型進行中

中銀三星人壽也表示,2018年將堅定以銀行保險為主的發展模式,加快電子渠道業務發展,擴大銀保渠道養老年金、健康保障、財富傳承等保障類業務規模,保持業務規模持續增長。

中郵人壽此前也曾對媒體表示,公司目前正在佈局多渠道銷售,除銀保渠道外,還加快了團險渠道和創新業務渠道建設。■

熱文回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2017基金公司五好金榜 五個維度解密最牛基金公司

◆ “2017信用卡金榜”出爐 哪些銀行被客戶瘋狂打call?

中國市值100強上市公司“董秘去哪兒了?”(附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