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市值蒸發千億,投資者們為何持續做空京東?

想碗bCqp4647

中國互聯網江湖,京東是除BAT之外最受追捧的明星,號稱BATJ。現在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只能說明京東的日子不好過。

往上看,與阿里的差距沒有縮小

電商競爭慘烈,京東被視為阿里巴巴最大的挑戰者,但京東在對抗中日漸處於下風。2017年,阿里巴巴全年GMV達到3.77萬億人民幣,京東全年GMV接近1.3萬億元人民幣。阿里巴巴淨利潤是京東的17倍。

京東與阿里巴巴之間的市值差距不斷拉大,已經超過4400億美元。



往下看,拼多多步步緊逼

2017年以來,拼多多崛起,攪動了電商已有的利益格局。拼多多,2017年底,用戶數已經超過3億,全年GMV約1200億元,而年GMV千億的目標,京東用了10年(2013年)、唯品會用了8年(2017年)、淘寶用了5年(2008年)。2018年2月,拼多多移動APP月活躍用戶數已達9311.93萬人,僅次於淘寶和京東,同比增長率高達648.34%。

特別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農村地區以及大量原來不網購的老年人等這些被主流電商平臺邊緣化的消費群體,成為拼多多的主要客戶。 這基本上斷了京東後路。而拼多多完成原始積累後,客戶群必然還要向上拓展,必然與京東正面交鋒。拼多多APP各項指標已經超過京東。



這些年,自從京東牽手騰訊之後,京東發展迅速,拼多多殺出後,京東和騰訊的關係也會更加微妙。

京東等於成了夾心層。你說難受不難受。

…………………………………………………


史晨昱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董巖

5月8號京東公佈一季報,股價應聲下跌,收盤時股價下跌4.6%。而在此之前京東在今年3月份公佈17年4季報時,京東的股價就經歷了一輪下跌,而且跌的更慘。在過去的三個多月裡京東市值已經蒸發了1000億元人民幣。

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還是投資者現在對於京東未來的發展的預期降低了。2017年京東全年成交額達到了1.3萬億人民幣,但是淨利潤卻只有50億元人民幣,這個說明京東雖然營業額很大但是利潤率卻是低的可憐。京東初期靠著自建的物流體系,積累了大量的客戶群和口碑,投資者也很看好京東,但是過去這麼多年京東的淨利潤卻還是低的可憐,那麼投資者就有理由懷疑京東的經營模式和增長勢頭是不是遇到了瓶頸。投資者投資的是對公司未來的預期,當你把公司吹的很好的時候開始有人相信,一年又一年投資者選擇相信你,但是這種相信總有到頭的時候,當投資者看不到希望的時候,那麼是不是企業就應該感到危機,應該好好的反思了?

2017年11月,新加坡畢盛資產管理公司發佈的京東做空報告稱,京東和阿里巴巴之間的價格戰影響深遠。它是一場持久戰,無論在3C/家電、服裝、快消品等領域,京東都無明顯勝算。


首席投資官

京東在業績增長、銷售規模擴大的情況下,仍然被投資者做空,確實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作為中國最大的零售企業,理應成為中國人的驕傲,為中國零售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多做貢獻,提升士氣。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似乎並沒有完全達到國人的期待。尤其是銷售收入與利潤沒有呈現出同步增長,業績難現可持續的大背景下,投資者對其預期就會產生疑慮。

事實也是投資者是否願意投資企業,既要看當期發佈的業績,更要看業績背後的預期。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更對預期有較高的期望。如果預期不佳,投資者就會慢慢離去。一旦機構投資者撤離,散戶投資者也會跟風撤離。這就是現實。

而從京東這些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業績增長較快,成交額已經突破萬億。但是,從預期來看,似乎總是很難讓投資者提升信心,很難看到業績可持續的能力。相反,不斷地與騰訊聯手對抗阿里,與阿里進行價格戰,卻讓投資者感到京東如果沒有騰訊的聯手,就無法在新零售領域與阿里對抗。這樣的感覺,實質是非常可怕的。一方面,不能總是想著打價格戰,總是與對手發生戰爭。這種好戰的行為,實際上投資者是很反感的,因為,過度競爭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另一方面,總是與騰訊聯手,而騰訊的戰場在遊戲,與京東聯手只是想對抗阿里,單憑騰訊一家也能夠與阿里對抗,京東又何必充當一方的聯手者。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明京東實力不強大,只能依賴別人的力量。如此的感覺,也會讓投資者對京東失去信心。

所以,京東要想重拾投資者信心,就必須調整策略,多些自己,多些有創意的東西。象阿里設立達摩院,騰訊拼命開發遊戲一樣,讓投資者看到新的希望,而不是總是與別人打架。


譚浩俊

中國的互聯網經濟的野蠻爆發增長,建立在當時人們對“大數據”和“後市場經濟”的迷信之上。當時普遍認為,只要你吸收了大量用戶,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精準定位,必定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當時以淘寶和京東為領頭,掀起了以本傷人的價格大戰,虧本也要吸引大量用戶,一邊燒錢吸粉,一邊開拓更多業務,利用吸回來的粉絲,從另一個領域上賺回吸粉所虧掉的錢,這就是所謂的“後市場經濟”。

後市場經濟是否湊效,還在驗證階段的時候,很多人就迫不及待的將他“神話化”,提升到了“生態鏈”概念,說得更加神乎其神,更加虛幻。於是催生了大量靠嘴皮吹出來的“高科技互聯網”新項目,這些項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經濟模式不健全,根本不能閉環,只誇大其貌似“創新”的吸粉模式,當時的中國投資市場已經變成了“粉絲投資”,只要項目看上去能吸粉,就是好項目,管他什麼經濟閉環和盈利模式,那些以後再算,甚至投資者壓根沒想靠項目本身賺錢,而是想通過自己搶到項目種子輪,天使輪,或者考前一點的投資機會,來博取項目再往後的更大規模投資,甚至上市,來增值自己的股權。這就形成了那句網絡經濟名言--“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

所以那時候,投資市場對新項目的盈利模式已經不關心了。而項目創始人拿到資金後,大部分用來瘋狂燒錢繼續吸粉,而只有很少部分用來做項目建設。因為項目建設只能提高用戶體驗度,但燒錢吸粉則可以吸引新一輪投資,對於大部分盈利模式不健全的項目來說,無論怎麼提高用戶體驗,也是賺不到錢的,還不如繼續吸粉,繼續融資。

而京東和淘寶等巨頭老大,也一度執迷投資這些項目,也成為了這些項目領投或者跟投的大戶。他們甚至成立了獨立投資公司,專門研究和投資這些項目。當然,京東和淘寶對這些項目的投資,也並不像大部分“散戶”那樣盲目,他們自有一套“用戶經營系統”,你的項目不盈利不要緊,只要有用戶,我就能利用。

在國內巨頭帶領下,國大量熱錢瘋狂的灌注在這些盈利模式不健全的項目上。但真正能給巨頭看上,成功“上岸”的項目畢竟只是非常少數,絕大部分還是死掉的。

正如傳銷一樣,無論前面的人有多賺錢最終會有冤大頭,互聯網項目也一樣,等融資已經融不下去,而項目本身沒有盈利能力,那就會死掉。過去兩三年時間,大量新興“互聯網企業”倒閉,甚至很多自己都死得不明不白,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生產過剩”,但人家生產過剩後好歹留下一堆實物產品,這些項目生產過剩以後,卻只留下一堆程序和數據。這本來都是白花花的錢!多麼大的一個經濟泡沫!

貫穿整個互聯網經濟興衰,從神話到笑話,最能反應互聯網經濟的虛假表面和弊端的,具代表性的項目,就是樂視。當然,樂視曾經做的很大,所以他後來的失敗已經不完全是互聯網思維所至,但互聯網思確實是賈躍亭的信條,也是這信條,決定了他在經營上的很多關鍵時刻。

近年來,互聯網投資熱潮中午消停一會了,投資人痛了,重新審視這些所謂高新技術的互聯網項目,包括京東和淘寶,他們也不敢再過多投資這些項目,因為他們的“粉絲經營”能力終究還是有到頭的。

投資量減少,過去幾年的一大增長點沒有了,但為了吸粉,而虧本做的所謂“客戶體驗”,現在又不能馬上撤掉,這樣會導致大量用戶流失,這對於互聯網企業無疑是致命的,所以他們硬著頭皮也要繼續做。

淘寶發展十多年,他是第三方平臺,只提供平臺,不保質量。而京東因為要走客戶體驗路線,所以很多自營項目,也建立自己的物流團隊。所以說,就電商經營上來說,京東的成本比淘寶高很多。加上阿里巴巴的業務開拓能力,真心比京東強,整體盈利能力可以說完爆京東。

所以,在互聯網項目投資紅利褪去的時代,京東和阿里巴巴重回盈利能力本身,但互聯網企業“燒錢”的標籤一時間還甩不掉,在還沒成功開拓到新業務之前,京東的盈利狀況當然就相當難看了。


又凍又熱

有話題必有槽眼

槽眼認為投資者們持續看空京東是很正常的。京東是劉強東先生於1998年創立的,旗下包括京東商城,京東物流,京東金融,京東智能等。其中京東商城是載體,其他的都是為之服務的。而京東物流是京東系裡最燒錢的,截止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虧損的。而物流公司的虧損又拖累了整個集團。


當初投資人肯投資京東,主要是因為京東瞄準的是高端精英市場,也可以說是消費的升級。所以京東過度的迷信優質的服務。但是京東忽略了太超前的佈局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另外一方面就是,京東的後期投資的一系列公司並沒有與京東真正意義上做到相互補充。比如京東金融,京東集團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對其進行大力的扶持。但是京東集團並沒有這麼做。同時京東的某些政策有時候真的很讓人感到費解。槽眼曾經開通過京東的白條,其過程真的是太繁瑣了,類似於辦信用卡。這讓槽眼徹底的愛上支付寶了。


好像有點偏離主題了!槽眼認為,京東目前的狀況是各分公司對京東集團的依賴太過強大了,如果沒有京東商城,那麼京東物流還能排第幾?京東金融還能否生存?也可以說京東旗下的公司沒有真正意義上形成共振。這就讓投資者們太失望了。雖然有人會那亞馬遜來反駁,但是不要忘了,真正使亞馬遜盈利的並不是亞馬遜商城。


槽眼看事

 今年1月京東增創下股價50.68美元的高點,如果與之相比過去的3個多月以來,京東股價跌幅將近30%,市值蒸發超上千億元,京東資產大幅縮水。事實上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資本的波動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都是正常的,沒有必要錙銖必較,真正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投資者為什麼不看好你。

  早在此輪股價下跌之前,市場上就曾出現做空京東的聲音,投資者們為何要持續做空京東?我們不妨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3月31日,過去1年來京東活躍用戶數達到3.018億,雖說有所增長,但增速卻是歷史最低水平。看到這就不難理解投資者們的選擇了。

  如今的京東已經不是原來的京東了,用戶體驗感頻頻下降,早前京東老闆曾強調“京東無假貨”,但如今這種說辭已經說不過去了。近年來電子商務從無到有再到高速發展,其中一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那就是假貨問題。作為行業“老大”的阿里巴巴就時常因假貨問題被詬病,當然阿里巴巴一直沒有停下打假的步伐,但卻無能為力。

  正是看到假貨對於大家的困擾,因此京東進入電商領域是明確了和阿里不同的經營模式,選擇商品自營、自建物流,強調以正品行貨贏得消費者口碑。剛開始還好,不過最近幾年隨著第三方商家的入駐,假貨問題也開始凸顯。今年3月中旬著名編劇六六發文,披露京東全球購第三方商家有假貨,向京東投訴卻遭推諉。

  事實確是如此,近年來京東假貨問題頻繁發生,從一定程度來說,現在第三方商家已經佔據了京東的半壁江山,京東再想承諾“京東無假貨”也不現實,與阿里巴巴的天貓、淘寶一樣京東早已無力解決假貨問題。

  失去“正品行貨”招牌的情況下,要靠什麼才能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任?於是京東找到了新的吸引投資者的故事。由於傳統電商已趨於飽和,於是京東開始轉向線下渠道,不過京東對於線下經營並無經驗,目前幾個線下項目進展的都不太順利,京東便利店的開店進展緩慢,每天開1000家便利店的任務更被業內認為不可能完成。如此看來京東想靠此打動投資者也不容易,結果如何還要看後續發展。


賈大戶

不是投資者想做空京東,而是京東業績太差了。

投資者最看重的GMV,也就是商品成交額,京東只有30%增長,而阿里天貓超過50%,比京東還高,這點讓投資者對京東極度失望,體量本來就小於天貓,增速還被天貓超越,未來怎麼實現劉強東的目標。

其次是劉強東為人,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第一次請劉強東,劉強東當著全世界投資者面,稱未來三年京東會超過天貓,京東目前股價太低,他不會賣。

回國後馬上在45美元以上,套現6億美元,徹底打了做多京東者的臉,從此京東從高往下走,目前才37美元。

身為京東頭頭,卻言行不一,很難讓投資者相信,王興也懟馬雲,可王興卻從未套現,還靠家裡救濟,劉強東這是第二次套現,上次是京東上市後,套現了100億人民幣。

現在京東沒有什麼故事可講,還是自營,物流,體驗,目前都被阿里盒馬鮮生全面超越。

劉強東本可以借舊將侯毅的計劃,成為新零售的領軍人物,卻因不懂而錯過了,成就了阿里新零售。

現在京東缺人才,缺技術,缺錢,只能不斷剝離物流,金融,去融資,造成自營越來越貴,物流越來越貴,已經無法去做新零售了。


光芒萬丈34957

股票是對未來的信心。

市場對京東的做空,也說明了京東未來成長乏力。

這幾年劉強東忙著秀恩愛,碰瓷馬雲。一直對外界鼓吹自己的物流有多快,自己的商品是正品行貨。

如果認真觀察他這幾年反覆說這兩句話,為什麼要反覆說這兩句話?說明他公司除了這兩點,其他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說的了。而且京東也不能保證自營產品是自家採購銷售的。

這兩年馬雲滿世界飛佈局阿里未來幾年的發展。阿里的股票市值超過了5000億,成為中國科技公司市值最高的。

還是要佩服馬雲的,他的戰略佈局能力太強了,劉強東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在中國做電商除了阿里巴巴只有京東做起來了。

今天京東最大的問題就是除了賣貨和物流,沒有讓投資者對未來想象的業務,一家上市公司缺乏了對未來的想象力,股票一定不會高的。

劉強東應該把精力放到對未來幾年的投入上,不能因為京東有了一個好的物流體系就萬事大吉了。


百舌說

大白話,容我捋一縷!不喜請勿噴,好人一生平安!幾個原因,個人從商經驗,2018了,明顯就是發財的原年!可是呢,京東沒啥突破,身為老二底蘊很好,有大絕招超速物流,可是整天在研究物流乾嘛😊已經很難找到一些能逢敵手的,應該多研究一些新的領域,方向,或者新的絕招,類如社交電商,下一類的新玩法和超前概念的鋪排!整天玩死一招如何彎道超車?阿里現金已經是大山,超級巨無霸!必須要顛覆性,跟老路,那就千年小二,投資人一輩子都收割不了,他們的背後財團肯定內心是涼涼的,多玩一些細分領域,類如個性化,類如研究一些獨家的科技專利,或者一些大家都想不到驚喜,集團那麼多大材肯定是非常多很棒的思路,巨頭做的除非有絕對的優勢不如少碰,不然又給巨頭摘桃子了,一定要投資人拿到贏的體驗,大家分點錢,然後又投進去集團了,個人感悟!不然5年後必給騰訊全資收購,互聯網12年老將個人分享,自我高度不夠只能看到這點了!



A嗶嗶king

從前幾年資本對京東的親睞來看,首先是對京東一個完整的物流鏈吸引的,但是呢這個鬼物流鏈又是一個無底洞,今天這裡建倉明天那裡建庫,投資們心裡想著等到全國建擦倉物流體系基本覆蓋以後應該就可以開始賺錢了,然而並非如此,


投資者講究的永遠是投資回報率,誰管你物流體驗有多好呢!物流體驗只有消費者能體會,我一個投資人要你的體驗幹嘛!我要的是回報率。然後久而久之一些投資對京東的未來感到沒有什麼希望了,就跟老婆對老公失望了沒有希望了看不到未來了,離離婚也差不多了

其次是京東創始人格局太小,跟阿里創始人其實是不在一個基調上的,但是京東非得天天跟阿里系的天貓去比,說句實話真的不是一個量級的。

我們從京東商場,京東金融,京東智能一系列的產品都是在阿里用完之後京東才推出,我們舉個簡單例子,社區營銷這塊,阿里的淘寶達人之後京東才出來一個京東達人,永遠都是在模仿。完全沒有一個自主的東西,然而京東每天炫耀的都是自己的物流體系

人家阿里體系依託大數據關係,建立一個菜鳥網絡部分地區還不一樣次日到達,怎麼樣,人家就是聰明不用耗資那麼大照樣能完成你京東研究十幾年的物流體系體驗,要不是投資者你會怎麼想。一個企業失去了核心的競爭力之後,投資者會對其企業所生產的價值產生懷疑,一旦投資者對這個企業未來產生懷疑之時,做空是必然的

從我是消費者的角度有些東西還是喜歡京東,但是從投資喜好來說京東我是不喜歡的,總的來說格局太小,可以用太渺小來看,因為投資者畢竟不是你的一個簡單消費者,一句話投資講的是投資回報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