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也有“流派”

劉正成先生認為,藝術的流派是後代評論家對前代的一種審美界定,是批評的一種歸類。我深以為然。那麼用流派來審視和評論當前的瓷器鑑定,似乎也不為錯,但保險起見,還是打上引號為好。

依此來說,瓷器鑑定的流派,就是區別了以什麼樣的經歷、依據、標準來鑑定瓷器的人群劃分。這當然至關重要,也往往決定著鑑定結果的準確與否。

有一群人,圈內叫他們“國寶幫”,他們的藏品件件是國寶,個個絕無僅有,成化雞缸杯,書包裡有一對,琺琅彩,家裡有幾十件,完全無視古物流傳的客觀規律。許明獻寶事件、冀寶齋事件,一件件鬧得沸沸揚揚,但他們仍然樂此不疲。我相信他們中或許有人真的不懂,但絕對不是所有人都不懂。他們中固然有貪心不足的普通收藏者,也不乏底蘊深厚的大智慧者,他們是在謀大事。他們不但自己玩著顯而易見的假貨並且執迷不悟,而且汙染了廣大藏友的視聽,所以他們理所當然應該排在各大流派的最末等。

瓷器鑑定也有“流派”

第二等、也是人數最眾多者,這個群體叫“門外漢”。任何一個領域的所有人們,都會組成一個金字塔形結構,頂部的,叫精英,底部的,叫草根。收藏圈裡的草根,就是門外漢。據說中國有近億人的收藏大軍,門外漢不知道佔了幾千萬。他們幾乎不具備鑑定的任何知識,憑著一腔熱情,一頭扎入收藏事業。他們玩收藏憑的是激情,買東西靠的是運氣,家裡總是假貨多、真貨少。說實話,不管多大的收藏家,都是由門外漢起步的,大家都有這麼一個過程,本不足為怪。怪就怪在有的人玩了一輩子,還是門外漢。買到假貨,嫣然一笑,說聲不貴不貴,該怎麼玩、還怎麼玩。這種心態,倒是要得。他們倒也知道自己技藝不精,但還總想撿便宜。他們最大的困惑,或許是不知道到底應該相信誰。

瓷器鑑定也有“流派”

第三等,姑且稱為“實踐派”。他們大多是門外漢中的進階者,也包括大量的古玩鏟子、普通古玩生意人。經過長年的摸爬滾打,過眼過手無數的真貨假貨,逐漸對瓷器的真假有了一點感覺,依靠直覺的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地區分舊貨與新貨,對一般水平的仿品也有一定的鑑別能力。但是他們一般不進行理論學習,不對鑑定知識進行系統歸納,所以他們的技術總得不到總結與提高,在半懂不懂的狀態中晃悠。如果運氣好,他們也能買到價值不菲的真品;如果運氣不好,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多年辛苦,化為泡影。他們中也有一些極其聰明者,懂得自我提升,從而進入一個更高的階層。

瓷器鑑定也有“流派”

第四等,是“理論派”。排在這裡,並不表明他們就比第三等高明。他們有些人本身就從事與收藏相關的文博工作,經歷過專門的職業學習,甚至經常給人傳授知識。還有一些人,他們讀過一些收藏雜誌,看過幾期鑑寶節目,聽上述老師講過幾個故事,肚子裡有了些底,便想試試身手了。他們能夠很輕鬆地講出瓷器發展的歷史和各朝各代瓷器的特徵,過眼過手館藏器、考古器也算不少。面對一件藏品,他們能夠品頭論足大半天,告訴你它的十個美好的方面。但是,他們太注重欣賞與審美了,理論知識多,實踐經驗少。面對暗流湧動的古玩市場,他們多少有些羞澀和稚嫩,很難區別仿品與真品的些須細微區別,很容易將中高檔次的仿品,當作真品介紹給別人。他們其實是真正善良的人,不知道世道盡然已經如此險惡,如果他們自己吃虧上當一段時間,並且幡然醒悟,我想,憑藉他們應有的智慧,也是會找到出路的。

瓷器鑑定也有“流派”

第五等是“綜合派”。他們不管是從實戰起步,還是理論入門,經過一定階段的學習,都能夠較好地把理論與實踐聯繫起來,或者在實踐中得到感悟,或者在理論中學會應用。他們既能夠掌握瓷器鑑定的方法和技巧,也經手過大量的實物,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物特徵對應起來,能夠在鑑定過程中找到理論依據。這個時候,他們基本上進入了收藏鑑定的正道。經過實戰的歷練和時間的考驗,他們逐漸羽翼豐滿,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心態放得好,他們已經不太容易走眼上當了。當然,對真與偽的認識,是互為消長的,但他們只要保持這種學習的態度,金錢和渠道是他們收藏中主要面臨的困難。

瓷器鑑定也有“流派”

瓷器鑑定的頂級流派,毫無疑問是“仿古派”。鑑定的目的就是識別瓷器的真偽,作為造假仿古的人,毫無疑問清楚哪些假貨是他們自己造的。當然仿古也有高仿、中仿、低仿、甚至臆仿之分,這裡所說的仿古派,是指有實力、有文化的高仿團隊。這個團隊以製造亂真的仿品為目的,他們為此研究古籍、分析原料、恢復傳統燒造技藝、苦練成型和紋樣繪製技法,他們也常常審視自己的作品與真品的不同,抓住那些細微的差異,因此他們毫無疑問是鑑定的頂級專家。可惜,他們一般不以鑑定為業,甚至刻意隱藏他們深厚的功夫,儼然是隱居卻又左右著武林的世外高人。

瓷器鑑定也有“流派”

以上“流派”劃分,純屬自娛,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